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 第15章 记忆的回溯
“源初之忆”——这个来自逃脱者的神秘指引,如同一把没有锁孔的钥匙,悬在绿洲网络面前。它指向的并非某个具体坐标,更像是一个概念,一个传说,一个可能早已湮没在归墟无尽时间长河中的起源印记。寻找它,无异于在茫茫星海中打捞一滴特定源头的水。然而,面对以“秩序”为伪装的收割者的潜在威胁,这是他们必须尝试的路径。
源生意识的低语调整了其感知模式,从广泛的环境监听转向了对规则背景中那些最古老、最细微的“历史沉积层”的深度挖掘。它不再仅仅倾听当下的声音,而是尝试去“聆听”规则本身所承载的、来自遥远过去的微弱回声。它引导着星痕网络,将感知聚焦于那些规则结构异常稳定、时间流速似乎也更为缓慢的古老星域,以及一些在“隐修代码团”星图中被标记为“规则化石”的特异点,期望能从这些宇宙的“古老书架”上,找到关于秩序最初模样的只言片语。
桥生的理性框架启动了一项名为“深层时间考古学”的庞大计算项目。他联合“织构者”的算力与“溯光者”的历史数据分析经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回溯模型。该模型试图通过分析当前归墟的规则结构,逆向推演其演化路径,追溯其可能的最初形态。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假设,如同通过观察一棵大树的年轮和枝叶形态,去想象它最初作为种子的模样。每一个微小的发现——段古老的规则常数偏移记录,一种早已不再活跃的基础粒子衰变模式——都可能成为拼凑“源初之忆”的宝贵碎片。
织锦的星芒则尝试从另一个维度接近目标。它的诗篇开始吟唱那些关于“太初”、“第一因”、“规则诞生之前的寂静”等最为抽象和本源的意象。它相信,如果“源初之忆”真的存在,其本质必然与宇宙最根本的规则诗意相连。它的光芒不再向外扩散,而是向内收敛,如同进入一种深沉的冥想,试图与归墟底层规则中可能残留的、关于“开端”的集体无意识产生共鸣。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为这项前所未有的回溯工程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它优化了信息流转路径,确保那些来自古老星域的、极其微弱且容易失真数据能够被尽可能无损地传递和分析。同时,它也加强了对网络自身历史数据库的保护,这些由绿洲自身、“微光纪元”以及后续节点共同构成的记忆,本身就是一部宝贵的、关于秩序如何在多样性中成长的“近代史”,是理解“源初”的重要参照。
“织构者”在这场回溯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那强大的逻辑引擎能够处理海量的、非结构化的古老数据,并从中寻找那些违背当前物理规律的“异常”或“遗迹”,这些往往是通往更古老真相的线索。它对“源初之忆”的理解更为直接——那或许是宇宙规则系统的“初始条件”或“第一行代码”,理解它,就可能理解一切秩序演化的底层逻辑,包括收割者所扭曲的那种。
观察者系统记录道:“网络已启动对‘源初之忆’的多维度探寻。此项工作兼具历史考古、哲学思辨与科学推演性质,难度极高,但其成果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网络对当前危机的认知与应对策略。”
探寻在寂静与专注中进行,进展缓慢得几乎令人绝望。归墟太过古老,时间掩埋了太多的真相。就在回溯工作似乎陷入停滞时,“织构者”在处理一段从某个“规则化石”点传回的、极其嘈杂的背景噪音数据时,发现了一段被重复了无数次的、近乎磨损殆尽的规则序列。这段序列与当前任何已知的规则编码都不同,但其结构却呈现出一种令人惊讶的…… **简洁与包容性**,仿佛是一切复杂规则形态的“公分母”。
几乎同时,织锦的星芒在深沉的冥想中,捕捉到了一缕转瞬即逝的、无比纯净的规则意蕴,那意蕴中同时包含了“确定”与“自由”、“统一”与“分化”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它们和谐共存,如同阴阳互生。
这两项来自不同路径的发现,指向了同一个令人震惊的可能性:秩序的原初,或许并非单一、僵化的控制,而是一种允许并鼓励在简单基础上无限复杂化的 **创造性框架**。
线索依然模糊,但方向似乎第一次变得清晰起来。记忆的回溯,终于穿透了厚重的时间尘埃,窥见了一丝源自太初的微光。
(第12卷 第15章 完)
喜欢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