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年,夏,五月。
南中的雨季,空气潮湿而温热。
一条宽达三丈的灰色巨龙,蜿蜒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
那是沈潇亲手督造的水泥大道。
它从遥远的卑水,一路延伸,直抵滇池边。
河流阻路的地方,一座座码头已然修起。
渡河的船只,也已备好。
能修桥的险要处,坚固的桥梁也已架设。
道路两旁,景象焕然一新。
曾经荒芜的山谷和河滩,被开垦成一块块整齐的田地。
绿油油的禾苗,正在茁壮成长。
它们预示着一个丰收的季节。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方,一座座崭新的聚落拔地而起。
这些聚落里,居住着从益州后方迁来的汉民。
还有一部分,是表现良好、被允许成家的俘虏。
他们在这里屯田,在这里生产。
他们为前线的大军,提供着最直接的后勤保障。
一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山坳里,小型的水泥厂和炼铁厂已然建成。
滚滚的浓烟,从烟囱里喷薄而出。
工业的种子,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开始萌芽。
沈潇骑在一匹高大的白马上。
他不急不缓地走在这条亲手督造的大道上。
他身后,是三万多名盔甲鲜明的精锐汉军。
还有那支超过二十万人的庞大筑路大军。
这支大军,由囚徒、降兵和俘虏组成。
经过了半年的“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他们已经脱胎换骨。
他们不再是过去那些行尸走肉。
他们不再是乌合之众。
他们中的大多数,曾是家破人亡的流民。
曾是饱受饥寒的百姓。
曾是在豪强手下挣扎求生的佃户。
也曾是兵败被俘,等待处置的叛军。
他们吃得饱,身上有暖和的衣物。
生病了,有医官为他们治疗。
干得好了,有明确的奖励。
他们甚至能看到重获自由、分田分地的希望。
“王师建设者”,这是他们给自己起的新名字。
他们看向那些新加入的俘虏时,目光里满是过来人的优越感。
“喂,新来的!”一个脸上沾满泥土的壮汉,对着一个瑟瑟发抖的蛮兵喊道。
“看什么看!赶紧把这石头搬过去!”壮汉指着路边一块半人高的石头。
蛮兵犹豫了一下,不敢动。
“怕什么?!”壮汉走上前,一把将蛮兵拉到石头前。
“以前给那些土皇帝卖命,吃不饱穿不暖,死了也没人管!”
“现在不一样了!沈军师说了,只要好好干活,就有饭吃,有衣穿!”
“表现好的,还能减刑,分地,娶媳妇!”
他指了指远处正在搭建的聚落。
“看到没?那就是我们的家!”
“沈军师,才是真正的大王!”壮汉的眼神狂热。
蛮兵听得一愣一愣的。
旁边一个汉人降兵也凑过来。
“是啊!俺以前也是个穷棒子,被那些豪强地主剥削得骨头都不剩。”
“现在跟着沈军师,虽然累点,但心里踏实!”
“每日都能吃上两碗热腾腾的饭,还有肉汤!”他咂巴了一下嘴。
“俺的婆娘和孩子,都在后面的聚落里。”
“军医还给俺孩子看了病,说是以后能像汉人一样读书识字!”
“这样的日子,俺以前想都不敢想!”他拍了拍蛮兵的肩膀。
“别傻站着了,赶紧干活吧!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
这些话,传遍了新来的俘虏中。
他们中的许多人,看向沈潇的背影,目光中开始有了变化。
沈潇看着这一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
“妈的,这成就感,比上辈子玩《文明》建奇观还爽!”他心里美滋滋地想。
这半年,他过得比谁都充实。
每天不是在工地上监工。
就是在地图上规划。
要么就是跟兀突骨那样的“技术专家”,探讨如何改良藤甲的制造工艺。
他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升华了。
从一个死宅,进化成了一个真正的“基建狂魔”。
“军师。”贾诩骑马来到他身边。
他看着道路两旁欣欣向荣的景象,由衷地感叹道:“昔日秦皇筑长城,被视为暴政。劳役之苦,民怨沸腾,国祚难继。”
贾诩的目光扫过那些正在热火朝天干活的劳工。
“而军师您,役使二十余万众,开山筑路,却深得民心,劳工用命。”
“他们日夜不辍,不辞辛劳,只为军师您所描绘的未来。”
“此等化腐朽为神奇之能,诩,闻所未闻,叹为观止。”贾诩拱手拜道。
“那能一样吗?”沈潇撇撇嘴,不以为然。
“秦皇虽然也为后世着想,可是他的根基并不稳!”
“我这是为了什么?”
“我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给他们饭吃,给他们希望。”
“他们当然拥护我!”沈潇语气坚定。
他心里补充道:“再说了,我这套‘胡萝卜加大棒’的思想改造,可是经过后世无数血泪实践检验的,能不厉害吗?”
贾诩听得一愣一愣的。
“解放生产力”之类的词,他听不懂。
但大概意思,他明白了。
这位军师,总是能用最直白、最功利的方式,抓住人心的根本。
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
“军师之法,看似霸道,实则行王道。”贾诩再次恭敬地一拜。
“以雷霆手段,显菩萨心肠。”
“高,实在是高!”
“行了行了,别给我戴高帽了。”沈潇不耐烦地挥了挥手。
他的目光,已经落在了远处。
就在这时,前方的斥候飞马回报。
“报——!”
斥候在望台下急停,翻身下马,动作行云流水,单膝跪地。
“启禀军师!我军前锋已抵达滇池,与太史慈将军所部会师!”
“滇池城已被三面合围!”
“雍闿、高定二人,已成瓮中之鳖!”
“好!”沈潇精神一振。
他催马来到一处高地。
他举起望远镜,向南望去。
只见在地平线的尽头,一片巨大的湖泊,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的波光。
宛如一颗镶嵌在大地上的蓝宝石。
湖泊的北岸,一座规模不小的城池,静静地矗立着。
那,便是南中的核心,滇池城。
而在城池的北、东、西三面,汉军的营帐连绵不绝。
旌旗如林,将整座城池围得水泄不通。
“总算到了……”沈潇长舒了一口气。
从成都南下,历时半年多。
行军上千里。
他终于带着大军,打通了益州通往南中腹地的生命线。
兵临叛军最后的老巢。
“传我将令!”沈潇放下望远镜。
他的声音变得冰冷而专注。
“大军就地扎营!”
“三军将士,饱餐三日!”
“同时,派使者入城。”
“告诉城里的人,我沈潇来了。”
他要让城里的雍闿和高定,在最后的绝望中,再煎熬三天。
这半年来,通过太史慈的“放羊”策略和沈潇的基建。
汉军累计缴获了海量的物资和人员。
各类缴获的战马、骡马、牛等牲畜,总计超过三万匹(头)。
各类兵器,包括刀、枪、剑、戟、弓箭等,清点入库者,高达数万件。
军事物资方面,粮草堆积如山,已达百万石之巨,足够大军消耗。
帐篷、衣物等军需,更是储备充足。
财富方面,铜钱数十万贯,金银珠宝不计其数,堆满了数个仓库。
人员方面,俘虏总数超过二十万。
其中敌方士兵和将领,经过甄别,一部分编入工兵营,一部分作为劳工。
工匠、知识人才,约有千余人,被安置在卑水大营,从事技术研发和教育工作。
青壮劳力,约十五万,是筑路大军的主力。
老弱妇孺,约五万余人,被妥善安置在新建的聚落中,提供医疗和生活保障,并安排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
喜欢三国:大汉第一毒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三国:大汉第一毒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