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屿白在苏黎世那个不眠之夜里,因一篇论文而掀起的内心风暴,远在千里之外的姜知夏,自然无从知晓。她正以一种近乎决绝的姿态,将自己投入到新的挑战中,试图用更加高强度的忙碌,来覆盖心底那片被强行冰封的区域。
那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论文,在姜知夏所在的物理学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个大二本科生,作为第二作者在如此高水平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实属罕见。指导老师对她赞不绝口,学院领导也投来了关注的目光。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更具分量的机会——她被推荐参加即将在暑假举行的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的集训选拔。
cUpt是国内高校物理领域最高水平的赛事之一,以团队合作、开放性课题研究和现场辩论为主要形式,极具挑战性。能够入选国家集训队,意味着站在了同龄人中的顶尖位置,也是通往更高学术平台的重要跳板。
姜知夏几乎没有犹豫就接受了这个挑战。这不仅仅是为了荣誉或前途,更像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她需要一块更坚硬的磨刀石,来磨砺自己,也需要一个更明确的目标,来填满所有可能滋生软弱和回忆的时间缝隙。
四月中旬,集训选拔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物理尖子生汇聚在北京郊外的一所集训基地。环境封闭,管理严格,日程安排得密不透风:上午是理论授课和前沿讲座,下午是小组课题研究和实验操作,晚上是文献研讨和模拟辩论,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六小时。
姜知夏很快适应了这种高压节奏。她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来自顶尖教授和优秀同伴的知识与灵感。她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开始主动提出质疑,参与激烈的讨论,甚至在小组合作中,逐渐展现出她独特的优势——那种被江屿白无形中塑造出的、对物理图像本质的敏锐直觉和化繁为简的逻辑梳理能力。
她所在的小组,成员来自天南海北,个个都是佼佼者,思维碰撞异常激烈。起初,有人对她这个“低年级”且非纯物理背景的成员抱有疑虑,但几次课题研讨下来,姜知夏用她清晰的思路和扎实的功底赢得了尊重。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怯于表达,而是学会了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抓住对方论证的漏洞进行反击。那种在辩论社锻炼出的表达能力和在研究社培养的科研素养,在此刻完美融合。
然而,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身边都是智商超群、基础深厚的对手,稍有松懈就可能被远远甩开。深夜,当姜知夏独自在自习室对着复杂的模型推导绞尽脑汁时,那种熟悉的孤独感和对自身能力的怀疑,还是会悄然袭来。她会下意识地摸向颈间,那里空空如也,莫比乌斯环项链早已被她锁进抽屉深处。一丝酸涩掠过心头,但很快就被她强行压下。她不允许自己沉溺于这种无用的情绪。
集训进行到第三周,课题难度陡然增加。这一次的开放性课题涉及量子信息中的退相干问题,理论抽象,实验设计复杂,许多概念超出了本科教学大纲。小组讨论陷入了僵局,大家各执一词,难以达成共识。
姜知夏也感到十分吃力。她熬夜查阅了大量文献,但进展缓慢。一天晚上,她正在自习室对着屏幕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公式发呆,一种久违的、近乎本能的冲动涌上心头——如果是他,会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念头刚一出现,就被她狠狠掐灭。她用力摇了摇头,像是要甩掉什么不洁的东西。不能再依赖他,哪怕只是在思维上。她必须靠自己。
她重新聚焦精神,尝试用另一种角度切入问题,不再纠缠于繁琐的数学细节,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直观的物理图像。这个过程异常艰难,好几次几乎要放弃。但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倔强支撑着她。她想起苏晓的话:“你值得更好的。”她不能在这里倒下。
就在她几乎要抓住一丝灵感的边缘时,自习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负责本次集训理论指导的、一位来自中科院物理所的青年研究员李老师走了进来。李老师年纪不大,但学术造诣很深,以思维敏锐和要求严格着称。
他走到姜知夏身边,看了看她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和草稿,微微颔首:“遇到瓶颈了?”
姜知夏有些窘迫地点点头:“嗯,退相干路径的量化一直理不顺。”
李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拿起笔,在她草稿纸的空白处画了一个极其简洁的示意图——正是用路径积分的思想来直观理解退相干过程的核心!这个思路,与姜知夏刚才隐约捕捉到的方向不谋而合,但更加清晰和深刻!
姜知夏的眼睛瞬间亮了!“老师!这个思路太棒了!”
李老师笑了笑,语气带着赞赏:“能想到从物理图像入手,而不是一头扎进数学里,这很好。你的直觉很敏锐。”他顿了顿,看似随意地补充了一句,“这个思路,倒是让我想起几年前在苏黎世一个研讨会上的见闻,当时有个年轻的学生,也是用类似的方法,解决了一个纠缠态制备的难题,让人印象深刻。”
苏黎世?年轻学生?
姜知夏的心猛地一跳,一个名字几乎要脱口而出,又被她死死咽了回去。她低下头,掩饰住瞬间紊乱的呼吸,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图纸上:“谢谢老师指点,我明白了。”
李老师似乎没有察觉她的异样,又简单指点了几句便离开了。姜知夏却久久无法平静。那个遥远城市的名字,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她用力甩甩头,将杂念驱散,重新投入到课题中。凭借李老师的点拨和自己的努力,她终于攻克了这个难点,并在第二天的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关键性建议,推动了整个课题的进展。
这件事,像一个小小的插曲,却让姜知夏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她正在走的路,或许在某个看不见的维度,依旧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一次,她不再感到恐慌或依赖,而是生出一种奇异的平静——她正在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走向那个曾经需要仰望的高度。即使殊途,或许终将同归。
集训生活紧张而充实,时间过得飞快。姜知夏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她不仅专业知识突飞猛进,团队协作和临场应变能力也得到了极大锻炼。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保护、被引导的女孩,而是逐渐成为了团队中可以独当一面的核心成员。
最终选拔赛的日子临近,气氛更加凝重。一天晚上,模拟辩论结束后,姜知夏和几个队友在基地的小花园里散步放松。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庭院中。
一个来自北大的队友忽然感慨道:“这次集训真是脱层皮,不过收获太大了!听说最后选拔赛的评委里,会有从国外特邀回来的大牛,说不定还能得到指点呢!”
另一个队友接话:“是啊,我听说好像有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回来的教授,那边在量子领域可是顶尖的。”
瑞士……Eth……
姜知夏的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心跳再次失控地加速。她抬起头,望着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那个他所在的城市,那个他奋斗的地方,似乎总在不经意间,以各种方式闯入她的世界,提醒着她那段无法抹去的过往。
但这一次,她没有感到悲伤或逃避。她只是静静地站着,任由清冷的月光洒满全身。她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和成长,想起那篇凝聚了心血的论文,想起此刻在集训基地里挥洒的汗水……她忽然明白,无论未来是否会再有交集,她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仰望他背影的姜知夏了。
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翅膀,或许还不够强壮,但足以支撑她,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竞赛集训,对于姜知夏而言,不仅仅是一场通往更高荣誉的阶梯,更是一次彻底的淬炼和重生。她在远离他的地方,独自经历了风雨,磨砺了锋芒,也终于看清了自己内心真正的力量。
而当最终的选拔赛来临,当前方未知的挑战和机遇展开时,她将不再是一个需要被定义的“某某的女朋友”,而是她自己——姜知夏,一个正在崛起的、独立的年轻物理学者。
夜色渐深,姜知夏回到宿舍,摊开笔记本,开始准备明天的辩论材料。台灯下,她的侧脸沉静而坚定,眼神中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名为“自信”的光芒。
远在苏黎世的江屿白,或许永远不会知道,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夜晚,那个他拼尽全力想要推开的人,正在另一个战场上,以一种他无法想象的速度和姿态,悄然蜕变。他们之间的距离,或许依旧遥远,但轨迹,却已悄然发生了改变。
喜欢恰似星语过境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恰似星语过境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