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行家伸伸手
难得的清闲时光,王超惬意地靠在那张老旧的竹椅上,手边的小凳上摆着两样与这个朴素环境略显“奢侈”的物事——一小碟炒得焦香、散发着诱人气息的带壳花生,以及一瓶冒着细密气泡、瓶壁上凝结着诱人水珠的橘子味玻璃瓶汽水。
他慢悠悠地剥着花生,扔进嘴里,咀嚼间满口生香。再端起那冰凉的汽水,小心地喝上一口,甜滋滋、麻酥酥的气泡在舌尖跳跃,带来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愉悦。
就在他一颗花生一口汽水,琢磨着万一项目不批,那四千斤黄豆该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慢慢消化掉时,院门外传来了熟悉的喊声:“王超同志!王超同志在家吗?”
是街道办干事老吴的声音。
王超立刻放下汽水瓶,将剩下的小半碟花生用布盖好,起身应道:“在呢,吴干事,门没闩,快进屋里来。”
老吴推门进来,脸上带着惯常的笑容,额头上有些细汗:“找你一趟可真不容易。马主任现在让你现在去街道办一趟,领导们正在开会讨论你那豆制品项目呢,等着听你当面汇报!”
来了!王超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顺手将桌上那瓶没喝完的汽水往不显眼的角落挪了挪:“好,我收拾一下马上就去。”
王超整理了一下衣着,沉稳地走进街道办的会议室。里面坐着马主任、街道党委刘书记,还有另外两位副主任,气氛显得有些正式。
“王超同志,你提交的这份报告,我们几个都仔细看过了。”刘书记开门见山,手里拿着那份报告,目光锐利而审慎,“想法很大胆,也很有前瞻性。丰富市场供应,利用豆渣促进家庭副业,这些出发点都很好,符合当前的政策精神。”
他顿了顿,话锋微转,手指在报告上点了点:“但是,王超同志,这里面有几个关键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第一,资金。报告里预估的初期投入虽然不算巨大,但对咱们街道来说也不是小数目。这笔钱从哪里来?是街道全额投入,还是你们加工组自筹一部分?如果亏损了,怎么办?”
“第二,技术。做米粉和做豆制品,这是两码事。报告里提到生产工艺相对传统,但‘相对传统’具体指什么?我们街道,包括你王超同志,有没有掌握成熟可靠技术的人?能不能保证做出来的腐竹、豆腐干质量稳定,能卖得出去?”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货源。”刘书记加重了语气,“你提到可能通过物资局争取计划外调剂。这个‘可能’有多大把握?能保证长期稳定的供应吗?价格波动能不能承受?如果没有豆子,一切免谈。”
另外两位副主任也相继发言,提出的问题同样尖锐而实际,主要集中在风险控制和资源保障上。显然,米粉加工组的成功虽然带来了信任,但也让街道领导对新项目的审批更加谨慎,不愿盲目上马。
王超早有准备,他冷静地逐一回答:
“刘书记,各位主任,关于资金,我的想法是,初期投入可以由加工组这段时间的利润积累先行垫付一部分,不足部分再请街道酌情支持。这样也能加强加工组自身的责任意识。我们可以制定严格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控制风险。”
“技术方面,我已经找到了一些相关的技术资料,正在学习。同时,我也在打听和物色有经验的老师傅。豆制品制作虽然各有诀窍,但基本流程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先小规模试生产,在实践中摸索和完善技术,确保产品质量。”
“至于豆源,”王超在这里稍微模糊了一下,“我与物资局那边的关系正在进行初步接触,对方表示有一定可能性提供计划外调剂。我们可以先利用这批可能的豆源进行试生产,如果项目成功,证明了市场价值,我们再更有底气地向县里、乃至地区申请正式的计划指标。这本身也是一个‘以产促供’的思路。”
他的回答条理清晰,既承认了困难,又提出了切实的解决思路和备用方案,尤其是“加工组自筹资金”和“以产促供”的想法,让几位领导微微颔首,觉得这小子确实考虑得比较周全,不是脑袋一热就蛮干。
经过一番深入的讨论和质询,刘书记最终拍了板:“好!既然你有这个决心,也有相对稳妥的思路,街道原则上同意你们进行小规模试生产。但是,王超同志,你要记住,这是试验,不是正式立项。街道会给予必要的场地和政策支持,但资金主要以你们加工组自筹为主。技术关必须攻克,豆源问题要持续跟进。我们会密切关注试生产情况,如果效果不理想,或者关键问题无法解决,项目必须立刻停止。”
“请领导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谨慎操作,绝不辜负街道的信任!”王超郑重表态。他知道,这已经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拿到街道的“原则同意”,王超立刻行动起来。张保国带着人,按照王超之前画的草图,在米粉加工组旁边划出的一块空地上,开始砌灶台、搭晾晒架。王超则继续钻研技术资料,同时通过老陈和街道的人脉,悄悄打听会做豆制品、尤其是腐竹的老师傅。
材料之前已经有准备,没几天,灶台就砌好了,是连排的双眼灶;晾晒架也搭了起来,用的是竹竿和木料。王超看着眼前的成果,总觉得有些不对劲。灶台的火口布局、锅的悬挂高度,似乎和他印象中(更多来自后世模糊的影像资料)不太一样;那些晾晒架看起来也过于简单,如何适应腐竹揭皮后需要迅速抻展、定型的特殊要求?
他正琢磨着哪里需要改进,马主任领着一个头发花白、精神矍铄、腰间还系着一条洗得发白围裙的老者走了过来。
“小王,来来来,给你介绍一下!”马主任热情地招呼,“这位是何永福何师傅,可是咱们南水城以前‘何记豆坊’的老师傅,做了一辈子豆腐、腐竹!我好不容易才请动他出山,来给咱们指导指导!”
王超心中一喜,这可是专业人士,连忙上前恭敬地问好:“何师傅,您好!可把您给盼来了!”
何师傅话不多,只是微微点了点头,那双略显浑浊却异常锐利的眼睛已经开始扫视新建的灶台和架子。他走到灶台前,用手摸了摸灶膛口,又看了看锅的悬挂位置,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灶,不行。”何师傅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火膛太浅,抽力不够,火烧不旺,还费柴火。锅吊得太高,火苗舔不到锅底,热力不均,煮浆慢,还容易糊底。”
他又走到晾晒架前,用手摇了摇,摇了摇头:“这架子也太软、太疏。腐竹揭起来,要趁热快抻,架子不稳,一抖就散形。竹竿间距太大,薄薄的腐竹皮挂上去,容易粘连,撕下来就破了。”
王超在一旁听得心服口服,暗道侥幸!自己凭着一点书本知识和模糊印象瞎指挥,差点就把基础打歪了。果然是隔行如隔山!
张保国等人也被何师傅几句话点醒,恍然大悟。
“何师傅,那您看这该怎么改?”王超虚心求教。
何师傅也不客气,拿起地上的一块碎砖头,就在地上画了起来:“灶膛要加深,烟道要这么改……锅要往下放,最好用那种厚底生铁锅……架子要加固,横杆要密,最好用光滑的细竹条或者麻绳……”
在何师傅的现场指导下,张保国带着人立刻开始了改造工作。该拆的拆,该重砌的重砌。王超跟在何师傅身边,一边打下手,一边仔细听着何师傅关于选豆、泡豆、磨浆、煮浆、点浆、揭竹等各个环节要点和诀窍的讲解,很多都是书本上根本没有的、凝聚了老师傅一辈子经验的东西。
他心中感慨万千,系统能给他超越时代的知识和物资,但在这些需要岁月沉淀和实践积累的具体手艺面前,自己依然是个学徒。尊重专业,依靠真正的行家,才是把事情做成的关键。
看着在何师傅指导下逐渐像模像样的新灶台和更加结实适用的晾晒架,王超对豆制品试生产的信心又增添了几分。他知道,有了何师傅这根“定海神针”,技术关的把握就大了很多。接下来,就是等待老陈那边关于豆源的消息,以及准备好试生产所需的其他物料了。
第六十八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