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山坳蛰伏养精锐,静待东风破敌营
中条山的硝烟还没散尽,云蒙山深处的练兵场已经响起了整齐的口号声。李明远站在土坡上,看着战士们在晨露中练习刺杀,枪尖的寒光在朝阳下连成一片。他腰间的皮带系得很紧,把缴获的南部十四式手枪压在军装里,枪身的凉意透过布料渗出来,像在提醒他——现在还不是松劲的时候。
“旅座,各小队的缴获清单汇总好了。”王铁柱抱着个厚厚的本子跑过来,裤腿上沾着草屑,“光步枪就捡了三千多支,还有十二挺重机枪、八门迫击炮,粮库里的大米够全军吃五个月,连日军的压缩饼干都攒了两大箱。”
李明远接过本子翻了两页,目光停在“罐头三百箱”那一行上,突然笑了:“把这些罐头分下去,每个班两箱,让弟兄们改善伙食。但有一条——空罐头盒别扔,让周先生的兵工厂熔了,能造二十箱手榴弹。”
王铁柱咧嘴笑:“早就安排了!周先生昨天还说,这些铁皮比铁轨钢软,做手榴弹壳正好,炸开来的碎片能飞十米远。”
他顿了顿,又凑近了些:“旅座,国军那边派来了联络官,说想跟咱‘借’点弹药。他们退到黄河以南,手里的枪快成烧火棍了,还说……还说愿意用银元换。”
李明远合上册子,指了指远处正在操练的新兵——那些都是中条山溃退下来的国军士兵,现在穿着八路军的灰军装,正跟着老兵练习瞄准。“告诉联络官,弹药可以给,但不用银元换。让他们派五十个老兵来,教咱的新兵用迫击炮——他们的炮手比咱的准头好,这买卖不亏。”
王铁柱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既送了人情,又学了本事。我这就去安排。”
等王铁柱走远,李明远转身往兵工厂走去。溶洞里的机器声震得岩壁嗡嗡响,周先生正蹲在熔炉旁,用长钳夹着块通红的钢坯,往冷水里淬,“滋啦”一声腾起白雾。旁边的工匠们忙得脚不沾地,有的在给步枪换枪管,有的在往手榴弹壳里填炸药,还有的在用缴获的日军电台零件,改装新的发报机。
“旅座来了!”周先生直起身,满手油污地搓了搓,“您看这枪管,用日军的炮管钢改的,能连打两百发不发烫,比咱以前造的强十倍!”
李明远拿起枪管掂了掂,分量沉得压手。“周先生,迫击炮的炮弹得抓紧造。咱现在有八门炮,炮弹却只有三十发,真打起来不够塞牙缝的。”
“放心!”周先生指着角落里的一堆铁疙瘩,“这些是从日军的航弹残骸里拆的炸药,威力比咱自己配的强三成。我让工匠们加班赶,月底前保证造出两百发,每发都带尾翼,准头差不了。”
溶洞深处传来叮当的锤声,那是铁匠们在锻打“扒轨器”。新造的扒轨器用铁轨钢锻成,钳口带着倒刺,能牢牢咬住铁轨的螺栓。李明远走过去,看着铁匠把烧红的铁钳放进冷水,突然想起什么:“让弟兄们多造些‘铁爪’炸药包,就是上次扒火车用的那种。日军吃了亏,肯定会给运输队加铁皮,这玩意儿能勾住铁皮炸,比普通炸药管用。”
从兵工厂出来,李明远往医疗队走去。林晓棠正带着护士们给伤员换药,竹床上躺着个缺了条腿的战士,是中条山撤退时救下来的国军士兵,此刻正咬着牙,额头上的汗珠子往下滚。
“恢复得不错。”李明远蹲下身,看着他腿上的绷带,“林医生说,再过半个月就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战士红了眼圈:“旅座,俺这条命是您给的。等俺好了,还想跟着部队,哪怕是给弟兄们端茶倒水也行啊。”
“不止端茶倒水。”李明远拍了拍他的肩膀,“咱刚办了个‘教导队’,专门教新兵认字、学战术。你读过书,正好去当教员,把国军那边的阵地战经验教给弟兄们——这比端枪冲锋更重要。”
战士猛地坐起来,忘了腿上的疼:“真的?俺……俺能行吗?”
“咋不行?”林晓棠端着药盘走过来,笑着说,“昨天你给伤员讲怎么躲炮弹,说得比老兵还清楚,这就是本事。”
教导队设在山坳里的破庙里,三十多个教员里,一半是八路军的老兵,一半是国军的溃兵。他们白天一起编教材,晚上围着篝火讨论战术——八路军的教员讲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国军的教员讲阵地战的“三段式射击”,谁也不藏私,连庙里的和尚都说:“以前听人说你们是对头,现在看,倒像是亲兄弟。”
这天傍晚,李明远正在教导队听课时,通信兵小张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举着张电报:“旅座!总部来电,说……说欧洲那边打起来了!德国军队打到莫斯科城下了!”
李明远猛地站起来,电报在手里抖了抖。他知道,历史的车轮正在按原有的轨迹滚动——德国在欧洲得手,他的盟友日本,绝不会甘心只在亚洲小打小闹。
“小张,给总部回电。”他的声音异常冷静,“请求调拨一批无线电零件,咱要把各小队的电台升级,确保能接收远距离信号。另外,让采购队去趟北平,不惜代价买地图——要太平洋的,越详细越好。”
小张愣了愣:“太平洋?咱在晋省打仗,要那玩意儿干啥?”
“迟早用得上。”李明远望着窗外的群山,“小鬼子在中条山赢了,现在又看着德国在欧洲风光,肯定按捺不住。他们下一步要动的,恐怕不只是中国的土地。”
接下来的日子,云蒙山像座拧紧发条的钟,高速运转起来。
兵工厂的产量翻了一倍,新造的步枪堆到了溶洞门口,手榴弹的引线在阳光下晾成了瀑布。周先生甚至让人把缴获的日军装甲车拆了,用发动机改装出两辆“土坦克”——虽然装甲只有一指厚,却能在冲锋时挡子弹,战士们都叫它“铁壳子”。
练兵场的战术越来越复杂。早上练游击战的“麻雀战”,中午练阵地战的“反冲锋”,晚上还要学夜战的“摸哨技巧”。有次国军的教员教“集团冲锋”,八路军的老兵觉得太死板,当场吵了起来,最后李明远让人搭起沙盘,两边推演了半夜,才琢磨出“分散冲锋+火力掩护”的新战术,两边都服了。
最让人忙活的是“储粮”。李明远让人把山脚下的十几个村子组织起来,搞“坚壁清野”——把粮食、布匹、药品全藏进深山的地窖,还在村口挖了伪装的陷阱,上面盖着柴草,底下埋着尖木桩。“告诉老乡们,”他对村长们说,“这些粮不是藏起来不用,是等鬼子来了,咱有东西跟他们耗。”
日军似乎真的被中条山的胜利冲昏了头,对云蒙山的“小动作”没太在意。他们把主力调到了南方,忙着进攻长沙,留在晋省的部队只顾着修炮楼、守铁路,偶尔派飞机到云蒙山侦查,看到的都是空荡荡的山谷——真正的部队和物资,早就藏进了更深的溶洞和密林。
有次三架日军轰炸机飞过来,对着山坳里的假营地狂轰滥炸,炸得石头乱飞。等烟尘散去,才发现炸的是草席搭的棚子,里面连个人影都没有。躲在远处的战士们看得直笑:“这些铁鸟,净给山里的石头拜年了。”
转眼到了深秋,山脚下的柿子红透了,像挂在枝头的灯笼。李明远收到了北平采购队的消息——太平洋地图买到了,还带回来个更惊人的消息:“日军在东南亚集结了大批舰队,说是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连美国的商船都敢拦。”
李明远摊开太平洋地图,手指在“珍珠港”三个字上重重一点。还有一个月,最多一个月,那里就会燃起战火。
“通知各部队,进入‘一级戒备’。”他对着作战地图下令,“陈二牛带一团守住云蒙山北口,用‘土坦克’和迫击炮布防;赵大山带游击队渗透到正太线,监视日军的运输动向;教导队暂停上课,所有教员分到各部队当参谋,确保战术能落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干部:“小鬼子要在太平洋动手了,到时候他们的兵力会更分散。咱现在攒的枪、练的兵、藏的粮,就是为了等这一天。等珍珠港的炮声响了,就是咱从山里出去,一口口啃掉他们占领区的时候。”
夜色降临时,云蒙山的篝火亮了起来。各部队正在传达命令,战士们擦枪的擦枪,检查弹药的检查弹药,连炊事员都在磨菜刀——那是准备给“铁壳子”的驾驶员削土豆的。
李明远站在山头上,望着远处日军炮楼的灯光,像看着黑暗中闪烁的鬼火。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更难——日军在太平洋受挫后,肯定会变本加厉地在中国战场发泄,“扫荡”会更频繁,封锁会更严密。
但他不怕。因为他看到了溶洞里堆成山的弹药,看到了练兵场上嗷嗷叫的战士,看到了教导队里国共教员一起画出的战术图,更看到了山脚下老乡们藏粮时,眼里那股“咱中国人不怕鬼”的劲儿。
风从山坳里吹过,带着柿子的甜香。李明远深吸一口气,腰间的南部十四式手枪仿佛也感受到了他的心跳,微微发烫。
等待的日子虽然难熬,但只要火种还在,只要力量在积蓄,总有一天,这满山的星火会连成一片,把侵略者的阵地烧个精光。而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他转身往回走,脚步踩在落叶上沙沙作响。身后的篝火越来越亮,映得半边天都红了,像极了即将到来的,属于他们的黎明。
喜欢1937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1937年的日子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