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队的发现像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在专案组内部掀起了巨大的波澜。那份详尽的理化检验报告被摊在会议室桌面上,白纸黑字,结论清晰得令人心悸:现场提取的灰花纹鹅膏菌碎片,其成熟度存在显着差异,部分为幼嫩子实体,部分则为具有典型特征的成熟菌盖。
“不同成熟度?!”孙建军盯着报告上的显微镜对比照片和形态描述,眼睛瞪得溜圆,手指重重地点在纸上,“这意味着什么?老周,小陆,这意味着这些毒蘑菇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次意外混进去的!这是有人分批次、在不同时间地点特意采摘,然后精心混合后故意投放的!”
周队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猛地站起身,双手撑在桌面上,目光扫过在场所有干警:“立刻成立‘河口村宴席投毒案’专案组!我任组长!案件性质变了,这不是意外食物中毒,而是涉嫌故意投毒致人死亡,是恶性刑事案件!所有调查方向全部调整,按照谋杀案的标准来办!”
会议室的白板上,之前写的“误食”、“疏忽”、“意外混入”等字眼被迅速擦掉,红色的记号笔重重写下了“故意投放”、“谋杀”、“嫌疑人排查”等触目惊心的词语。
所有人的心情都变得无比沉重。如果只是意外,追责重点在于民事赔偿和行政管理责任。但一旦确定为故意投毒,那就是赤裸裸的刑事犯罪,手段恶劣,必须揪出隐藏在人群中的真凶,其对社会秩序的挑战和民众安全感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老厨师和小王被分别再次严密问话。这一次,问话的重点和氛围截然不同。不再是厘清责任划分,而是围绕着“作案可能性”展开。
老厨师愁容满面,苦苦思索:“蘑菇买回来洗完,我检查完就放在灶台旁边的那个红色塑料筐里了...后来就开始忙活别的菜,剁肉、杀鱼...那时候厨房里人来人往,帮我打下手的徒弟、过来端菜的准备上菜的乡亲、还有好奇来看热闹的娃娃和村民...具体有谁靠近过那个筐,在我旁边停留过,我真记不清了啊...当时太忙乱了...”
小王也显得更加紧张,努力回忆着每一个细节:“我洗完蘑菇就放在那儿了,师傅看过说没问题,我就去旁边剥蒜准备炒菜用了...那筐蘑菇就放在灶台边...好像...好像后来是有几个人过来跟师傅搭过话,递烟什么的,夸师傅手艺好,菜香...但有没有人伸手去筐里碰过蘑菇...我背对着在忙,真没注意到...”
厨房区域是临时搭建的开放式环境,人员流动极其复杂,这给排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投毒者显然对宴席的流程、厨房的布局以及当时的混乱状态非常熟悉,才能精准地抓住时机下手,并且还能弄到这种特定的、需要一定辨识能力才能找到的毒蘑菇。
“投毒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陆野在案情分析会上阐述自己的看法,“第一,熟悉宴席操作流程和厨房临时布局;第二,能接触到食材尤其是那筐蘑菇;第三,具备识别和获取灰花纹鹅膏菌的能力;第四,有强烈的作案动机。我们的排查范围要扩大:所有当天能接触到厨房区域的人,包括宴席班子内部人员、王家的亲友、帮忙的村民、甚至...”
他停顿了一下,说出一个更令人不安的可能性:“甚至可能是有预谋地、以宾客或帮忙名义混入宴席的人。他的目标可能是针对王家,也可能是无差别报复社会,或者...有特定的目标,利用集体中毒来掩盖。”
喜欢刑侦天梯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刑侦天梯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