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改装的“车床”哐当哐当响着,算是勉强解决了撞针维修的燃眉之急。后山矿洞那边,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也没断过,虽然炼出来的铁疙瘩还是糙得很,好歹能打点锄头、镐头,补充日常损耗。山寨里,似乎有了一丝微弱却持续的“生产”气息。
可杨帆心里那根弦,非但没松,反而绷得更紧了。上次伏击了鬼子巡逻队,还跑了一个,这都过去好些天了,山下却一点动静都没有。这种反常的平静,让他觉得格外不安。鬼子绝不是吃了亏就认怂的主,这quiet,更像是暴风雨前的酝酿。他们就像躲在暗处的瞎子,敌人什么时候来,来多少,从哪个方向来,一概不知。这种被动挨打的滋味,太难受了。
“不行,咱们不能当聋子、瞎子!”杨帆把铁柱和王老蔫叫到一块,语气沉重,“得想办法把耳朵和眼睛伸到山下去!”
可派谁去?弟兄们大多是生面孔,一下山,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很容易暴露。而且,需要长期、稳定地获取消息。这时,杨帆想起了那个每隔十天半月,就会挑着杂货担子上山来的货郎——老周。
老周五十多岁年纪,干瘦,脸上总挂着生意人惯有的谦卑笑容,走乡串户,消息灵通。以前山寨物资匮乏时,也常跟他换点盐巴、针头线脑什么的。这人看起来胆小,但骨子里有股义气,对鬼子汉奸也时常骂骂咧咧。
这次老周上山,杨帆没急着换东西,而是把他请到屋里,倒了碗热水。“老周哥,最近山下……风声紧不紧?”杨帆试探着问。
老周捧着碗,叹了口气:“唉,别提了!杨排长,你们上次那事儿,动静不小啊!镇上和炮楼的鬼子伪军,这些天查得可严了,进出屯子都要搜身,盘问。听说……听说鬼子要从别处调兵,要进山清剿呢!”
这话印证了杨帆的担心。“老周哥,”杨帆身体前倾,压低声音,“咱们这寨子里,几十号弟兄的性命,可都悬着。光靠撞大运不行,得有人能给咱们递个消息。您常年在山下走动,认识的人多,能不能……帮咱们留留心?比如鬼子伪军的调动,炮楼的虚实,有没有生面孔进山啥的?”
老周一听,手一抖,碗里的水差点洒出来,脸都白了:“杨……杨排长,这……这可是杀头的罪过啊!俺就是个做小买卖的,俺……”
“老周哥,”杨帆打断他,语气诚恳,“我知道这风险大。可您想想,要是鬼子真摸上来,咱们这寨子破了,这方圆几十里的乡亲,还能有安生日子过吗?鬼子是啥德行,您比我清楚。”他拿起旁边一双从鬼子尸体上扒拉下来的、还算完好的皮鞋,“这皮鞋,结实,耐穿,您走山路用得着。以后,您给我们送消息,我们按价值,用缴获的鬼子东西跟您换,绝不让您白忙活,也尽量不让人怀疑。”
老周看着那双簇新的皮鞋,又看看杨帆诚恳而坚定的眼神,犹豫了很久。他想起鬼子在镇上横行霸道的样子,想起那些被无辜打杀的乡亲,最终咬了咬牙,把皮鞋接了过去,揣进怀里:“杨排长,你们是打鬼子的好汉!俺老周……俺就豁出去了!以后有啥消息,俺想办法递上来!不过……你们可得千万小心,别把俺给漏出去啊!”
“您放心!规矩我们懂!”杨帆郑重承诺。就这样,山寨第一条通往山下的情报线,算是勉强搭上了。老周下次来时,果然带来了消息:“炮楼里昨天来了几个骑马的鬼子官,在里面待了小半天才走。”
杨帆和铁柱一分析,觉得这可能是鬼子在侦察地形,部署进攻。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杨帆立刻派铁柱带一个小队,到老周说的那个方向的山口潜伏了两天两夜。
结果是,山风吹了两天,连个鬼影子都没见到。队伍白白浪费了体力精力,还消耗了不少干粮。
铁柱带着人灰头土脸地回来,气得直骂娘:“排长!那老周头是不是耍咱们?拿个瞎话骗双皮鞋?”
杨帆心里也疑惑,但他压住了火气。“先别急下定论。也许鬼子改了计划,也许老周听错了。咱们干情报,不能光听一家之言。”
他让铁柱带人去另一个方向的山民那里,用粮食换了些山货,顺便旁敲侧击地打听。又让王老蔫找了山下另一个村子里的远房亲戚,托人带话问问情况。
几天后,多方消息汇总过来,互相印证,才发现老周的消息半真半假:确实有鬼子军官去炮楼,但不是侦察进攻路线,而是为了催缴粮食,当天下午就返回县城了,虚惊一场。
杨帆没有责怪老周,反而下次他上山时,依然用一条鬼子毛毯换了他的盐巴,并委婉地提醒:“老周哥,消息很重要,但最好能说得再细点,比如鬼子多少人,带了啥装备,待了多久。要是能从不同人那里都打听一下,就更稳妥了。”
老周也是满脸愧疚:“对不住,对不住,杨排长,俺下次一定打听清楚些。”吃一堑,长一智。杨帆立刻定下了规矩:以后所有情报,必须尽可能有两个以上互不关联的来源印证,才能采信。重要情报,必须核实时间、地点、人物、数量等关键细节。
这套笨办法虽然效率低,却大大提高了情报的可靠性。又过了半个月,老周再次急匆匆上山,这次他带来了两个消息。一个是来自他连襟,在镇上伪军里当伙夫,偷偷传出来的:炮楼里伪军这个月的饷钱被克扣了,怨气很大。另一个消息,是他亲眼所见,结合一个从那边屯子过来的亲戚的说法:一小队鬼子兵,大约十五六人,带着一挺机枪,昨天进驻了离黑瞎子沟最近的那个屯子,像是在找向导。
杨帆立刻让铁柱派人去核实。去的人回来报告,那个屯子确实来了鬼子,人数、装备跟老周说的基本对得上,而且鬼子正在逼问屯里人进山的小路。两条消息互相印证,指向明确!鬼子这是要动手了,而且是想找小路偷袭!
杨帆立刻下令,山寨进入戒备状态,按照预案,秘密转移部分物资和人员到更隐蔽的后备营地。同时,派出侦察小组,重点监控老周说的那条鲜为人知的小路及其周边区域。
果然,两天后的清晨,天刚蒙蒙亮,一支十五人左右的鬼子小队,在一个汉奸向导的带领下,沿着那条隐蔽的小路,悄无声息地向山寨侧后方摸来!他们想打杨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他们刚刚进入伏击圈,就遭到了迎头痛击!早就埋伏好的队伍,凭借地形优势和准确的情报,打得鬼子晕头转向,丢下几具尸体,狼狈地缩了回去。
山寨避免了一次可能的严重损失。看着鬼子退去的方向,杨帆长长舒了一口气。他拍了拍身边铁柱的肩膀,又望了望山下那条蜿蜒的小路,仿佛能看到那个挑着货担的干瘦身影。
这次成功预警,靠的不是运气,而是那条刚刚建立、经历过失败、并不断完善起来的情报线。虽然它还很小,很脆弱,像风中蛛丝,但终究是让这支在黑暗中摸索的队伍,看到了一线微光。耳朵,总算能听到一点山外的风声了。这比多缴获两杆枪,更让杨帆感到踏实。
喜欢烽火涅盘抗日血泪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烽火涅盘抗日血泪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