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才出了生活区,右拐顺着路慢慢前行,不一会儿就到了南郊公园。
这个不是现在休闲的公园,而是打着公园的名头的烈士陵园。
除了每年的清明前后,很多学校组织小学、初中的学生们来扫扫墓。
有的敬献花圈搞个爱国主义教育外,平常很少有人在这里来,并且还是极少收取游园门票的公园之一。
已经快晚上11点了,四处很安静。
现在这个时节又没有动物的鸣叫声,看着密密麻麻公园入口附近,矗立着栽种了有30多年的松柏林,显得阴森森的。
公园门外,人性化的有一排铁椅。
因为经常过来这边,印象中是涂过绿漆的那种。
可能是公园维修经费紧张的原因,油漆脱落比较严重,给人一种斑驳的感觉。
杨志才随便坐在一张椅子上,近半个小时的头昏脑胀,随着清冷的夜色慢慢清晰过来。
原来我真的重生回27年后的自己身上,一切仿佛没有变化。
脑袋的剧烈疼痛后,仅多出此后20多年的记忆,身体还是24岁的年轻身体,但灵魂已是饱经世事,妥妥的一枚中年大叔。
南郊公园坐落在一座海拔大约300米的山上,占地面积不足200亩。
山前环绕的是灵江,江对面就是新绵市区,不大,只有两个区,市区常住人口不到30万。
此时,向下望去,只见到零星的灯光,还有刚刚兴起不到三年的出租车,还在四处溜达载客。
杨志才单位的右边是南郊公园,左边则是中川省赫赫有名的高中学府--南江中学。
去年末,在市政府的主导牵线下。单位的小学--中学--技校,被南江中学吸收合并,代价是单位拥有的上百亩学校用地无偿划拨给南江中学。
好的方面是40多名教职员工全部被接收准备再上岗。
96年12.29日中午,杨志才和厂部的一位副厂长以及市政府,市、区教委的相关领导参与了双方的签字仪式。
喜感满满,一方得到了增加校区扩张的理想用地,一方甩掉了只出不进的贴钱大户。
当天下午,俗称的子弟校职工里面,因为是厂里的家属,担心南江中学接收后不给安排工作,一度闹情绪要求对方校领导给出保证。
厂里安排杨志才和南江中学的校方沟通,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彼此认可了解决方案。
此时的杨志才看着南江中学方向,拥有了未来20多年经历的他,想着进入南江中学的40多名同事。
只想说一句:老铁,你就放宽心吧!未来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这种享誉全国的名校,待遇只会比企业更高、更好。
南江中学是全国名校,那是因为这所学校创建于1909年,已经有近90年的历史了。
在中川省都是最早的新式学校.抗战期间,有西南联大的教师学生在此避难。
时局稳定下来,相当数量联大的师生留下来任教,一举奠定了南江中学的名校地位。
“求实笃学,爱国上进”的校训,“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作风。
新绵市及附近几个地市州的学子,只要成绩优异的,几乎每个人的梦想就是成为南江的一员。
在此拼搏三年,然后再散向四面八方,基本都能够收获一个不错的逐梦之旅。
把思绪收了回来,杨志才紧了紧衣服,出门忘了扣扣子,属实有点冷。
现在不得不接受重生的现实,对挚爱亲朋的眷恋,看来以后也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
此后的人生轨迹肯定和现实会有不少的差别 。
因为重生,前世的经验太多,根本不担心过得不好。
想到自己睡梦中无声无息地离开,泰戈尔的诗曰,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杨志才此时哪有重生的喜悦,只余无尽的肃然。
生命就是这样苍白,不经意间,世间就没有了自己存在的痕迹!
回想过往,自己刚走完的这短暂的51岁,一切经历就像幻灯片一样,一帧帧浮现在脑海....
杨志才的老家在新绵市灵川县雷公镇百泉村(这是现在的名称,过去是雷公乡几大队几小队的)。
父母没读过书,只是参加过50年代土改工作组下乡期间搞的扫盲培训班,基本上能认识几十上百个字,处在小账能算,名字能认的阶段。
家里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他最小,真正的老六,当然不是时下调侃人声称的“老六”。
1972年4月,他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平淡无奇。
当时农村普遍都是这样,没有计划生育,所以大家都是敞开生。
家里4、5个小孩常见,8、9个也不稀奇,这是当时的时代特色。
小的时候,每个家庭都是挺苦的。
毕竟还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进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公社-大队-生产队模式,大家在集体干活,靠公分计价过日子。
西南地区山区丘陵地形多,耕地面积少,人口又相对密集,结果是僧多粥少。
但凡小孩多的家庭,每年结算下,口粮极少,全靠杂粮来凑,一年中能敞开肚皮吃个饱饭的日子,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杨志才印象最深的就是红薯稀饭,当然是大米少红薯多的那种。
自从红薯收获后,几乎每家都会打一口地窖,专门用于存储红薯的。
于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最不缺的就是红薯稀饭,或者加玉米面的红薯糊糊。
吃到人心怀恐惧,吃得人看到红薯心里不自觉的打个寒颤。
就像醉酒厉害的人,第二天看见空酒瓶时的惊觉,一样的感受。
虽然贫穷,但是杨志才的童年确实非常充实。
村庄门前两条河,一条小河是50年代后期集老百姓之力挖出的百里引水灌溉工程--百里渠,水深3-4米,渠宽10米左右。
对于水性较好的孩子来说,这是畅游的“长江”。
另一条河没有名字,长大才知道是嘉陵江的一条小支流,河床很宽,常年流水。
他小时候还看到过放排和木船运货,河水清澈,也是玩水的好去处,大小皆宜。
同村的小孩很多,就在夏日的玩水和冬日的流动坝坝电影中,杨志才终于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当时,家里还有一件大事发生,他大哥杨志平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考上了师范院校。
其实他大哥的成绩很好,为了走出农村,才报取了最稳当的师范。
这在村里面是一件大好事,加上大都沾亲带故,没有后世的升学宴,就是村头村尾碰面真诚的恭喜和夸赞。
让杨志才幼小的心里隐约有点明白读书的意义。
喜欢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