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南水米粉
街道办会议后不到一周,马主任就雷厉风行地召集相关人员,确定了首批试点的两个项目:一个是主要吸纳妇女劳动力的缝纫社,另一个则是王超重点提议并承诺会协助联系的南水米粉加工组。
之所以选择米粉,马主任等人也是看中了其原料(本地盛产稻米)易得、生产工艺相对传统简单、产品不愁销路的特点,更符合“因地制宜”的指示。然而,如何与县里的副食品加工厂搭上线,对于街道这群基层干部来说,却是个实实在在的难题。
这天下午,马主任亲自带着街道办的一名干事和两位负责此事的居委会干部,与王超一同前往南城县副食品加工厂。路上,马主任还有些忐忑,反复问王超:“小王,你跟那边真说好了?他们能同意把部分米粉的初加工环节外包给咱们?这可都是计划内的生产任务啊。” 其他几位干部也面露忧色,毕竟,区街道小厂想从县属厂子手里分一杯羹,并非易事。
王超心里其实也经过了一番周密权衡,但他之前通过老陈的渠道,与加工厂的供销科副科长林为民搭上了线,两次接触,一次送了点紧俏的糖果,一次“偶遇”闲聊时递了包“大前门”,初步提了提街道想承接部分外包活计、帮衬困难户的想法,对方态度还算积极,言语间透露出厂里确实有时产能紧张,特别是需要人手的后期环节。
此刻他面上显得成竹在胸,语气沉稳地安抚道:“马主任,各位领导,放心。供销科的林科长是个通情达理的明白人,也体谅咱们街道的实际困难。关键在于,这事儿对他们厂也有好处——咱们帮他们完成一部分费工费时的后续工序,他们就能把主要人力物力集中在核心生产上,提高整体效率,完成生产计划更有保障。这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只要咱们这边保证质量,严格遵守他们的工艺要求,问题不大。”
到了略显陈旧但规模不小的副食品加工厂,经过门卫通报,很快见到了那位四十多岁、面带和气但眼神精明的林科长。王超抢前一步,熟络又不失尊重地打招呼:“林科长,打扰您了。这位是我们南城街道的马主任,这几位是街道的同事。马主任,这位就是我跟您提过的供销科林科长。”
王超居中引荐,言语得体,既点明了自己与林科长的“熟人”关系,又充分给予了街道领导尊重。马主任立刻上前握手,说明来意,着重强调了这是响应上级“广开就业门路”的号召,解决街道待业青年和困难家庭就业的实际问题,言辞恳切。
林科长显然事先已被老陈打过招呼,知道王超虽年轻,但背后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却颇为灵光的路子,加之王超私下沟通时点出的“双赢”关键,此刻表现得十分配合且给面子。
他热情地带着众人参观了米粉生产的几个主要环节,从大米浸泡、磨浆到蒸粉、晾晒,最后指着晾晒场后面的区域说:“不瞒各位领导,我们厂里的生产任务确实不轻,像米粉的晾晒(看天吃饭,占地方)、定量捆扎后续环节,确实有时候忙不过来,特别是天气好的时候,晾晒场都周转不开。”
林科长继续道:“如果街道有能力,可以先从这几道工序做起。我们提供蒸好的标准粉皮和工艺要求,你们负责按我们的规格切割、晾晒到规定干度,然后定量捆扎、装袋,最后由我们厂派质检员验收,合格的就贴牌出厂。”
这其实就是最没有技术含量、主要依靠人工的手工活,但正适合街道初期一无专用设备、二无专业技术的现状。马主任等人看着那一道道工序,听着林科长条理清晰的讲解,心里顿时有了底,脸上也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林科长,太感谢了!您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帮了我们街道天大的忙了!”马主任激动地再次握住林科长的手。
“都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互相支持嘛。”林科长笑着回应,目光不经意地扫过王超,意有所指地补充道,“再说了,小王同志再三保证街道会严格把关质量,他的朋友也专门打了招呼,说明街道是真心想干事、也能干成事的。”
“这个忙,于公于私,我们都应该帮。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他表情稍微严肃了些,“质量必须严格按我们厂的标准来,卫生也要搞好,我们会定期和不定期派人检查。如果验收不合格,我们是不能接收的,到时候……”
“一定一定!我们肯定严格按照厂里的要求来!保证不出差错!”马主任立刻斩钉截铁地保证,几位街道干部也纷纷附和。
接下来便是具体的细节磋商,这时,王超的作用再次凸显。当谈到加工费时,林科长报了一个偏保守的价格,马主任等人对行情不熟,一时难以判断。
王超适时开口,他之前通过老陈和私下打听,对这类外包工序的市价有所了解,便微笑着,用一种商量而非质疑的语气说:“林科长,您看,街道这边刚起步,工人也都是生手,前期效率可能不高,成本压力大。这个价格,是否能在目前的基础上,考虑到街道的实际情况,稍微上浮一点?也算是支持新生事物,等以后熟练了,产量上来了,咱们再按量论价?” 他既点明了街道的困难,又给了对方台阶和未来预期。
林科长沉吟片刻,看了看王超,又看了看一脸期盼的马主任,最终笑了笑:“小王同志倒是会替你马主任精打细算。行,就冲街道这份决心和大家的困难,价格就按刚才说的上浮半成。不过,质量可不能打折扣!”
“多谢林科长支持!”王超立刻道谢,马主任等人更是喜出望外。
随后关于原料的领取、成品交接流程、损耗计算等具体问题,王超也凭借其清晰的思路和对实际运作的理解,补充了一些细节建议,使得方案更具操作性,避免了后续可能出现的扯皮。他既维护街道的利益,也充分考虑了厂方的管理便利,让林科长也暗自点头,觉得这年轻人确实想得周到。
事情谈得出乎意料的顺利,双方当场就敲定了合作意向,约定街道这边尽快准备好场地和人手,厂方提供一次详细的岗前培训,然后正式开始试运作。
回程的路上,马主任和几位街道干部都兴奋不已,对王超更是赞不绝口。
“小王啊,今天可真是多亏了你!不光牵上了线,连价格、细节都帮我们争取、考虑到了!要不是你,我们这几个老家伙,怕是连门都摸不着,更别说谈下这么有利的条件了!”
“是啊,小王年纪轻轻,办事却老练得很!跟林科长说话不卑不亢,句句都在点子上!”
“这下好了,有了这个稳定的活儿,咱们街道这集体经济,总算能迈出第一步了!”
王超依旧保持着谦逊,微微欠身回应:“马主任,各位领导过奖了。主要还是街道为民办事的决心感动了林科长,我也就是在旁边敲敲边鼓,把咱们的困难和诚意,还有对厂里的好处说清楚而已。后续具体落实,还得靠各位领导多辛苦。”他深知,功劳可以占,但风头不能太过,尊重和依靠组织永远是第一位的。
他心里清楚,米粉加工组只是他规划中的第一步,一个极其重要的稳定起点和示范项目。有了这个成功的先例,街道集体经济的架子才算初步搭起来,他后续的建议和参与,才会更有分量。
几天后,街道办的告示贴了出来,招募参与米粉加工组的人员,主要是家庭困难的妇女和部分手脚麻利的待业青年。消息一出,报名者踊跃。
马主任也通过王超,正式聘请了张保国作为街道生产组的“技术顾问”,负责前期工具准备、场地规划和一些简单的生产流程指导工作,虽然只是个临时名义,但也有一份微薄的津贴,让张保国倍感重视,干劲十足。
王超则私下找到张保国,将自己之前从物资局仓库淘换来的、以及四位老师傅翻新好的部分工具,比如标准的切粉条用的长刀、量尺、台秤、晾晒用的竹匾等,以远低于市价、近乎成本的价格“转让”给了街道办,并协助张保国规划了工作区域的布局,强调了流水线作业和卫生分区的重要性。
这些举措,悄无声息地解决了街道前期的一大笔设备开支和场地规划难题,使得项目得以快速启动。钱款走的明面是街道的账,合理合法,但其中王超的贴补和人情,马主任等人心知肚明。
在街道办腾出的一间经过简单粉刷、打扫的旧仓库里,南水街道第一个集体生产单位——米粉加工组,正式挂牌成立了。首批二十多名工人在街道干部和张保国的指导下,开始了紧张的培训和学习。
王超没有直接参与具体管理,但他几乎每天都会在忙完自己的事后,去加工组转一转,看看进度,问问有没有困难。
他沉稳的态度和时不时提出的一两个切中要害的小建议(比如建议在晾晒场加装简易防尘网,建议按小组计件核算以提高效率和积极性),都让马主任和具体负责的干部对他更加信赖,工人们也都知道,这个不爱多说话但总能解决问题的年轻人,是加工组能办起来的关键人物。
半个月后,第一批严格按照副食品加工厂标准生产出来的“南水米粉”顺利通过验收,街道拿到了第一笔加工费。虽然钱不多,但当马主任将这笔凝聚着众人心血和希望的工资,发到那二十多名工人手中时,许多人都激动得红了眼眶。
这意味着,这些原本没有稳定收入、时常为柴米油盐发愁的家庭妇女和待业青年,从此有了一份正经的、可以预期、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米粉加工组的成功,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更大的涟漪。
缝纫社也紧接着开始筹备,王超同样通过老陈的关系,帮她们联系到了劳保厂的一些手套缝纫和旧工作服翻新的订单。街道办的干部们干劲十足,信心倍增,开始主动谋划着更多的生产项目。王超“有本事、重情义、肯帮忙、路子活”的名声,不仅在街坊邻里间传颂,也正式进入了街道乃至区里一些关注此事的干部的视野。
王超站在自家小院里,听着母亲李秀兰说起邻居家媳妇在米粉加工组领到工资后,高兴地割了半斤肉改善伙食的喜讯,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条借助集体力量、在政策框架内行事、通过穿针引线整合资源的道路,看来是走对了。
它不仅为他提供了更安全的掩护、潜在的物资流转渠道和合作机会,更重要的是,那种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切实改善了一群人生活、为一个社区注入活力的成就感,是任何单纯的财富积累都无法替代的。
他意识到,自己的事业线,已经悄然与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与脚下这片土地上千家万户的生计,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不再是单纯的投机与牟利,而是开始承载了一些更厚重的东西——责任与期待。下一步,他需要思考,如何将系统优势与这股时代的浪潮、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奋斗更好地结合,创造出更大的、更可持续的价值。
第五十一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