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豆源巧计
三千元资金在手,空间里囤积的四千斤黄豆更是如同等待点燃的柴薪,王超心中那个关于豆制品项目的构想愈发清晰和迫切。腐竹、豆腐干、素鸡……这些产品耐储存,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稳定,甚至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豆腐渣,在这个缺乏油水荤腥的年代,也是喂猪养鸡的抢手货,几乎没有任何浪费。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却有几道坎必须迈过。最大的问题就是原料来源。他手里的四千斤豆子看似不少,但对于一个想要形成稳定供应、甚至未来可能扩大规模的豆制品项目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如何获得稳定、合法且大量的黄豆供应,是项目能否启动和持续的关键。
另一个问题同样棘手:如何将自己手中这批“无根之萍”般的黄豆,安全、合理地转化为加工组的启动原料?直接拿出来,根本无法解释。
王超沉思良久,一个借助现有渠道、层层转手的计划在他脑中逐渐成形。他找到老陈,没有透露自己手中有大量黄豆,而是换了一种说法。
“陈叔,忙着呢?”王超走进老陈那间总是烟雾缭绕的小屋,顺手将一包新拆的“大前门”放在桌上。
老陈抬了抬眼皮,熟练地弹了弹烟灰:“你小子,无事不登三宝殿。又琢磨啥呢?”
王超笑了笑,在他对面坐下:“还是陈叔了解我。我这边琢磨着,街道加工组想上个新项目,搞豆制品,像腐竹、豆腐干这些。”
“豆制品?”老陈眼睛一亮,坐直了些,“这可是好东西!现在市面上也缺,逢年过节都得凭票,还经常排长队!”他随即又靠回椅背,皱起眉头,“不过,超儿,这黄豆可不好弄,计划内的指标紧俏得很,都盯着呢。你们街道小集体,想从牙缝里抢食,难!”
“就是考虑到这个,才来找您商量。”王超身体前倾,压低声音,“我通过一些……嗯,朋友的关系,打听到可能有一批数量不大的黄豆,来源……比较灵活,但价格可能比计划内的高点。咱们加工组刚起步,走计划申请恐怕一时半会儿批不下来,远水不解近渴。您看,能不能由您这边出面,把这批豆子吃下来,然后,再通过您的渠道,比如……卖给物资局?就当作是正常的计划外物资调剂,帮他们丰富库存,也帮我们解决燃眉之急。”
老陈是何等精明的人,立刻明白了王超的潜台词。所谓“来源灵活”,多半是些不好明说的路子,王超不想直接经手,需要他做个中间缓冲,过道手。而卖给物资局,则是为了给这批豆子披上一层“合法购入”的光鲜外衣,洗掉可能的麻烦。
他眯着眼,慢悠悠地吸了口烟,盘算着。物资局那边他有关系,这种计划外的紧俏物资,只要价格不离谱,他们很愿意接收,用以调节市场或满足特定单位需求。他中间转一手,既能帮王超解决心头大患,自己也能赚个合理的差价,还能巩固与物资局的关系,一举多得,这买卖做得。
“你小子,”老陈指了指王超,脸上露出心照不宣的笑容,“鬼点子就是多,这弯弯绕绕的,脑子是真活络。” 他没追问具体来源,那是忌讳,“数量大概多少?价格呢?你得给我个底,我好去跟那边谈。”
“第一批大概四千斤左右。”王超给出了一个确切的数字,“价格嘛……陈叔您是老行家了,您看着谈,只要别太离谱,能让物资局那边顺顺当当接收,咱们加工组这边也能承受得起,有点利润空间就行。” 他将定价权交给了老陈,这既是信任,也是让利,更是绑定。
“成!你小子会办事!”老陈满意地点点头,掐灭了烟头,“这事包在我身上。等我消息,谈好了,我让人通知你。”
搞定了原料“洗白”的关键渠道,王超下一步便是争取街道的正式立项和支持。他带着初步构思,找到了马主任。
“豆制品项目?”马主任听完王超的阐述,手指在办公桌上“哒、哒、哒”地轻轻敲着,显然在快速权衡利弊。米粉加工组的巨大成功,让他对王超的能力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但新项目意味着新的投入、新的风险,以及……新的机遇。
“主任,您想,”王超见马主任沉吟,便开始加码游说,“豆制品市场需求多稳定啊,家家户户都需要。咱们南水县乃至整个地区,您数数,有几个成规模的、像样的豆制品生产单位?几乎没有!腐竹、豆腐干这些,比米粉更耐存放,运输也方便,卖到周边县市都有可能,市场前景很好。”
他顿了顿,观察着马主任的神色,继续道:“而且,这制作技术相对传统,不算高精尖,咱们可以请有经验的老师傅,或者我去找找相关资料,总能摸索出来。最关键的是。”
王超压低了声音,仿佛在分享一个秘密武器,“这豆腐渣可是好东西!咱们可以低价卖给,或者干脆分给咱们街道的养殖户,喂猪养鸡那是上好的饲料!这不仅能降低咱们的成本,还能促进街道的家庭副业,增加群众收入,这可是实实在在响应上级‘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的号召啊!”
他特意强调了项目与政策导向的契合点,这是最能打动马主任的地方。
马主任果然被说动了,但身为领导,他必须考虑周全:“想法是好的,听起来也确实有利可图,还能带动群众。但是小王,”他话锋一转,点出核心难题,“这黄豆供应是个大问题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计划内的指标,咱们这种集体单位很难争抢到,都紧着国营大厂和居民定量呢。没有稳定的豆源,你这项目就是无根之木,看着好看,一推就倒。”
王超等的就是这句话,他立刻接口,语气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把握:“主任,豆源的问题,我初步有些想法,正想跟您汇报。我认识一个朋友,他跟物资局那边有些关系,据说物资局偶尔能收到一些计划外的黄豆调剂指标。我们可以试着通过这条线,争取一部分。虽然价格可能比计划内高一点,但只要咱们的产品能卖出去,算总账,还是有利可图的,也能缓解街道的就业压力。”
王超继续说道:“我的想法是,咱们可以先小规模试生产,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市场反应好,产品受欢迎,证明了咱们的能力,到时候再想办法向上级申请计划指标,也更有底气不是?”
他没有把话说满,留下了灵活操作的空间,也给了马主任一个“先试点、后推广”的稳妥台阶。
听到“物资局”和“计划外调剂”,马主任的眼睛明显亮了一下。物资局可是实权部门,能搭上线再好不过。王超能接触到这个层面,更让他觉得这小子人脉深不可测,值得加大投资。
“如果能解决一部分豆源,哪怕价格高点,也值得一试!总比干等着强!”马主任终于下了决心,拳头轻轻砸在桌面上,“这样,小王,你放开手脚干!尽快拿一个更详细的方案出来,包括需要多少场地、需要添置哪些设备、预计要增加多少人员,投资大概需要多少,预计的产出和收益怎么样。写得明白点!我跟街道其他领导通个气,只要方案可行,街道一定支持你们搞!”
“谢谢主任支持!有您这句话,我心里就踏实了!”王超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知道事情成了一半,“我尽快把详细的方案做出来,绝不让您和街道失望!”
接下来的几天,王超异常忙碌。他一边借着去图书馆查资料的名义,实际上是在空间里反复翻阅那些相关的技术书籍,整理出适合当下条件的豆制品(尤其是腐竹和豆腐干)生产工艺要点,特别注意记录了关键环节如点浆的温度、压榨的力度、揭竹的火候和时间控制,并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词语重新表述。
另一边,他拉着张保国,在新厂区空着的区域里转悠,比划着规划豆制品生产区。
“张叔,您看这边,得砌这么宽、这么长的灶台,至少三口大锅……”
“这边要留出地方摆压豆腐的木框和石头……”
“还得搭一排结实的架子,用来晾腐竹……”
王超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用树枝画着示意图。张保国如今对王超的各种“奇思妙想”已经见怪不怪,甚至充满了期待,他摸着下巴,乐呵呵地点头:“行,没问题!锅灶好砌,木框架子也好打!就是这揭腐竹是个技术活,得找熟手。”
“技术员我来想办法,张叔您先把硬件给咱准备妥了就行!”王超笑道。
同时,一份详尽的《关于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增设豆制品生产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也在王超笔下逐渐成型。报告中,他巧妙地将项目与解决就业、丰富市场供应、促进家庭副业(利用豆渣)等政策热点紧密结合起来,并给出了相对保守但清晰的投资预算和盈利预测。
老陈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与物资局那边谈妥,可以“接收”一批四千斤左右的计划外黄豆,价格略高于计划内价格,但在可接受范围内。只等街道这边立项,就可以走流程“购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王超将那份凝结了他心血、智慧和未来期望的可行性报告,郑重地递交给了马主任。他知道,一旦这个项目获批,他的事业将翻开崭新的一页,而那四千斤深藏在系统空间里的黄豆,也将真正开始它们在这个时代的、创造价值的旅程。
第六十六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