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天气越来越热,冠豸山的丹霞岩被晒得发烫,山脚下的赤薯地却一片生机勃勃——绿油油的藤蔓爬满了地面,遮住了赤红色的土地,风一吹,藤蔓轻轻摇晃,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林阿公每天都会去地里转一圈,看着藤蔓上开出的淡紫色小花,心里美滋滋的。
可没过多久,姑田部落就派人来报信,说他们的赤薯地闹了虫害——地里的土蚕把赤薯的根咬断了,好几株苗都蔫了,再不治,恐怕整片地的赤薯都要遭殃。
林阿公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土蚕是种庄稼的大敌,藏在土里,专咬作物的根,往年种粟米的时候,也遇到过,可那时只能眼睁睁看着苗枯死,没什么好办法。他赶紧叫上阿石,还有族里懂草药的老药婆,带上药筐,往姑田赶。
姑田部落有一百二十六人,今年种了两亩赤薯,是除了莲峰之外种得最多的部落。林阿公到的时候,姑田的人正蹲在地里,看着蔫掉的赤薯苗,脸上满是焦急。姑田首领指着地里的苗,声音沙哑:“林阿公,您看,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蔫了,挖开土一看,根都被虫子咬断了,这可怎么办啊?”
林阿公蹲下来,挖开一株蔫苗周围的土——土里果然有几条白色的小虫子,正咬着剩下的根须。老药婆凑过来,看了看虫子,又拔了几株旁边的野草,说:“这是土蚕,喜欢在潮湿的土里待着。咱们山上有一种‘苦艾’,晒干了烧成灰,撒在地里,能驱虫子;还有一种‘辣蓼’,煮成水浇在根上,也能杀虫。”
林阿公眼睛一亮:“那咱们现在就去采草药!阿石,你带姑田的后生去山上采苦艾和辣蓼;老药婆,你教大家怎么烧灰、煮水;我去通知北团、朋口他们,让他们也检查一下自己的赤薯地,预防虫害。”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阿石带着十几个后生,拿着镰刀,往冠豸山的山林里走——苦艾和辣蓼在山上很常见,尤其是在小溪边,一丛丛的,长得很茂盛。后生们一边采,一边往背篓里装,很快就采满了几大篓。
回到姑田,老药婆指挥着众人把苦艾摊在石头上晒干,然后烧成灰,装在陶罐里;又把辣蓼切成段,放进大锅里,加水煮,不一会儿,锅里就冒出了黄绿色的水,散发出一股辛辣的味道。“这水要趁热浇在赤薯苗的根部,能把土里的土蚕杀死;苦艾灰撒在地里,能防止新的虫子过来。”老药婆一边说,一边示范,姑田的人跟着学,拿着瓢,小心翼翼地往地里浇药水,撒灰。
林阿公则带着几个族人,去了北团和朋口。北团的赤薯地还好,没发现虫害,铁山一听有土蚕,赶紧让族人去采苦艾和辣蓼,提前撒灰、浇药水;朋口的地里也发现了几只土蚕,好在数量不多,用了老药婆的办法,很快就控制住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阿公让阿石轮流去各个部落的赤薯地查看,确保虫害没有扩散。姑田的赤薯地渐渐恢复了生机,蔫掉的苗又重新长出了新叶,藤蔓也开始继续蔓延。姑田首领特意带着一袋刚晒好的赤薯干,去莲峰感谢林阿公:“林阿公,要是没有您,咱们今年的赤薯就全完了。这赤薯干您收下,给孩子们尝尝。”
林阿公收下赤薯干,分给族里的孩子,又对姑田首领说:“以后咱们要多留意地里的情况,要是发现虫害,别等着,赶紧互相通知。咱们各个部落的赤薯地连在一起,要是一处闹虫害,很容易传到其他地方,只有一起防,才能保住收成。”
姑田首领点点头:“您说得对。以后咱们就定个规矩,每个月派个人去各个部落转一圈,看看赤薯地的情况,有问题一起解决。”
林阿公笑了:“好啊,就这么定。咱们豸山下的部落,就像这赤薯的藤蔓,紧紧连在一起,才能长得旺,收得多。”
喜欢我穿越在温州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穿越在温州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