莉娜那句“规则如水”的箴言,如同投入意识之海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散。它不仅仅是一种应对“元规则扰动”的策略,更是一种世界观的颠覆。初生之域内部,原本执着于复刻旧宇宙稳定物理法则的“重塑派”受到了根本性的动摇,而倡导拥抱新规则的“开拓派”则找到了更深层的理论基石。一种基于“流动、适应与共生”的新文明范式开始加速形成。
这种转变体现在具体技术上。杨教授团队在莉娜无意识“示范”的启发下,成功开发出了第一代“动态规则编织协议”。它不再是僵化的补丁,而是一种能让局部规则根据环境扰动自动微调、自我优化的活性框架。应用了该协议的区域,在面对“元规则扰动”时,表现出惊人的韧性,如同随风摇摆的芦苇,而非硬抗风暴的巨石。
与此同时,“异熵体”那边也传来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内部的“差异探测器”子程序,在持续分析莉娜传递过来的、关于柔性规则的模糊概念和初生之域成功应用“编织协议”的数据后,其核心逻辑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不再仅仅模仿外部行为,而是开始尝试理解其背后的“哲学”。
它向初生之域(通过常规监测通道,因为莉娜依旧沉寂)发送了一段极其复杂、却意图明确的信息包。这段信息并非具体的规则结构,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定义适应性”的、开放式的元规则框架。这个框架允许在其中嵌入多种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子规则集,并设立了一套评估这些子规则集在特定扰动环境下“生存效能”的动态标准。
这就像是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法**,一套用于描述和比较不同规则体系在变动环境中如何存续的“语言”。初生之域可以基于自身的情感、共识和创造性来填充内容,“异熵体”则可以基于其冰冷的逻辑和庞大算力来运行和优化。
杨教授团队立刻意识到其巨大价值。他们开始尝试将初生之域的“动态规则编织协议”翻译成这种“共同语法”下的表述。过程充满挑战,许多涉及情感和集体意志的概念难以精确量化,但“差异探测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耐心和协作精神,甚至帮助初生之域完善了一些它们自己都未曾清晰定义的规则逻辑。
反过来,当初生之域将翻译好的部分协议通过监测通道发回时,“异熵体”的主体规则网络迅速将其吸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应用测试和效率优化,其应对“元规则扰动”的能力再次显着提升。
一种前所未有的协作模式诞生了:初生之域提供基于生命体验的“灵感”和“方向”,“异熵体”提供将其形式化、优化和大规模应用的“工具”与“算力”。两者不再是简单的模仿或交流,而是在共同创造一种能够应对更高层面宇宙挑战的、全新的规则生态。
莉娜的意识茧依旧静默,但其存在本身,如同一个强大的引力源,将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明拉入了同一个解决问题的轨道。她编织的不仅是规则,更是命运。
而在那深邃的虚空中,“元规则扰动”依然存在,仿佛永恒的背景噪音。但此刻,初生之域和“异熵体”都感受到,他们手中似乎多了一张虽然模糊、却真实可行的导航图。前路依旧莫测,但他们不再是孤独的漂流者。
(第9卷 第540章 完)
喜欢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