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鄂西战役的结束,伤亡惨重的日军开始和国军展开长期对峙,一段平和时光又到来了。
这倒不是因为日军心善,而是他们兵力实在不足,不足以支撑起对国军的进攻。
在东北战场,东北抗联的旗帜从来没有倒下,日军为了维持统治区秩序必须在东北保持重兵。
在华北战场,那些精锐的鬼子老兵被消耗在一场又一场的对日本来说毫无意义的游击战中。
更不要说,八路军主力正在发起不断地反攻作战,鬼子部队常常在运动战中,一次就能损失上百人。
在太平洋战场,随着美军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众多鬼子师团被困在了太平洋的小岛上。
刨除这些兵力,再看看和国军对峙的漫长战线。鬼子剩下的部队只能像摊大饼一样均匀的分散在整条战线上。
也就是国军因为政府腐败,军队贪污、民众困苦、工厂倒闭,所以从来不发动进攻。
不然鬼子防线早就被打穿了。
实际上,日军不止一次提出要攻击四川的计划。
但是进攻的兵力始终无法调齐。
不要看鄂西作战的时候,第六战区只调动了十几万人参战。
那是因为日军只出动了两个月,就返回自己的防线了,国军其他战区的部队因为行军能力不行没有赶来。
实际上,围绕在鬼子第11军周围的国军部队足有一百多个师。
就算日军攻破了石牌要塞,但只要守军坚守的时间够久,国军的增援部队就是爬,也能赶上来了。
到时候,鬼子的下场绝对比现在惨。
如今的日本侵略者宛如一把短小却异常锋利的小刀,他们动作迅速、敏捷。而与之相对的,国军则如同一把沉重且腐朽不堪的大锤,虽然体积庞大,但却显得有些笨拙和迟缓。
这把小刀能够迅速地发起短促而猛烈的攻击,让人猝不及防。然而,它却无法与那把大锤正面相撞,因为这样的碰撞所带来的代价是鬼子绝对无法承受的。
目前,大锤和短刀之间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对峙状态。双方都在观察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寻找着对方的破绽和弱点。这种僵持局面虽然暂时没有爆发激烈的冲突,但却给许粟的 201 师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
许粟首先要处理的就是牺牲将士的抚恤金。
国军有抚恤金吗?
制度上有,但是实际上没有。
一般来说,国军的军官在阵亡后,同僚们会看在兔死狐悲的份上,给他们的家属发一点钱。不过这些钱也不会太多,毕竟人已经死了,情分也已经没了。
就算是黄维、杜聿明等高级军官被俘后,家人得到的抚恤金都少的可怜,基础军官的抚恤就更少了。
至于那些士兵们,他们可就惨啦!根本就没有什么抚恤可言。就算上头偶尔良心发现,补发一部分抚恤金下来,也会被那些贪婪的国军军官们给贪污得干干净净,一分钱都到不了士兵家属的手中。
也正因如此,国军士兵们才会如此怕死。毕竟,他们一旦战死沙场,那他们留在后方的家人可就真的没有任何指望了。没有了经济来源,一家人的生活都成问题,更别提什么未来和希望了。
许粟从上峰那里当然就领不到抚恤金了,系统也不能无中生有,201师的编制里就没有抚恤这一说。
许粟看着眼前的日军武器,这些都是他历经百战收集而来的,但如今却不得不将它们全部甩卖。
国军上司对这些武器视若珍宝,它们不仅是战争胜利的象征,更是军功的有力证明。
不过抚恤金还是没有凑齐,许粟又想到了一个办法——向红色人员的游击队出售一批自制的手榴弹。这些手榴弹虽然不如日军武器那么先进,但在战斗中同样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许粟与游击队的负责人进行了一番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他将自产的手榴弹以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卖给了游击队。
四处筹集后,抚恤金终于凑齐了。
许粟给基层的官兵定的抚恤金是根据重庆的物价定的,以一家五口人生活一年的生活费为基础,从士兵开始逐级提升的。
算下来,一万多官兵,足有七十三万大洋。
这些钱当然不能交给邮局运输了,那样怕是直接被拐跑了。也不能交给国府发放,那样怕是直接被官员贪污了。
许粟只能从师里派出大批小分队,挨家挨户上面发放抚恤。
就是这一项工作,师里的人足足忙了一个月才完成。剩下的,只能以后慢慢收尾了。
还有已经没有家人的士兵,许粟答应过他们要给他们找个后的。
这个事情倒是比较简单。
鄂西现在到处都是无家可归的儿童,拿一个番薯都能买好几个小孩。
许粟聚拢了一批小孩,对着阵亡将士花名册挨个起了名,以后他们就是过继过来的官兵后代了。
他们会被新组建起来的民夫团带回禅达,在那里重新开始生活。
随着奖惩工作的完成,许粟把已经损失惨重的基层军官重新选拔补充好了。
但是,这些军官手底下还没有兵呢。
这就是部队整补的最后一项工作了,补充兵员。
许粟的兵员来源现在已经不是抓壮丁了,而是直接从师管区征集而来。这个师管区经过扩充,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涵盖了禅达周围的四个县。
这意味着许粟的军队拥有着广阔的兵源基础,可以从这四个县中选拔出最优秀、最适合的士兵。这样的兵员征集方式能够有效地保证士兵的素质。
光头这一手既是奖励也是分化手段。
既能给许粟补充兵员,显示自己的大度。又能给龙云上眼药,把他的云南省挖去一块。
不管怎么说,许粟的征兵工作倒是好干不少,毕竟禅达人已经快被征调完了,现在许粟的基础士兵都快全部变成重庆人了。
这些新兵在禅达集中起来训练一个月后,开始向着安乡开拔。
这些出发的人必须比部队要求的人数多一些。
几百公里路,又是新兵行军,死上个几十人都是烧高香了。
这么一圈折腾下了,正好201师的基层军官也选拔出来了,这些新兵正好补充进去。
等到鄂西战役结束三个月后,许粟的部队才重新恢复了齐装满员的状态。
喜欢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