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平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北冰洋省的极寒依旧如刀割斧凿般肆虐。北纬67°38′N,东经173°18′E——星火村与雪风村交界处的雪风溪河谷台地上,北冰洋土豆种植学院的身影在漫天风雪中愈发清晰。这座并非新建的院落,前身是两村共建的农技推广站,三年前经百姓公社统筹扩建,成了覆盖周边三乡五村的极寒农业技术传播核心。
此刻,学院的院墙被厚厚的积雪裹成了银白色,墙头上的太阳能集热板在微弱的冬日阳光下泛着冷光,板面上的积雪被风吹出细密的纹路,如同凝固的波浪。院墙内侧,每隔五米就立着一根刷着红漆的木桩,上面悬挂着褪色的标语:“扎根冻土学技术,携手共建新生活”“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冻土之需为要”。这些标语历经三年风雪侵蚀,字迹边缘虽有些模糊,但红色底漆依旧鲜亮,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宛如跳动的火焰。院内的几栋建筑都采用桩基架空设计,底部一米五高的通风层用铁丝网封护,既能抵御冻胀对墙体的破坏,又能防止北极狐、雪兔等野生动物闯入糟蹋农具。墙面是双层聚氨酯保温板夹着牦牛皮的复合结构,接缝处用沥青仔细密封,即便室外气温低至零下五十六度,室内依旧暖意融融。
清晨七点,天刚蒙蒙亮,铅灰色的天空中还飘着细碎的雪沫。朱静雯和朱悦薇踏着两村村民共同清扫出的冰路,朝着学院走去。雪风溪的冰面被昨夜的寒风冻得格外坚硬,脚下的冰爪鞋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清脆声响,偶尔能看到冰面下隐约流动的暗河,泛着幽蓝的光,宛如大地的眼眸。两侧的矮柳挂满了冰挂,最长的足有半米,如同凝结的银色瀑布,风一吹,冰挂碰撞发出“叮当”的声响,像是天然的乐器在演奏晨曲。路边的雪堆上,几只雪雀蹦跳着啄食残留的草籽,见有人经过,扑棱着翅膀飞进远处的白松林,留下一串细碎的剪影。
“姐,你看学院那几座温室,雪压得这么厚还能稳稳当当,当年两村村民一起抬钢架、铺保温膜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呢。”朱悦薇指着学院东侧的日光温室,语气里满是感慨。那些温室的屋面倾角呈35度,恰好适配北纬67度的太阳高度角,能最大限度捕捉冬季有限的阳光。温室顶部的雪被特意设计的除雪装置推到两侧,堆积成半人高的雪堆,侧面的通风口微微开启,排出室内多余的湿气。“记得当时雪风村的周铁柱大叔,为了赶在寒流来之前铺完最后一块保温膜,冻伤了耳朵,现在天冷还会隐隐作痛。还有星火村的王老汉,带着儿子连续熬夜加固温室骨架,手上磨出了好几个血泡都不肯休息。那会儿我跟着公社技术员来帮忙,看着大家冻得通红的手还在使劲拽保温膜,风把膜吹得呼呼响,十几个人拉着边角才能固定住,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心里发烫。”
朱静雯望着远处雪风村方向陆续赶来的村民,点点头道:“这学院是两村同心协力的见证,每一块砖、每一根梁,都凝聚着大家的汗水。当年建学院时,正值倒春寒,夜里温度骤降,好多村民都是裹着厚棉袄在工地上过夜的。星火村的刘铁山师傅,带着木工组连续七天七夜赶制温室骨架,眼睛熬得通红,手上的裂口结了血痂又被冻裂;雪风村的妇女们自发组织起来,每天天不亮就煮好奶茶、蒸好土豆送到工地,怕大家冻着饿着。今天咱们就在这里,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家学到真本事,才不辜负这份共建的情谊。”说话间,两人已走到学院门口,雪风村村长赵德山正带着几位村民铲雪,他们穿着和朱静雯同款的防寒装备——深蓝色的厚棉袄、羊毛内胆的棉裤,脚上踩着雪地靴,额头上却渗着汗珠,热气在头顶凝成白雾。见到她们立刻迎了上来:“朱议事长、朱副皇帝,里面都准备好了!两村的社员早早就到了,有的五点多就来占座,说要坐在前排听得清楚些,还有人特意带来了自家腌的酸菜、晒的牦牛肉干,说要分给大家尝尝。”
走进学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水泥场地,场地中央立着一根高高的旗杆,上面飘扬着大明百姓公社的旗帜,红色的旗面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鲜艳,旗帜上绣着的“百姓同心,共赴富裕”八个黄色大字熠熠生辉。两侧整齐排列着农具陈列区,生锈的老式木犁、破损的陶制灌溉罐与崭新的锰钢破冰锄、精准播种穴器、电动除草机并排摆放,像是在诉说着极寒农业的发展变迁。陈列区的木牌上详细标注着每样农具的名称、用途和改良历程:“老式木犁,深耕受限,仅适用于未冻土,每亩耕地需耗时3小时;改良破冰锄,锰钢刃口,短柄设计,适配冻土浅耕,每亩耕地仅需1小时,效率提升三倍;电动除草机,锂电池驱动,续航4小时,除草深度3cm,不伤作物根系,比人工除草效率高五倍……”几位早到的村民正围着陈列区议论纷纷,不时用手触摸着新式农具,眼神里满是好奇。雪风村的年轻社员赵小亮正拿着电动除草机的说明书仔细研究,嘴里念念有词:“这玩意儿真能这么省力?要是好用,来年除草就不用弯腰弓背一整天了。”
穿过场地,主教学楼的门敞开着,一股混合着煤烟、草木灰和淡淡油墨味的暖流扑面而来。教室是原来的大会议室改建的,能容纳百余人,斑驳的墙壁上刷着“科技兴农,民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理”的标语,黑板是新换的磨砂玻璃材质,旁边的展示架上整齐摆放着土壤样本、种薯标本和几本翻得卷边的《极寒农业种植手册》。展示架下方的柜子里,还放着历年的种植记录、产量报表和村民的技术心得笔记,有的笔记上还画着简陋的田间示意图,旁边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注解——比如王老汉记录的“雪后三日必松土,否则融水结冰伤根”“草木灰需筛三遍,无杂质方能拌种”。教室后排的角落里,堆放着十几捆崭新的笔记本和铅笔,是百姓公社特意为社员准备的学习用品,封面印着“百姓公社农技培训专用”的字样,扉页上印有《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核心语录:“技术服务于劳动,知识扎根于土地”。
此时教室里已坐得满满当当,星火村的王老汉、李秀莲、陈阳、刘铁山,雪风村的种植能手周铁柱、果蔬种植户吴春燕、年轻社员赵小亮、老农户张婶等六十余名社员济济一堂。大家身上还带着室外的寒气,搓着冻得通红的手,有的把揣在怀里的热水袋拿出来暖手,有的则用嘴对着手心哈气,眼神里却满是期待。见到朱静雯和朱悦薇进来,教室里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桌椅摩擦的声响在不大的空间里回荡,还有几位年长的社员激动地站起来,想要上前问好。周铁柱大叔的耳朵上还留着当年建温室时冻伤的疤痕,此刻红扑扑的,他嗓门洪亮地喊道:“朱议事长、朱副皇帝,你们可来了!俺们盼着学新技术,盼了好些日子了!”
朱静雯连忙抬手示意大家坐下:“乡亲们快坐,不用客气,今天咱们都是同学,一起学习交流。”她走到讲台前,目光缓缓扫过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面孔——王老汉的白胡子上还沾着雪沫,周铁柱的耳朵上留着当年冻伤的疤痕,年轻的陈阳手里拿着崭新的笔记本,笔尖已经拧开,随时准备记录;李秀莲把年幼的小女儿抱在怀里,孩子裹着厚厚的棉袄,好奇地打量着四周。朱静雯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乡亲们,今天能和星火村、雪风村的同志们、同学们聚在这土豆种植学院,我心里特别高兴。这学院不是凭空建起来的,是两村村民一砖一瓦、一锹一铲盖起来的,是咱们自己的学院。当年两村为了建这学院,星火村出了木材和人力,雪风村出了石材和运输工具,百姓公社给了技术支持和部分资金,才有了今天这个能让大家学本事、谋致富的地方。”
她顿了顿,拿起桌上的一杯温热的奶茶,喝了一小口,继续说道:“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讲空道理的,而是要和大家一起聊聊,怎么在这极寒冻土上种出更多、更好的庄稼,怎么把日子过得更红火——这就是《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最核心的内涵:大明民主主义理论要和百姓生活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照抄平原地区的种植经验,更不能脱离土地、脱离民生谈发展。咱这北冰洋省,年均温≤0c,冬季极端低温≤-30c,永久冻土层厚达数百米,种庄稼就是跟严寒较劲、跟土地要效益,必须找到适合咱本地的法子。以前有的社员试过种南方的水稻,结果刚发芽就被冻死;有的照搬中原的种植模式,深耕细作,反而破坏了冻土的表层结构,导致作物减产。雪风村的张婶家,前年就因为深耕了30cm,破坏了冻融层,土豆亩产比往年少了800斤,这事大家都记得吧?”
张婶闻言点点头,脸上露出懊悔的神色:“可不是嘛朱议事长,当时听人说深耕能增产,俺就照着做了,结果土豆苗长得稀稀拉拉,薯块又小又畸形,真是血的教训!”
朱静雯接着说道:“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立足本地实际,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种植之路。今天我带来的技术,都是百姓公社的技术员和咱两村的种植能手一起,在这冻土上试验了三年才总结出来的,每一个步骤都贴合咱这里的气候和土壤特点,保证大家学了就能用,用了就见效。”
话音刚落,教室里又响起一阵掌声。王老汉捋了捋下巴上的白胡子,高声说道:“朱议事长说得对!咱庄稼人就认实在的,那些听不懂、用不上的道理再好也白搭。您昨天跟我们一起翻地、整肥,知道咱冻土种植的难处——春天解冻慢,播种晚了赶不上霜冻前收获;夏天融水多,容易积水烂薯;冬天种薯储存难,稍不注意就冻坏、发霉。去年我家的种薯,因为储存不当,一半都烂了,心疼得我好几宿没睡好。您讲的肯定都是咱用得上的!”
坐在王老汉旁边的雪风村老农户张婶也附和道:“是啊朱议事长,去年俺家种的土豆,因为种薯储存时温度没控制好,芽眼干瘪,出苗率连一半都不到,最后一亩地才收了一千多斤,够自家吃都勉强。今年想多种点,又怕重蹈覆辙,您今天可得好好教教我们种薯储存的法子!还有俺家那片地,地势低洼,一到夏天就积水,土豆烂了不少,您也给支支招呗。”
朱静雯笑着点头,从讲台下拿出三个不同的土豆样本,放在展示台上,又打开了旁边的一盏台灯,让光线照亮样本:“大家先看看这三样东西。左边这个是星火村的‘北极雪薯’,表皮土黄,形状不规则,芽眼分布不均;中间是雪风村的‘溪畔薯’,个头稍小,表皮光滑,但耐储性较差;右边这个是百姓公社联合两村种植能手,用‘北极雪薯’做母本,和漠北引种的耐寒品种‘漠北黑薯’杂交改良而成的‘冰原红’,表皮泛红,个头均匀,芽眼饱满且分布规整。”
她拿起“北极雪薯”,递给前排的村民传看:“咱这本地品种耐冻、口感好,淀粉含量高,适合做粉条、土豆饼,但产量每亩只有两千斤左右,芽眼有时候不够饱满,而且抗晚疫病的能力较弱。去年星火村有几位社员的土豆就得了晚疫病,叶子发黄枯萎,薯块腐烂,损失不小。我记得当时刘铁山家的三亩土豆,最后只收了两千多斤,几乎颗粒无收。”
刘铁山闻言叹了口气:“可不是嘛,那时候叶子一天比一天黄,薯块挖出来都烂了半边,心疼得俺直掉眼泪。俺后来琢磨着,是不是因为种薯埋得太深,土壤里的湿气散不出去,才招了病?现在听您这么一说,才知道是品种抗逆性的问题。”
接着,她又拿起“冰原红”,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这个改良品种不一样,是咱自己人摸索出来的宝贝。前几年,王老汉、周铁柱大叔这些老把式,带着年轻社员在实验田里反复试种,冬天在温室里模拟零下四十度的极端低温,夏天蹲在田里观察抗涝性,筛选出抗寒基因最强、耐涝性最好的植株,再通过人工授粉、单株选择,足足试了三年才定型。它继承了‘北极雪薯’抗寒、口感好的优点,半致死温度低于-3.5c,比咱本地品种还抗冻,就算遇到倒春寒也不怕。而且它的根系比本地品种发达,侧根能深入土壤15cm,刚好避开表层积水区,就算夏天遇到暴雨,也不容易烂根。产量能达到每亩三千斤,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都高出不少,抗晚疫病、早疫病的能力也显着提升。去年我们在学院的实验田试种了五亩,亩产达到了三千二百斤,比本地品种增产六成。更重要的是,它的芽眼分布均匀,储存时不容易干瘪,特别适合咱这极寒地区的储存条件。”
教室里立刻响起窃窃私语声,村民们传看着三个土豆样本,互相交流着看法。陈阳站起来问道:“朱议事长,这新品种这么好,种起来会不会比‘北极雪薯’复杂?咱庄稼人没学过啥高科技,怕伺候不好啊!还有,这‘冰原红’的种薯贵不贵?咱普通农户能不能买得起?另外,种出来的土豆能不能卖个好价钱?”
“问得好!这三个问题都问到了点子上。”朱静雯赞许地看着陈阳,“这就是《朱静雯的百姓思想》里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品种不是让大家抛弃老经验,而是在老经验的基础上优化,种植方法和‘北极雪薯’大同小异,还是遵循‘浅种浅耕、有机肥为主’的原则,只是在催芽温度和水肥配比上稍微调整,这些我今天都会教给大家,保证人人都能学会。比如催芽,‘北极雪薯’的催芽温度是12-15c,而‘冰原红’的催芽温度是15-20c,只需要稍微提高一点温度,就能让芽眼更饱满。而且我们会发放详细的种植手册,上面有图文并茂的步骤,就算不识字的乡亲,看着图片也能跟着做。比如手册里会画清楚,种薯怎么切、草木灰怎么筛、穴器怎么用,比光听讲解更直观。”
她顿了顿,解答第二个问题:“至于种薯价格,大家完全不用担心。这些种薯都是实验田培育的,百姓公社统一管理,免费分发给各位社员。不仅如此,公社还会派农业技术员跟踪指导大家种植,从催芽、播种到田间管理、收获储存,全程提供帮助。每个村都会配两名专职技术员,住在村里,有任何问题随叫随到。比如播种时,技术员会帮大家校准穴距;浇水时,会根据土壤湿度表指导大家浇多少水。如果遇到病虫害或者自然灾害,公社还会提供相应的补贴,减少大家的损失。比如遇到倒春寒,每亩补贴300明币;遇到病虫害导致减产,按减产比例补贴,最高补贴每亩500明币。去年雪风村有五户社员遭遇晚疫病,公社不仅补贴了损失,还免费提供了生物农药,帮他们控制了病情。”
“第三个问题,关于销售,”朱静雯继续说道,“百姓公社已经成立了‘雪星农产品交易合作社’,专门负责收购和销售大家的农产品。‘冰原红’品质好、口感佳,我们已经联系了南方的几家大型超市和电商平台,到时候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大家的土豆。而且我们还会进行深加工,做成土豆粉条、土豆酱、真空包装土豆等产品,进一步提高附加值。比如一斤鲜土豆能卖2明币,做成粉条就能卖8明币,做成土豆酱能卖10明币,利润能翻好几倍。合作社还会给大家分红,年底根据销售额,拿出20%的利润分给入股的社员,让大家共享产业发展的好处。另外,合作社还会统一注册商标‘冰原珍薯’,打造咱北冰洋省的特色品牌,以后大家的土豆不仅能卖个好价钱,还能卖出名气。”
这个消息让教室里瞬间沸腾起来,村民们纷纷议论起来:“真的免费啊?那可太好了!俺家今年想种五亩,这样就能省不少钱!”“有技术员指导,还有补贴,咱就更有底了!”“来年我一定要多种两亩‘冰原红’,争取多收点,卖个好价钱,给娃攒点学费!”“没想到还能深加工,这样就算土豆卖不完也不怕了!”赵小亮激动地对身边的陈阳说:“阳哥,咱明年一起多种点,到时候跟着合作社做深加工,肯定能赚不少钱!俺还想申请合作社的电商岗位,专门负责网上销售,把咱的土豆卖到全国各地去!”
朱静雯等大家安静下来,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极寒农业种植技术核心:抗寒、保墒、高效利用光热”,用粉笔重重地圈了起来:“咱这地方种庄稼,说到底就是围绕这十二个字做文章。抗寒,就是选抗寒品种、建保温设施、用保温技术;保墒,就是改良土壤、科学灌溉、覆盖保水;高效利用光热,就是合理规划种植时间、优化温室结构、采用错季种植。这‘冰原红’虽然是改良品种,但同样离不开这三个核心,只是在细节上做了优化。”
她放下粉笔,拿起一块土壤样本,这块样本呈灰褐色,质地坚硬,用手一掰,发出“咔嚓”的声响:“大家再看看这个。这是纯冻土,含冰量高、板结严重,透气性差,根系很难生长。咱这永久冻土层厚达八百米,不能深耕,只能在20-25cm的活动层做文章,所以土壤改良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有的社员不懂科学改良,只是一味地翻地,结果越翻越板结,作物长得越来越差。还有的社员只施化肥,虽然见效快,但时间长了会让土壤板结更严重,还会污染地下水,得不偿失。去年星火村的李大叔,就是因为连续三年施化肥,地里的土硬得跟石头似的,土豆亩产一年比一年低,后来改用有机肥改良,才慢慢缓过来。”
她又拿起另一块土壤样本,这块样本呈黑褐色,质地疏松,用手一捏就散开,还能闻到淡淡的腐殖质气息:“这个是掺了腐熟牦牛粪和草木灰的改良土,疏松透气,地温能比纯冻土高3-5c,而且保水性好,能为作物根系提供充足的氧气和养分。每亩施2000kg腐熟牦牛粪加50kg草木灰,这个比例是王老汉他们多年摸索出来的,再结合冬季冻融,就能把板结的冻土改良成疏松的腐殖土,刚好适配‘冰原红’的生长需求。去年王老汉家的三分地用了这个改良方法,土豆亩产比往年增加了五百多斤。而且这种改良土还有个好处,能吸附土壤里的盐分,咱这地方地下水含盐量高,改良土能减少盐分对作物的伤害。”
她把两块土壤样本递给前排的村民传递,村民们纷纷拿起样本观察、揉捏,互相交流着感受。王老汉接过土壤样本,捏了捏说道:“朱议事长说得太对了!去年我在自家三分地里试了这个配比,种出来的‘北极雪薯’比往年大了一圈,口感也更面。以前俺不懂啥科学配比,就是凭着感觉施肥,有时候施多了,土豆苗长得倒挺旺,可薯块小;有时候施少了,苗长得弱,产量也上不去。后来听了公社技术员的建议,按这个比例施肥,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咱冻土就得用咱冻土的改良法子,不能学平原地区深耕施肥。俺还发现,冬天把有机肥翻进地里,经过冻融,肥料能跟土掺得更匀,比春天再施肥效果好得多。”
雪风村的周铁柱也说道:“是啊朱议事长,俺去年也试了这个配比,还在土壤里加了点碎秸秆,没想到效果更好。碎秸秆腐烂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让土壤更疏松,土豆的根系长得更发达,薯块也更大。俺家那亩地,去年亩产达到了两千三百斤,比前年多收了六百多斤呢!俺还琢磨着,碎秸秆最好是秋天收完庄稼就粉碎,堆在地里发酵,冬天再翻进去,这样腐熟得更彻底,肥力也更足。”
“周大叔说得好!”朱静雯立刻赞许道,“这就是实践出真知。我的理论是通用原则,大家的经验是针对本地土壤的具体方法,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最实用的技术。《朱静雯的百姓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要吸收每一位百姓的智慧。以后大家在种植过程中,有什么好的经验、好的方法,都可以提出来,咱们一起交流推广,让更多人受益。比如周大叔加碎秸秆的方法,还有王大爷冬季冻融施肥的经验,都可以写进《极寒农业种植手册》里,让更多社员学到。公社还会设立‘百姓技术创新奖’,只要大家的经验被推广,就能获得奖金和荣誉证书,让大家的智慧得到认可。”
她继续说道:“除了品种和土壤,设施栽培也是极寒农业的关键。大家看窗外的日光温室,采用的是六层复合保温结构——外层是抗寒防撕裂的聚氯乙烯塑料膜,耐低温、抗老化,能抵御零下六十度的严寒;中间是双层棉被和双层粘布,棉被采用新疆长绒棉制作,保暖性强,粘布能防止棉被受潮;内层是岩棉保温层,导热系数低,保温效果好。配合地源热泵系统,就算室外零下五十度,室内也能维持15-20c的适宜温度。去年冬天,我们在温室里种了一茬耐寒生菜,亩产达到了五千斤,卖了个好价钱。而且这温室还有个巧妙的设计,屋面能自动调节倾角,冬天太阳高度角低,屋面倾角调大到35度,最大限度接收阳光;夏天太阳高度角高,屋面倾角调小到20度,避免强光灼伤作物。”
她指向教室墙上的温室结构示意图,用教鞭指着图上的各个部分:“大家看,这个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地下土壤的恒温特性,冬季提取地下热量给温室供暖,夏季排放室内热量给地下降温,既环保又节能,比烧煤供暖节省一半的成本。而且温室的育苗床采用高架设计,离地面50cm,能有效避免地面寒气侵袭,提高育苗成活率。育苗床下面还安装了加热丝,遇到极端低温天气,可以开启加热丝辅助保温。另外,温室顶部还安装了太阳能电板,能为地源热泵和照明设备供电,进一步降低能耗。去年整个冬天,这三座温室的电费只花了800明币,比烧煤节省了1200明币。”
雪风村的吴春燕举手提问:“朱议事长,俺家想种点耐寒生菜,可温室看着成本不低,俺们普通农户能承担得起吗?还有,冬天浇水会不会冻住管道啊?另外,俺们文化水平低,这地源热泵系统会不会很难操作?万一操作不好出故障了咋办?”
“这个问题问得很实在!”朱静雯答道,“首先说成本问题,这些温室是百姓公社集体出资建设的,属于集体资产,社员使用只需要缴纳少量管理费,主要用于设备维护和电费支出,不会给大家增加负担。而且公社还会给种植经济作物的社员发放补贴,比如种植耐寒生菜、菠菜等蔬菜,每亩补贴500文,鼓励大家发展特色种植。如果是贫困户或者低保户,管理费全免,补贴还能提高到每亩600文。雪风村的吴大叔是低保户,去年在温室里种了两亩生菜,不仅没交管理费,还拿到了1200文补贴,纯利润赚了8000多明币。”
“其次是浇水防冻的问题,”她拿起一根滴灌管样品,展示给大家看,“这种滴灌管埋在地表下5cm处,采用pE材质,耐低温、抗老化,能抵御零下二十度的低温。冬天不用的时候,要关闭主阀门,打开泄水阀把管道里的水排空,保持阀门常开泄压,就能避免结冰爆裂。而且滴灌管的接口处都有保温套,能进一步防止冻裂。我们还会定期组织社员检查管道,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更换。另外,我们还在滴灌系统里加了过滤器,能过滤掉水中的杂质,避免滴头堵塞,这也是咱社员李师傅提的建议,已经在所有温室推广了。”
“最后是设备操作的问题,大家完全不用担心。地源热泵系统的操作很简单,就像家里的煤炉一样,有温度调节按钮,设定好目标温度后,系统会自动运行。学院会专门组织设备操作培训,由公社的技术员手把手教大家,直到大家学会为止。而且每个温室都有专门的管理员,遇到问题可以随时联系管理员帮忙解决。管理员的电话会张贴在温室门口,24小时有人接听。去年雪风村的赵大妈,刚开始不会操作地源热泵,管理员上门教了三次,现在她不仅自己会操作,还能帮其他社员解决小故障。”
她顿了顿,补充道:“这就是技术要结合实际,咱不能只引进设备,不教大家怎么维护、怎么操作,那样的技术再好也用不长久。《朱静雯的百姓思想》强调,科技要服务于民生,不能让科技变成门槛,要让它成为咱庄稼人致富的工具。无论是温室大棚还是滴灌系统,都是为了让大家种庄稼更省力、更高效、更赚钱,而不是给大家增加负担。以后大家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如果有任何疑问或者建议,都可以随时向公社反映,我们会及时改进。比如之前有社员反映滴灌管的滴头流量不均匀,我们已经联系厂家进行了改进,现在的滴头流量误差不超过5%。”
她喝了一口温热的奶茶,继续授课:“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讲栽培制度。咱这年均温≤0c,冬季极端低温≤-30c,无霜期短,只有90天左右,只能推行‘一年一熟’,但可以通过错季种植、温室栽培提高效益。比如土豆在六月中旬播种,九月下旬收获,这个时间段气温适宜,能满足土豆的生长需求;芜菁和萝卜可以晚播半个月,避开晚霜危害,十月上旬收获;冬季利用温室种植速生叶菜,比如耐寒生菜、菠菜、油麦菜等,补充冬季蔬菜供应,还能增加收入。另外,我们还试验了‘土豆+北极莓’的间作模式,北极莓是多年生灌木,耐低温、耐贫瘠,根系浅,不会和土豆争夺养分,而且北极莓的花期在六月下旬,能吸引蜜蜂授粉,提高土豆的结实率。去年试种的两亩地,土豆亩产比单作提高了15%,还额外收获了500斤北极莓,一举两得。”
她在黑板上画出轮作示意图,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出土豆、芜菁、萝卜的种植时间和地块:“之前王老汉提到的‘土豆→芜菁→萝卜’轮作模式非常好,既符合极寒地区的土壤特点,又能避免连作导致的土壤贫瘠。土豆是块茎作物,吸收土壤中的钾元素较多;芜菁和萝卜是根茎作物,吸收氮元素和磷元素较多,轮作能平衡土壤养分,减少病虫害。我再补充一点,收获后要把田间的干草、苔藓收集起来,晒干储存,来年再用于覆盖保墒,既省钱又环保,还能减少病虫害。另外,轮作时还要注意地块的选择,不能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至少要间隔两年以上。雪风村的张婶家,之前连续两年种土豆,产量一年比一年低,后来改种芜菁,土壤肥力恢复了,今年再种土豆,产量又上来了。”
她看向台下的村民,问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连作导致减产的情况?”
立刻有几位村民举手,星火村的刘铁山说道:“朱议事长,俺家有块地,连续种了三年土豆,第一年亩产两千斤,第二年就降到一千五百斤,第三年只有一千斤左右,而且薯块上还有很多虫眼,品质也不好。后来听王老汉说要轮作,俺就改种了芜菁,去年芜菁长得特别好,亩产达到了三千斤,今年再种土豆,产量又回升到了一千八百斤。这轮作是真管用啊!俺还发现,轮作芜菁后,地里的杂草都少了很多,可能是芜菁的根系能抑制杂草生长。”
雪风村的张婶也说道:“俺家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连续种了两年土豆,土豆长得又小又畸形,后来改种了萝卜,土壤就好多了。现在听您这么一讲,才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呢!俺打算明年也试试‘土豆+北极莓’的间作模式,看看能不能多收点东西。”
“这就是轮作和间作的好处!”朱静雯说道,“土豆连作会导致土壤中钾元素匮乏,还会滋生土豆黑痣病、根结线虫等病虫害,影响产量和品质。轮作芜菁、萝卜后,土壤养分得到补充,病虫害也会减少,再种土豆时,产量和品质自然会回升。间作模式则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光热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后大家一定要严格按照轮作计划种植,不能为了省事而连作。公社也会派技术员到各村指导大家制定轮作计划,确保大家科学种植。另外,公社还会建立田间档案,记录每块地的种植情况,帮助大家合理安排轮作和间作。”
讲到病虫害防治,朱静雯特意邀请王老汉上台分享经验。王老汉拿着一把草木灰,慢慢走上讲台,脸上带着几分羞涩又自豪的笑容:“朱议事长抬举俺了,俺也没啥高深的经验,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办法。咱这冻土病虫害少,主要防蚜虫和根蛆。蚜虫喜欢吃土豆的嫩叶,会导致叶片卷曲、发黄,影响光合作用;根蛆会蛀食薯块,导致薯块腐烂,减产严重。”
他拿起一把草木灰,展示给大家看:“用1kg草木灰兑10kg水,浸泡24小时,过滤后喷洒在叶片上,蚜虫就不敢来了。草木灰呈碱性,蚜虫不喜欢碱性环境,而且草木灰还能补充钾元素,让叶片更健壮。根蛆怕羊粪水,用腐熟的羊粪水灌根,就能驱避幼虫,还能给土豆补充养分。去年俺家的土豆就用了这两个办法,几乎没遭病虫害,亩产达到了两千二百斤。俺还发现,在土豆出苗后,在田间撒一圈草木灰,不仅能防蚜虫,还能防止老鼠偷吃种薯。”
王老汉顿了顿,继续说道:“还有,土豆出苗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杂草不仅会争夺养分,还会遮挡阳光,影响土豆生长。清除的杂草可以晒干后烧成草木灰,循环利用。另外,遇到下雨天,要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不然土豆容易烂根。俺家的地里挖了浅沟,下雨时水顺着沟流走,就不容易积水了。还有,冬天把田间的残株清理干净,集中烧毁,能减少来年的病虫害源头。”
朱静雯补充道:“王大爷说得对!极寒地区的病虫害防治,要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尽量不用化学农药。除了草木灰和羊粪水,还可以在田间种植沙棘、北极莓等经济作物,吸引瓢虫、草蛉等益虫,形成生态平衡。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一只瓢虫一天能吃几十只蚜虫,能有效控制蚜虫数量。另外,冬季深耕土壤,能把土壤中的害虫虫卵冻死,减少来年病虫害发生。如果病虫害比较严重,可以使用公社统一发放的生物农药,这种农药对人体无害,还能保护土壤环境。去年星火村有几户社员遭遇蚜虫灾害,使用了公社发放的生物农药,三天就控制住了虫害,而且土豆品质没有受到影响。”
她拿出几张病虫害防治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看:“大家看,这张是蚜虫危害后的土豆叶片,卷曲发黄;这张是根蛆蛀食后的薯块,布满虫眼;这张是瓢虫捕食蚜虫的场景;这张是草木灰防治蚜虫后的叶片,长势健壮。以后大家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不要盲目使用化学农药,既保护土壤环境,又保证农产品安全。如果不确定是什么病虫害,可以随时联系公社的技术员,我们会上门诊断,提供防治方案。公社还会定期组织病虫害巡查,提前预警,帮助大家做好防治工作。”
上午的课程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推进,朱静雯时而讲解《极寒农业种植技术》的核心理论,时而结合两村村民的种植经验进行分析,时而拿出实物样品演示,时而解答村民的提问,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而融洽。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农业技术转化为村民能听懂、能操作的实用方法,把《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融入到每一个技术要点中,让大家明白,所谓“理论结合实际”,就是要让思想指导实践,让实践丰富思想。
中午时分,学院食堂为大家准备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蒸土豆、牦牛肉干、酸菜炖豆腐、清炒耐寒生菜,还有香甜的燕麦粥和浓郁的牦牛奶茶。食堂的工作人员是两村村民轮流担任的,今天负责做饭的是星火村的李秀莲和雪风村的张婶,两人忙前忙后,给大家盛饭、倒奶茶,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饭菜都是用本地食材制作的,蒸土豆软糯香甜,牦牛肉干嚼劲十足,酸菜炖豆腐酸爽可口,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讨论上午的课程。陈阳兴奋地和几位年轻人聊起了电商运营:“朱议事长说,等咱们的‘冰原红’丰收了,合作社的电商平台会帮咱们销售,还能做土豆粉条、土豆酱深加工。我打算报名参加学院的电商培训班,学习怎么拍照、怎么编辑商品信息、怎么和客户沟通,把咱北冰洋的土豆卖到全国去!到时候咱给土豆起个好听的名字,比如‘冰原珍品’‘极寒红薯’,再拍点田间种植的视频,肯定能吸引很多客户。我还想在网上搞直播带货,让大家看看咱的土豆是怎么种出来的,让客户买得放心。”
旁边的雪风村年轻社员赵小亮说道:“我也想报名电商培训班!我之前在公社的宣传册上看到,南方很多人喜欢吃绿色食品,咱这土豆没打农药、没施化肥,是纯绿色食品,肯定很受欢迎。而且咱还能做真空包装,延长保质期,方便运输。我还想设计一些特色包装,比如用桦树皮做包装,突出咱北冰洋的特色,肯定能吸引更多客户。另外,我还想学习一下短视频制作,把咱的种植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咱的‘冰原红’土豆。”
李秀莲则拉着朱悦薇,坐在食堂的角落里,询问种薯储存的细节:“朱副皇帝,您上午说种薯长期储存要控制在5c左右,还要分层铺干草,俺家的保温仓库能不能改造一下?俺家的仓库是土坯房,冬天温度有时候会降到0c以下,种薯容易冻坏。还有,俺想让孩子学学腌制咸菜的技术,以后把咸菜也挂到电商平台上卖,增加点收入。”
朱悦薇耐心地解答:“秀莲姐,储存种薯的仓库改造很简单,不用花太多钱。首先在仓库的墙壁上糊一层聚氨酯保温板,再在屋顶铺一层干草,能有效保温。然后在地面铺一层厚厚的干草,种薯分层堆放,每层之间也铺干草,保持通风,这样就能把温度控制在5c左右。另外,还要在仓库里装一个温度计,每天观察温度变化,及时调整通风口大小。如果温度太低,可以在仓库里放几个煤炉,但要注意通风,防止煤气中毒。俺还可以帮你联系公社的施工队,他们有经验,改造起来又快又好,而且费用不高,公社还能给补贴一部分。”
“至于腌制咸菜的技术,下午的实操课会教,到时候你好好学,肯定能学会。”朱悦薇继续说道,“腌制咸菜要选新鲜的芜菁、萝卜,洗净晾干后,按比例加盐腌制,还要注意卫生,避免发霉。腌制好的咸菜可以装在密封的陶罐里,贴上标签,标注‘极寒腌制’‘无添加’,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而且咸菜的保质期长,冬天也能销售,能弥补冬季蔬菜供应的不足。我还可以教你做不同口味的咸菜,比如麻辣味、酸甜味,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另外,我还可以帮你设计咸菜的包装,让它看起来更有特色,更吸引客户。”
雪风村的吴春燕也凑过来,问道:“朱副皇帝,俺家想在温室里种耐寒生菜,不知道选哪个品种好?还有,生菜的种植密度怎么控制?浇水和施肥有啥讲究?”
“耐寒生菜选‘北极绿’品种就很好,”朱悦薇答道,“这个品种是咱公社技术员和村民一起选育的,耐低温,零下2c也能生长,而且口感脆嫩,深受消费者喜爱。生菜的种植密度要根据温室的面积来定,一般每亩种株左右,行距20cm,株距15cm,这样既能保证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提高产量。种植时还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施肥以腐熟的羊粪水为主,每隔10天浇一次,既能补充养分,又不会烧伤根系。另外,生菜生长期间要及时清除杂草,还要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可以用草木灰水喷洒,效果很好。俺还可以给你一份详细的种植时间表,告诉你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你照着做就行。”
下午的课程以实操教学为主。朱静雯带着村民们来到学院的实验温室,温室里温暖如春,与室外的极寒形成鲜明对比。温室里种植着“冰原红”种薯、耐寒生菜、北极莓等作物,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温室的一侧摆放着育苗盘、播种穴器、温度计等工具,另一侧则是土壤改良区和病虫害防治展示区。地源热泵系统正在平稳运行,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显示屏上显示着室内温度18c,湿度60%,正适合作物生长。
“大家看,这就是‘冰原红’的催芽苗,”朱静雯指着育苗盘里的幼苗,幼苗翠绿挺拔,芽长约1cm,显得格外有生机,“催芽温度要控制在15-20c,每天翻一次种薯,让芽眼均匀受温,避免有的芽长得快、有的芽长得慢。芽长到1-2cm时,降温到10c炼芽,这样幼苗更壮实,移栽后成活率更高。炼芽的目的是让幼苗适应室外的低温环境,避免移栽后因温度骤降而冻伤。炼芽期间,还要适当通风,让幼苗适应室外的空气湿度,这样移栽后不容易生病。”
她拿起一块催芽的“冰原红”种薯,展示给大家看:“大家看,这个种薯的芽眼饱满,芽长得粗壮,这样的种薯移栽后成活率高、产量高。如果芽长得细弱,说明催芽温度过高或浇水过多,移栽后容易倒伏、减产。催芽时还要注意保持通风,避免种薯受潮发霉。如果发现种薯发霉,要及时剔除,防止霉菌扩散。另外,催芽用的沙子要提前消毒,用开水烫一下,晾干后再用,这样能减少霉菌污染。还有,催芽时要把种薯的芽眼朝上摆放,这样芽能长得更直、更壮。”
她让村民们轮流观察催芽苗,亲手触摸种薯的芽眼,感受壮芽和弱芽的区别。陈阳拿起一块种薯,说道:“朱议事长,这个种薯的芽眼真饱满,比俺家储存的‘北极雪薯’芽眼壮多了!俺之前催芽时,温度没控制好,芽长得又细又长,移栽后死了不少。今年按照您教的方法,肯定能培育出壮芽。俺还想问问,催芽时如果遇到停电,温度降下来了咋办?”
“问得好!”朱静雯答道,“如果遇到停电,温度降下来了,可以在育苗盘旁边放几个热水袋,或者铺上一层厚干草,临时保温。公社也会给每个村配备发电机,遇到长时间停电,会及时发电供电,保证种薯催芽不受影响。另外,催芽时要每天记录温度变化,一旦发现温度异常,及时采取措施。以后大家在催芽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技术员,他们会第一时间赶来帮忙。”
“以后按我教的方法催芽,肯定能培育出壮芽,”朱静雯补充道,“催芽时还要注意浇水,保持沙子湿润但不积水,一般每天浇一次水就够了。如果沙子太干,芽眼会干瘪;如果太湿,种薯容易发霉。大家可以用手抓一把沙子,能捏成团但不滴水,就是最合适的湿度。还有,浇水时要用温水,避免用冷水,不然会刺激芽眼,影响发芽。”
接着,朱静雯拿起一把特制的播种穴器,演示道:“播种时用这个穴器,穴深8-10cm,穴距25cm,每穴放一块种薯,芽眼朝上,覆盖5cm细土,再铺一层5cm厚的苔藓。苔藓既能保墒,又能保温,还能抑制杂草,咱这地方到处都是,不用花钱买。覆盖苔藓时要注意厚度均匀,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太厚会影响芽的生长,太薄起不到保墒保温的效果。还有,覆盖苔藓后,要在上面撒一层薄薄的草木灰,既能防病虫害,又能补充养分。”
她走到温室的种植区,用播种穴器在翻整好的土壤上轻轻一按,一个标准的播种穴就形成了。“大家看,这个穴器的深度和间距都是固定的,能保证种植密度均匀,每亩刚好种5000株左右,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保证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提高产量。以前人工挖穴,又慢又不均匀,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疏,影响通风和光照,产量自然上不去。而且这个穴器的柄上有刻度,大家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深度,土壤湿就浅一点,土壤干就深一点。”
陈阳接过播种穴器试着操作,刚开始动作有些生疏,按出的穴深度不均匀,间距也不一致。朱静雯在一旁耐心指导:“手握穴器的力度要均匀,垂直插入土壤,轻轻旋转一下再拔出,这样穴的形状更规则。间距可以用绳子测量,每隔25cm做一个标记,按标记播种,就能保证间距均匀。你再试试,慢慢就熟练了。还有,播种时要注意,种薯的芽眼一定要朝上,不然芽长不出来,就白费功夫了。”
陈阳按照朱静雯的指导操作了几次,很快就掌握了要领:“朱议事长,这穴器真好用,比人工挖穴均匀多了,还省力气,来年播种效率肯定能提高不少。以前人工挖穴,一亩地要挖大半天,现在用这个穴器,估计两个小时就能搞定。俺还想把这个穴器推荐给村里的其他社员,让大家都能省点力。”
其他村民也纷纷拿起播种穴器试着操作,温室里一片忙碌的景象。朱静雯穿梭在村民中间,耐心指导每一位村民,纠正他们的操作错误,解答他们的疑问。周铁柱大叔年纪大了,动作有些迟缓,朱静雯就手把手地教他,直到他能熟练操作为止。“朱议事长,您真是耐心,俺这么大年纪了,学东西慢,多亏了您手把手地教。”周铁柱感激地说道,“俺以前总觉得这些新工具不好用,现在看来,只要学会了,比老法子强多了。”
在滴灌系统旁,朱静雯亲自演示了管道排空和维护的方法。她打开滴灌系统的主阀门,让水流入管道,然后关闭主阀门,打开泄水阀,管道里的水顺着泄水阀流出,很快就排空了。“冬天不用滴灌时,一定要把管道里的水排干净,还要检查接口处有没有破损,发现问题及时修补。”她一边演示一边说道,“来年开春使用前,先通一次水,确保管道畅通,没有堵塞。如果管道堵塞,可以用高压水枪冲洗,或者用稀释的白醋浸泡,溶解水垢。另外,滴灌系统的过滤器也要定期清洗,避免杂质堵塞滴头。还有,滴灌管要定期检查,发现老化、破损的要及时更换,避免漏水浪费水资源。”
她让雪风村的水利能手周铁柱试着操作,周铁柱之前在村里负责灌溉渠道的维护,对水利设备比较熟悉,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泄水、泄压的步骤。他笑着说:“以前总担心管道冻裂,每年冬天都要把管道拆下来搬到仓库里,又麻烦又费力。现在学会了这个方法,再也不用发愁了!这个滴灌系统真是太方便了,能节省不少水资源,还能精准灌溉,比漫灌效果好太多。以前漫灌一亩地要用水100立方米,现在用滴灌,只需要30立方米,节省了70%的水。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