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基地的生物实验室里,伊恩正小心翼翼地将深海热泉虾的样本放入基因测序仪。仪器启动的瞬间,淡蓝色的光束包裹住样本,屏幕上开始浮现出密密麻麻的基因序列,其中一段闪烁着红色的片段格外醒目——这是热泉虾能在300c高温和高硫化物环境中生存的关键基因,也是林野此行最想获取的“生态密码”。
“这段‘耐热基因’太特殊了!”伊恩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眼中满是惊叹,“它能修复高温对细胞的损伤,还能分解硫化物产生能量。如果能将它导入农作物,或许能让植物在沙漠、火山周边等极端环境中生长!”
林野凑到屏幕前,看着那段不断跳动的基因序列,心中涌起一阵激动。联盟成立至今,虽然解决了粮食和能源的基本需求,但全球仍有大量极端环境区域无法利用——撒哈拉深处的戈壁、环太平洋的火山带、两极的冻土区,这些地方若能通过基因改造实现植被覆盖,人类的生存空间将扩大数倍。
“立刻启动‘基因适配’实验!”林野做出决定,“先从亚马逊基地的抗辐射小麦入手,将耐热基因与小麦的基因组进行融合,看看能否培育出‘极端环境作物’。”
接下来的一个月,实验室里的灯光几乎从未熄灭。伊恩带领着来自六个基地的生物学家,日夜奋战在测序仪和培养箱前。他们先将热泉虾的耐热基因片段提取出来,进行人工修饰,使其能与植物基因兼容;再通过基因枪将修饰后的基因导入小麦种子,放入模拟极端环境的培养舱中——有的培养舱模拟沙漠的高温干旱,有的模拟火山带的高浓度硫化物,有的则模拟两极的严寒。
实验初期并不顺利。导入基因的小麦种子大多在培养舱中枯萎,少数发芽的幼苗也很快出现基因排斥反应,叶片发黄、生长停滞。小米和阿里作为文明大学的“少年研究员”,每天都会来实验室记录数据,看到枯萎的幼苗,两个孩子难免有些沮丧。
“是不是我们的方法错了?”阿里看着培养舱中发黄的小麦苗,小声问道。林野摸了摸他的头,指着屏幕上的基因序列:“科学研究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你看,这段基因片段在幼苗的根部表达量很高,但在叶片中几乎没有——我们或许可以调整基因的启动子,让它在叶片中也能正常工作。”
在林野的指导下,研究团队调整了实验方案。他们更换了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让耐热基因能在植物的根、茎、叶中全面表达;同时加入了一段来自清海藻的“抗逆基因”,增强植物对极端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
两周后,好消息终于传来——模拟沙漠环境的培养舱中,一株导入双基因的小麦苗不仅存活下来,还长出了第三片真叶。这株小麦的叶片比普通小麦更厚实,表面覆盖着一层蜡质层,能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根系则更加发达,能深入土壤深处吸收水分和养分。
“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伊恩激动地摘下老花镜,揉了揉通红的眼睛,“检测数据显示,这株小麦的耐热温度上限达到了55c,在含水量仅10%的土壤中仍能正常生长!”
消息通过全球通讯网络传遍联盟,各基地的代表纷纷要求参与后续实验。撒哈拉基地的穆罕默德第一时间发来申请,希望能在沙漠深处建立“极端作物试验田”;阿尔卑斯基地的索菲亚则提议,将耐热基因导入牧草,在高山冻土区发展畜牧业;落基基地的杰克更是主动承担起设备运输的任务,驾驶运输机将培养好的种子送往各个试验田。
三个月后,林野来到撒哈拉深处的试验田。站在沙丘上望去,一片片绿色的小麦在烈日下随风摇曳,与周围的黄色沙漠形成鲜明对比。穆罕默德正带着族人检查小麦的生长情况,看到林野,他快步迎上来,手中拿着一束饱满的麦穗:“你看!这是第一批成熟的小麦,产量比普通小麦还高20%!我们打算在这里再扩大十倍种植面积,让沙漠变成真正的粮仓!”
在环太平洋的火山带试验田,导入基因的玉米也长势喜人。玉米的茎秆粗壮,能抵抗火山灰的覆盖;根系能分泌特殊物质,分解土壤中的硫化物,不仅不影响自身生长,还能改善土壤环境。当地的幸存者们看着长势旺盛的玉米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终于不用再担心火山喷发后的粮食短缺问题。
回到大洋洲基地后,林野将“极端环境作物”的培育技术整理成册,通过联盟的“科技共享平台”向所有基地开放。他在技术手册的扉页上写道:“自然的力量无穷无尽,人类的智慧也永无止境。我们不必惧怕极端环境,因为我们能通过科学,将挑战变成机遇,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孕育希望。”
深夜,林野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看着培养舱中不断生长的幼苗。这些幼苗不仅承载着人类扩大生存空间的希望,更象征着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通过科学的力量,与自然共同进化,在这片曾经的烬土上,开辟出一条全新的生态之路。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