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日子像溪水般流淌,冲刷着曾经的创伤,也滋养着新生的肌体。破庙联盟的人们,开始习惯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定。但这种安定,并非懈怠,而是将求生挣扎时爆发的能量,转化为日复一日的精心耕耘。
变化发生在最细微处。 田埂被修葺得笔直整齐,水渠网络得到疏浚拓展,甚至连通往各户的小径也被细心铺上了碎石,雨天不再泥泞。这些公共事务,大多由各家按“乡约”出工完成,“薯金”竹牌在期间流转,记录着每一份付出与回报。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自觉纪律,逐渐取代了最初的被动服从。
红薯的种植技术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王老栓发现,连作的土地薯块会长得小,他便与几个老农琢磨着尝试与豆类轮作。林川得知后,极力鼓励,并模糊地提出“肥田”的概念,引导大家收集人畜粪便、草木灰进行渥堆发酵。最初,人们对“污秽之物”上田心存抵触,直到亲眼看到施过肥的田地秧苗格外茁壮,才渐渐接受。对土地的敬畏,开始从迷信风水向理解其物理特性悄然转变。
内部的管理也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人口增加和事务繁杂,仅靠“乡老议事会”的定期集会,有时难以迅速决断突发事件。一次,两户人家因牲畜越界啃食秧苗发生争执,等到议事会次日召开,双方已险些械斗。
此事给林川敲响了警钟。他意识到,需要建立更有效率的日常管理执行机制。经过商议,决定推举数名办事公道、有威望的人担任“管事”,分工负责治安调解、农事督促、物资分配等具体事务,遇小事可当场决断,大事仍需议事会共商。这看似微小的结构调整,却是组织从松散走向严密的重要一步。
文化的种子,也在不经意间播撒。夜晚,破庙前的空地上常燃起篝火。起初只是人们聚拢取暖闲谈,后来,林川让王姓少年或有心向学的孩子,教大家认那木板“乡约”上的字,或是讲述《三国》、《水浒》里的故事片段,借古喻今,潜移默化地传递忠义、诚信、协作的观念。丫丫是学得最认真的一个,她不仅认字快,还能将简单的算术用于分配物资,成了林川得力的助手。知识的光芒,虽然微弱,却开始照亮一些蒙昧的心灵。
张溥派人送来了一批书籍,除农工医卜之外,竟还有几本《孙子兵法》和《戚继光兵法》的抄本。信中,张溥语重心长:“小友处已具根基,然乱世守成,更需知兵。此非为攻伐,实为自保存续之道,望细察之。”
林川深知其意。他将兵法书籍与之前实战的经验结合,开始向赵铁柱、石头等核心成员讲解“知己知彼”、“正合奇胜”的道理,组织他们进行更复杂的战术推演。防御,不再仅仅是修建工事和站岗放哨,更融入了情报分析、疑兵布置、预备队运用等更深层的思考。
这一切,如同春雨润物,无声无息,却让这片土地的内在结构变得更加致密而富有韧性。 人们不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聚集,开始有了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对共同秩序的维护,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林川行走在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薯田,听着工匠铺里传来的叮当声,感受到的是一种缓慢却坚定的生长力量。外部的世界依旧动荡不安,但在这里,一个包含着经济基础、组织规则、文化认同和防御能力的微型文明胚芽,正稳稳地扎下根须。他知道,只有把这“润物”的功夫做足,才能在未来更大的风雨中,屹立不倒。
(第二十三章 完)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