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方舟五号”的舷窗映出火星乌托邦平原的红色轮廓时,宇航员李默——这位来自昆仑基地的机械师,指尖轻轻触碰了舱壁上的联盟徽章。徽章上,昆仑的雪山、亚马逊的雨林与火星的红色地表在舷窗光影中重叠,像一场跨越星球的文明对话。“还有30分钟着陆,生态舱展开程序预启动正常。”他的声音通过星际通讯传回地球指挥中心,平静中藏着难掩的激动。
地球这边,林野站在大屏幕前,目光紧盯着探测器传回的实时画面。火星基地候选地的地下冰盖已被精准定位,无人机械臂提前运送的建材整齐排列在着陆点周围,像等待组装的巨型积木。“通知各分中心,着陆后优先启动水源提取系统,确保宇航员第一时间获得淡水。”他对着通讯器下令,指尖划过屏幕上的“火星一号基地”设计图——这座半地下式基地,一半嵌入火星土壤抵御辐射,一半露出地表接收太阳能,生态舱与生活区通过环形通道连接,是人类在红色星球的第一个“家”。
随着“方舟五号”平稳降落在火星地表,六名宇航员穿着厚重的舱外航天服,迈出了人类在火星的“第二步”(第一步由无人探测器完成)。他们的脚印深深印在红色沙砾中,与地球指挥中心的欢呼声通过电波交织。“这里是火星,我们来了。”亚马逊基地的农学家艾拉蹲下身,采集了一捧火星土壤样本,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些土壤将是我们培育作物的第一份‘火星养料’。”
接下来的一周,宇航员们争分夺秒搭建基地。李默带领团队组装光伏阵列,撒哈拉基地研发的抗辐射光伏板在火星阳光下展开,银色面板与红色地表形成鲜明对比;阿尔卑斯基地的医生索菲亚则调试生命监测系统,确保基地内的氧气、温度、气压始终稳定在适宜范围;落基基地的地质学家杰克则启动水源提取装置,将地下冰盖转化为液态水,当第一滴淡水通过管道流入储水箱时,所有宇航员都举起了特制的水杯,对着地球方向致敬。
最令人期待的是生态舱的启动。艾拉将从地球带来的“火星专用种子”——经过热泉基因与低重力适应基因双重改造的小麦和蔬菜,播撒进改良后的火星土壤。这些种子在恒温恒湿的生态舱内,只用了三天就破土而出,嫩绿的幼苗在红色星球的灯光下舒展叶片,像一团团跳动的绿色火焰。“地球,这里是火星生态舱,第一批幼苗长势良好!”艾拉的声音带着哽咽,屏幕那头,文明大学的孩子们欢呼雀跃,小米和阿里举着“火星加油”的手绘海报,眼中满是向往。
基地建成一个月后,“火星一号”迎来了首次“星际物资补给”。“方舟六号”货运飞船携带了更多建材、种子和科研设备,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文明包裹”——里面有各基地孩子绘制的火星畅想画、旧时代的经典书籍电子版、甚至还有一小捧来自昆仑基地的土壤。“我们要让火星基地,也带着地球文明的记忆。”林野在补给任务启动前说,而当宇航员们打开包裹,看到画中孩子们想象的“火星绿洲”时,每个人都红了眼眶。
此时的地球,联盟正推进“多星球文明计划”。撒哈拉基地在沙漠中建造了“火星模拟基地”,用于训练后续宇航员;大洋洲基地则研发出“星际生态循环系统”,能将宇航员的生活废水和二氧化碳完全转化为氧气和肥料;文明大学更是开设了“星际科学”专业,小米和阿里作为首批学生,正跟着伊恩学习火星土壤改良技术。“未来,我们也要去火星,建一座属于年轻人的基地!”阿里在课堂上坚定地说,眼中的光芒像极了当年的林野。
三个月后,火星基地传来了更大的好消息:第一批小麦成功成熟,产量虽不及地球,却足以证明火星种植的可行性;地下冰盖的水源提取量远超预期,甚至能支持基地扩建;更重要的是,宇航员们在基地周边发现了疑似远古微生物化石的痕迹,为火星曾存在生命的猜想提供了新线索。这些消息通过星际通讯传遍全球,人类在庆祝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星河筑家”的信念。
地球指挥中心的深夜,林野独自站在观测塔上,望着夜空中那颗明亮的红色星球。通讯器里,传来火星基地的实时声音——艾拉在给幼苗浇水,杰克在记录地质数据,索菲亚在和地球的家人视频,背景中还能听到光伏板随风轻响的声音。这平凡又珍贵的日常,是人类文明在星河中种下的第一棵“常青树”。
他想起了初到昆仑时的废墟,想起了亚马逊雨林的腐殖潮,想起了撒哈拉沙漠的第一块光伏板。那些艰难的日子,那些并肩作战的伙伴,那些永不放弃的信念,最终将人类从烬土带向了星河。“火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林野对着火星的方向轻声说,仿佛在与遥远的宇航员对话,也在与人类文明的未来对话。
夜风吹过,带着地球的花香。林野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火星基地”,还会有飞向更远星球的飞船,还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带着文明的火种,在星河中探索、扎根、生长。而这一切,都始于那片曾经荒芜的烬土,始于一群人用勇气与智慧,点燃的那簇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