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看房风波
妹妹王玥走失的虚惊,像一根刺,深深扎在王超心里。那晚的慌乱、父母的惊恐、邻里的相助,以及最终找到妹妹时那种失而复得的巨大庆幸,都让他无比清晰地认识到——这个拥挤、嘈杂、缺乏私密和安全性的家,必须尽快改变。
换房,从一个改善生活的愿望,变成了刻不容缓的家庭需求。
接下来的几天,王超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寻找房源上。他通过几条线同时打探:一是张胜利的工人子弟圈子,他们消息灵通,知道哪个厂子有闲置的家属院,或者谁家要搬迁;二是老陈那条线,他接触三教九流,或许能知道一些私人产权的房源信息;三是饭店的赵主任和刘采买,他们接触层面更高,或许有内部消息。
每天秒杀系统依旧是他重要的物资和资金来源。这几天他陆续秒杀到了:
【力士香皂20块,水果罐头(混合)24听,劳动布工作服10套,精制挂面50斤,民用弹簧锁10把,铁皮饼干桶(大号)5个,牛皮鞋油50盒,的确良衬衫(白色)10件,以及一小箱(12瓶)的茅台酒。】
这些东西,除了留下少量家用(如香皂、罐头、挂面),大部分都通过老陈快速变现。尤其是那箱茅台和的确良衬衫,都是紧俏货,又给王超带来了近三百元的现金收入。他空间里的现金储备,已经稳稳突破了两千元大关。在这个普通工人年薪不过三四百元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笔惊人的巨款。
资金已经不是问题了,关键是找到合适且安全的房子。
这天下午,张胜利那边先传来了消息。他兴冲冲地找到王超:“兄弟,有信儿了!我们厂后勤科老刘,他小舅子一家要随厂搬迁去东北,留下一个小院想处理掉。位置就在城西,离你家不算太远,独门独院,三间正房,还带个小厨房,院子不大但够用。就是……价格可能不便宜,而且产权有点复杂,是以前的老宅,不是厂里分的。”
独门独院!三间正房!王超一听就很心动了。这正是他非常想要的!既能解决居住拥挤问题,又能有个相对独立私密的空间,安全性也高。
“产权复杂怎么说?”王超冷静地问。
“好像是祖上传下来的,但中间经过些波折,手续可能不那么齐全。现在政策你也知道,私人房子买卖有点敏感。”张胜利压低声音,“不过老刘说了,他小舅子急着走,只要钱到位,他们能想办法把手续弄利索,保证以后没麻烦。”
王超沉吟片刻。风险与机遇并存。这种私人老宅,价格可能比公房高,但一旦拿下,自主权也大。
“胜利哥,能先去看看房子吗?”王超决定眼见为实。
“没问题!我跟老刘约好了,明天上午他小舅子有空,我带你去!”
第二天上午,王超跟着张胜利,来到了城西的一片居民区。这里的房子比王超家那边看起来更旧一些,但也更安静。拐进一条小巷,在一个略显斑驳的木门前停下。
开门的是一个面带愁容的中年男人,姓赵,就是房主。他打量了一下王超,似乎有些惊讶于他的年轻,但还是将两人让了进去。
院子果然不大,但打扫得还算干净。青砖铺地,角落有一棵老槐树。三间正房坐北朝南,虽然也是老式结构,但墙壁看起来还算结实,窗户也够大,采光不错。旁边确实有个小小的独立厨房。整体比王超现在住的地方宽敞、规整太多了。
王超里里外外仔细看了一遍,心里基本满意。这房子稍作修缮,住起来肯定比现在舒服得多。
“赵同志,这房子……您打算什么价?”王超开门见山。
赵同志叹了口气,伸出三根手指:“三百块。不瞒你说,这房子是我祖上留下的,要不是厂里催得急,一家老小等着安置,我真舍不得卖。这价钱,在这片绝对算公道了。”
三百块!张胜利在一旁听着暗暗咋舌,这确实不是个小数目。但王超心里有数,这个价格,对于这样一个独门小院,在眼下并不算离谱,甚至可以说在他的心理价位之内。
“价钱可以商量,”王超表现得很沉稳,“关键是手续。您刚才也说了,这房子产权有些历史问题,怎么能保证我买了之后,没有后续的麻烦?比如,会不会有其他亲属来主张权利?或者,街道、单位那边会不会不认可这个交易?”
赵同志连忙保证:“这个你放心!这房子就我这一支,没别的纠纷。手续方面,我可以通过关系去房管所补办,或者咱们签个死契,找保人,绝对没问题!”
王超没有立刻答应,他深知这种私人房产交易的潜在风险。“赵同志,房子我看中了。但这事关重大,我得回去跟家里商量一下。另外,关于手续如何确保万无一失,我也需要再想想。咱们过两天再联系?”
赵同志虽然急于出手,但也理解买房的谨慎,点头答应了。
离开小院,张胜利迫不及待地问:“超儿,你觉得咋样?三百块啊!能拿出来吗?”
王超笑了笑:“钱不是问题。主要是手续,得想个稳妥的办法。”
他想到老陈。老陈门路广,或许有处理类似事情的经验。他立刻去找了老陈,把情况一说。
老陈眯着眼听完,吐了个烟圈:“私人老宅……三百块……价钱倒是还行。这种房子,好处是自在,坏处就是容易有后患。他说的找关系补办手续,或者签死契,也不是不行,但都得找对门路,找到靠谱的中间人和保人。”
他看了看王超:“小王兄弟,你要是真看上了,老哥我可以帮你牵个线,找街道和房管所的人问问,看看怎么操作最稳妥。不过,这中间可能得打点一下。”
“需要打点多少,陈叔您尽管说,该花的钱不能省。”王超态度很明确,安全第一。
“成,有你这句话就行。我这就去帮你打听。”老陈办事利索。
就在王超为城西小院奔波的同时,他也没放松其他渠道。饭店刘采买那边也传来一个消息,说是有个街道办的一个干部,家里有套多余的房子,是单位早年分配的筒子楼里的一个单间,虽然只有一间房,但是楼房,有自来水,位置也好。问王超,有没有兴趣。
筒子楼单间?王超一听就pass了。虽然生活方便点,但只有一间房,同样拥挤,还没有独立空间,完全不符合他的需求。他婉言谢绝了,更加坚定了要买那个独门小院的决心。
晚上回到家,王超把看房的情况跟父母说了。听到三百块的价格,李秀兰吓得直捂胸口:“三百块!我的老天爷,这钱得攒多少年啊!”
王建国也眉头紧锁,沉默地抽着烟。
“爸,妈,钱的事你们不用担心,我能解决。”王超语气肯定,“那房子我看过了,独门独院,三间房,还有个厨房,比咱们现在住得宽敞多了。关键是,有了自己的院子,刚子和玥儿也能有地方玩,安全不少。上次看电影的事,不能再发生了。”
提到上次王玥走失的事,李秀兰和王建国都沉默了。那件事给他们留下的阴影太大了。
王红也轻声说:“要是真有那么个院子,确实挺好的。”
王建国最终掐灭了烟头,看着儿子:“超儿,你长大了,有主意。这事……你觉得行,就看着办吧。但一定要稳妥,手续上不能出岔子。”
“爸,您放心,我知道轻重。”
两天后,老陈那边带来了好消息。他通过关系找到了房管所的一个办事员和街道的一位老人,表示如果交易双方自愿,可以做一个“典契”或者“长期租赁”的形式来规避直接买卖的风险,并由他们作保,基本上能确保后续安宁。当然,打点费用花了王超三十块钱。
王超觉得这个方案可以接受。他再次约见了赵同志,在老陈和保人的见证下,双方最终以二百八十元的价格,签订了一份为期二十年的“长期租赁契约”,并约定租金一次性付清。在契约中,巧妙地将各种权利义务和违约条款写得清清楚楚,在实质上达到了买卖的效果。
当王超将厚厚一沓钱交给赵同志时,他的手也有些微微颤抖。这不仅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最大的一笔支出,更是他改变家庭命运的关键一步。
拿到钥匙和契约文书的那一刻,王超长舒一口气。虽然过程有些周折,但总算迈出了这坚实的一步。
接下来,就是找个合适的时机,告诉家人这个好消息,然后准备搬新家了。看着手中那串沉甸甸的钥匙,王超仿佛已经看到,全家人在新院子里,开启更美好生活的画面。
第三十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