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活动中心开辟了一间小小的书画室,墨千秋每周会抽出一个下午在此与感兴趣的居民交流书法。这原本是居委会安排的一项“文化养老”活动,没想到却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人。
这日下午,书画室内墨香萦绕。几位老人正在泼墨挥毫,而墨千秋则被几个放学后好奇跑来围观的小学生围在中间。
“墨老师,你这个字写得好像打印出来的哦!”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指着墨千秋刚写下的一幅《兰亭集序》节选,惊叹道。那字迹结构严谨,笔力遒劲,带着明显的唐楷风骨。
墨千秋微微一笑,耐心解释道:“书法之道,在于心手合一。初学需临摹古帖,掌握间架结构,如同孩童学步,先求稳健。待熟练之后,方可融入己意,形成风格,谓之‘入帖’而后‘出帖’。”
他拿起一支兼毫笔,蘸饱墨汁,在一张宣纸上缓缓写下一个“永”字。“此字囊括楷书八种基本笔法,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尔等初学,可由此字入手。”
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觉得比玩手机游戏还有趣。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问:“墨老师,我能试试吗?”
“自然可以。”墨千秋让出位置,手把手地教她如何执笔、如何运腕。他那专注而温和的态度,让孩子们很快消除了紧张感。
不仅孩子,一些年轻的父母也被吸引过来。他们平日忙于工作,难得静下心来接触传统文化,此刻看着墨千秋行云流水般的挥毫,听着他引经据典地讲解书法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竟也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熏陶。
“没想到写字还有这么多学问,”一位年轻的父亲感慨道,“比逼着孩子上培训班有意思多了。”
墨千秋颔首:“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修心。蔡邕《笔论》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意在笔先,心静则字稳。”
他还应大家要求,为一些居民书写了名字或寓意吉祥的词语。当他为那对曾因装修吵架的年轻夫妻写下“琴瑟和鸣”四个字时,两人相视一笑,之前的芥蒂似乎真的在墨香中消散了几分。
小小的书画室,成了社区里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在这里,年龄和代沟似乎被柔和的墨香与共同的兴趣所弥合。墨千秋通过笔墨,不仅传播着古老的技艺,更悄然搭建起一座连接古今、沟通人心的桥梁。他发现,尽管时代变迁,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是相通的。
林小小偶尔也会来旁观,看着被孩子们和居民们围绕、神情专注而平和的墨千秋,她忽然觉得,他或许真的找到了在此界安身立命的一种方式。不是强行改变自己,而是将自己拥有的宝贵东西,分享给需要的人。
书画室的活动引起了区里文化馆的注意。一位负责群众文化工作的干部前来观摩后,对墨千秋的书法造诣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大为赞赏,当场邀请他参加下个月区里举办的“传统文化推广周”活动,并希望他能做一个关于“书法与修身”的专题讲座。这意味着,墨千秋的舞台,将从社区扩大到整个行政区。更大的机遇与风险,同时摆在了面前。
喜欢穿越现代之大儒求生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穿越现代之大儒求生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