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证中心临时协调出来的一间标准实验室内,无影灯将操作台照得亮如白昼。那几缕灰白色的棉纤维和那个加厚的塑料编织袋,被分别放置在铺着洁白衬垫的检验台上,等待着现代刑侦科技的。
头儿,咱们先从这些纤维入手?老陈问道,他已经戴好了手套和口罩。
陆野点点头,神色专注:嗯,按顺序来。周婷,做好详细记录,尤其是检验过程中的任何细微发现。
明白。周婷已经打开了录音笔和记录本,在一旁严阵以待。
陆野首先取过那个装有棉纤维的证物袋。他并没有直接打开,而是先仔细观察了袋子的密封情况,确认无误后,才用镊子极其小心地、近乎是轻柔地,取出一小缕看起来相对完整的纤维。他的动作稳定而精准,仿佛在拆解一枚微型的炸弹。
他将这缕纤维轻轻放置在早已准备好的便携式高倍数码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显微镜连接着旁边的高清显示器,随着陆野调整焦距,纤维的微观影像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
都把屏幕上的图像看清楚,陆野一边操作一边说,老陈,你先说说直观感受。
老陈凑近屏幕,眯着眼睛仔细看了半晌,开口道:啧,这纺线...看起来挺密实啊,经纬线都绷得直直的,粗细也匀称,比我老家那种土布机织出来的要规整多了,感觉...挺结实的。
周婷观察得更细致,她指着屏幕上的影像补充道:不仅仅是密实。陆队,老陈,你们注意看这里,纤维染色后的内部状态。染料颗粒的分布非常均匀,渗透得很透彻,整体颜色一致性很高。看不到普通小染坊那种常见的色差、色花现象。这更像是...大型工业化、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控制很严格。
站在一旁观摩的刘主管也忍不住凑过来看了看,迟疑道:听你们这么一说...是有点像是那种单位统一订做的制服,或者工厂里发的劳保服用的布料...但光凭肉眼和这种放大观察,还是不敢下定论啊。当年我们也就做到这一步了,比对不上,就搁置了。
没关系,我们试试更精确的。陆野示意旁边待命的技术员操作另一台更为精密的设备——显微分光光度计。这是一种通过测量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反射或散射特性,来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的仪器,对于染料的鉴别尤其有效,能获得类似的唯一性光谱。
技术员小心翼翼地将那缕纤维样本放入仪器的专用检测舱内,确保位置固定。舱门关闭,仪器发出低沉的运行声。几分钟后,一组复杂而独特的光谱曲线在连接的电脑屏幕上生成。
林婉,陆野立刻通过安全的内部网络,接通了守在办公室的林婉,实时接收光谱数据。立刻与部里存档的全国历史纺织品染料特征数据库进行比对!重点筛查1995年至2005年这个时间段,尤其是东北、华北地区的工业用布、制服用布类别!
数据已收到!正在启动比对程序...林婉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来,背景是服务器风扇加速运转的微弱嗡鸣和快速敲击键盘的噼啪声,数据库接入中...光谱特征提取...开始进行模式识别与交叉比对...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块显示着比对进度的屏幕上。等待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在这种高度期待的氛围下,每一秒都仿佛被拉长了。只能听到仪器运行的轻微噪音和彼此压抑的呼吸声。
陆野双手抱胸,目光沉静,但微微绷紧的下颌线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老陈下意识地搓着手指,周婷则紧握着记录笔,屏息凝神。
突然,林婉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陆队!比对结果出来了!最高匹配项是——沈阳市第二纺织厂在1996年至2000年期间,专门为沈阳铁路局定向生产的一批冬季劳保棉服的内衬面料! 光谱特征吻合度高达96.3%!数据库中还存有该批次布料的留样档案照片和部分技术参数,可以确认!
漂亮!老陈猛地一挥拳头,差点跳起来,脸上满是振奋,妈的!实锤了!就是铁路内部的人干的!最起码也是能天天穿着那身皮的人!
周婷迅速在记录本上写下关键信息,补充道:这彻底推翻了当年流窜作案的主要侦查方向!凶手具备利用职务便利作案的极大可能!
陆野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但他很快压下激动,沉声命令:立刻将这个结果详细记录在案,形成正式报告!这是我们在此案中获得的第一个具有明确指向性的、确凿的物证!意义重大!
他随即拿起那个加厚编织袋,仔细端详着它的材质、编织密度、颜色,以及上面一个模糊不清、似乎是个菱形框内带着字母的压印。
刘主管,他转向刘主管,语气不容置疑,麻烦你们物证中心的同志,接下来集中力量,对这个编织袋进行全面的技术检验。我要知道它的具体化学成分、生产工艺细节、耐磨抗拉参数,最重要的是——查清它当年的具体生产厂家、批次,以及最主要的使用范围和流通渠道!这很可能是我们锁定凶手具体岗位的关键!
喜欢刑侦天梯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刑侦天梯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