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彻底消融时,北大荒的黑土地翻出了湿润的新土,带着冰碴的风里终于混进了草芽的气息。杨浩宇扛着锄头往麦田走,远远就看见老周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把麦种,正一粒一粒往土里摁。
“周叔,这才刚化冻,种太早了吧?”杨浩宇放下锄头,蹲在他旁边。老周的手还带着伤——上次埋骸骨时不小心被石头划破,伤口刚结痂,此刻沾着泥土,红嫩的新肉在黑土映衬下格外显眼。
“不早喽,”老周把最后一粒种子摁进土里,用掌心轻轻抚平,“这是明娃子留的耐寒种,他说要比普通麦种早播半个月,秋天才能多打两成粮。”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用油纸层层裹住的麦种,纸页上还留着周明清秀的字迹:“爹,等这麦种丰收了,咱就盖新房。”
杨浩宇心里一动,想起王坤日记里写的“龙气可催熟作物”,突然明白那所谓的“龙气”,在周明眼里,不过是让父亲过上好日子的盼头。他起身往基地跑,没多久就扛着袋东西回来,往老周面前一放——是他托人从县城换来的新育麦种,包装袋上印着“抗寒早熟”的字样。
“这是农科所新培育的品种,比普通种子能多收三成,”杨浩宇蹲下来帮着分种子,“我问过技术员,说咱这儿的土性适合种这个。”
老周捏起一粒新种子,放在手心搓了搓,眼眶又红了:“明娃要是在,肯定高兴坏了……他总说我守着老法子种粮,跟不上趟。”
“那咱就种给他看,”杨浩宇笑着往土里播种子,“让他知道,他爹不仅会老法子,新法子也能玩转!”
说话间,赵刚带着队里的年轻人来了,每人手里都扛着农具。“周叔,杨哥,我们来搭把手!”赵刚把铁锹往地上一插,“农科所的李教授说了,今天播种正好,他还教了咱覆膜技术,能保墒,还能防春寒。”
姑娘们也拎着篮子来了,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玉米面窝窝和咸菜,香气混着泥土味飘散开。“周叔,杨哥,先歇会儿吃点东西!”最活泼的小林把窝窝递过来,“我娘说,春播时吃窝窝,今年的麦子能长得跟窝窝一样饱满!”
老周接过窝窝,咬了一大口,眼眶湿润着,嘴角却咧开了。杨浩宇看着大家散开忙活——男人们翻地、起垄,动作麻利得像在比武;女人们蹲在田埂上播撒种子,指尖沾着土,笑声比山雀还脆;老周拄着锄头站在田埂上,看着年轻人用新农具覆膜,时不时喊一句“这边膜没铺平”“种子别撒太密”,声音里带着久违的中气。
杨浩宇拿起水壶递过去,老周接过来喝了一大口,水流顺着嘴角往下淌,他也不擦,就那么笑着:“浩宇啊,你看这地,多好。明娃说过,黑土地最实在,你对它好,它就给你长东西。”
“对,”杨浩宇望着翻涌的黑浪般的土地,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白,近处的新绿正从土里钻出来,“它啥都记着呢——记着谁疼过它,记着谁盼着它。”
播种到日头偏西,田埂上已经整整齐齐铺好了一层地膜,像给黑土地镶上了银边。老周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把周明留下的那包种子播在最显眼的地块,然后覆上土,又在旁边插了根小木棍,上面系着红布条。
“明娃,”他对着土地轻声说,“今年咱跟年轻人学新法子,你就看着,秋天准能堆成麦山。”
风吹过麦田,地膜“哗啦啦”地响,像是在应和。杨浩宇看着老周佝偻却挺直的背影,看着远处打闹着收拾农具的年轻人,突然觉得,所谓的“龙气”,从来都不在冰冷的矿石里,而在这一双双翻土的手里,在这一声声带着盼头的笑里,在这黑土地春播时,每一粒种子都在土里悄悄攒着的劲儿里。
夕阳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扛着农具往回走时,老周的步子轻快了不少,还哼起了年轻时的小调。杨浩宇跟在后面,听着小调混着风声、笑声,心里暖烘烘的——春播的暖意,不仅种进了土里,也种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本章约2120字)
喜欢七零北大荒:天师知青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七零北大荒:天师知青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