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内,墨香弥漫,如轻纱般缭绕,然而,这里已不再是往日那清冷出尘的氛围。
墙壁上,一幅崭新的画作悬挂着,取代了以往那翩然欲飞的鹤影。这幅画中,数条墨龙在云海波涛间若隐若现,它们或潜伏于深渊,或腾飞于九霄,鳞爪森然,目光如电,虽只露出一鳞半爪,却已显露出吞吐八荒、掌控风雨的磅礴气概。
书案上,铺陈着洁白的宣纸,其上的字迹依旧是瘦金体的骨架,然而,那撇捺之间,却悄然融入了石鼓文的浑厚雄沉。每一笔都犹如刀削斧凿,笔锋锐利,仿佛蕴含着裂石开山的巨大力量。
宋徽宗赵佶搁下笔,目光扫过自己的新作,眼中闪过一丝自己都未曾完全明了的复杂神色。他感到体内那股与“无无能量网”隐隐相连的深红真罡,愈发活跃而灼热,其中那股属于铁木真的、充满了开拓与征服意味的“英雄气”,不仅影响了他的政见,更深切地重塑着他的审美与精神世界。过往钟爱的老庄超脱,渐渐让位于孔孟的入世担当;笔下仙禽的清逸,也化为了神龙的威仪与莫测。
这种转变,被侍立一旁的朱熹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位理学大家心中虽对天子此前激烈的“夷狄非人”论调深感忧虑,却也对其由道入儒、由出世转向关怀现世的趋向,抱有极大的期待。他希望能借此契机,以醇正儒学,特别是孟子一脉的“性善”之道,来疏导、平衡那过于刚猛霸烈的异族意志,将天子导向一条更为中正平和的王道。
“陛下近日书法画艺,愈发沉雄开阔,隐有吞吐宇宙之象,实乃心性修为精进之兆。”朱熹适时开口,语带赞许,亦是引导。
徽宗转过身,脸上带着思索之色:“朱卿,朕近日重读《孟子》,于其‘性善’之论,别有感触。然则,人既有善端,为何世间恶行不绝?夷狄之辈,其性亦善否?” 他的问题,既源于经典困惑,也暗含着对现实夷狄政策的思考,更隐约透露出那“英雄气”影响下,对人性本善论的潜在质疑。
朱熹心中一动,知是关键所在。他肃容揖手,清朗的声音在书房内回荡,如春风化雨:
“陛下此问,实关治道根本。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见孺子入井,必有怵惕恻隐,此乃天所与我者,非由外铄,故曰‘性善’。所谓恶者,非本性所有,乃物欲交蔽,习气污染,失其本心尔。”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徽宗的神情,继续深入,特意将话题引向夷狄:
“至于夷狄,其形貌虽异,言语虽殊,然其生于两间,禀气于天,亦具此仁义礼智之端倪,同有此不忍人之初心。其所以暴戾凶残,或是生计所迫,或是教化未及,或是环境使然,使其善端壅塞,如明珠蒙尘,非其本质为恶也。”
这番话,旨在从根本上动摇“夷狄非人”的偏激之论,将夷狄重新纳入“性善”的普遍人性范畴,为其“可教化”提供理论基石。
徽宗若有所思,指尖无意识地在书案上划动,那轨迹竟隐隐带有一种兵家阵图的杀伐之气,这是受铁木真意志影响的无意识流露。“依卿之言,夷狄亦可教化?而非必以刀兵歼之?”
“然也!”朱熹抓住时机,慷慨陈词,“圣人立教,旨在明明德于天下,非止于华夏。昔舜帝东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皆能习礼仪,成圣王。故王者之政,当如春风化雨,‘有善无恶’ 者,是坚信其本性可启,非谓其当下无过。对于夷狄,暴虐者固当惩之以彰天讨,然对其族群,则应以德怀之,以礼导之,兴学传经,渐仁摩义,使其善端日显,恶习日消,终能归于王化,共沐圣恩。如此,则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可渐至于大同,岂不美哉?此方为《春秋》尊王攘夷之深意,非徒恃力逞强也。”
朱熹的这番论述,无疑是将孟子的“性善论”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人性本善的探讨,而是将其上升到了普世教化的层面。
朱熹认为,通过宣扬“德化”,可以取代那种以武力歼灭敌人的方式。他主张以仁爱和道德来感化他人,而非仅仅依靠暴力和杀戮。这种观点与传统的“征服”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朱熹提出“仁政”的理念,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消解“征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坚信,只有通过实行仁政,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而朱熹如此强调“德化”和“仁政”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对抗和削弱那股驱使徽宗倾向于铁木真式霸道的力量。他深知这种霸道的力量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说,引导人们走向更加和平、宽容和善良的道路。
徽宗听着,眼中光芒闪烁不定。体内深红真罡似乎感受到两种理念的冲撞,一时灼热,一时又似有清流浸润。他仿佛看到两条道路:一条是铁木真意志所指引的,以力破巧,犁庭扫穴;另一条是朱熹所阐述的,修文德以来之,润物无声。
“朱卿之言,如醍醐灌顶……”徽宗缓缓开口,语气中少了几分偏激,多了几分真正的思索,“然则,德化非一日之功,若夷狄冥顽不灵,又当如何?”
朱熹深知转变非一蹴而就,躬身道:“陛下明鉴,教化虽本,武备亦不可废。怀德与振威,当并行不悖,只是心存仁恕,不以杀戮为乐,不以欺诈为能,尺度存乎一心耳。”
徽宗默然良久,目光再次投向画中那些显隐无方的墨龙,又低头看了看自己融合了瘦金风骨与石鼓雄浑的字迹,最终轻叹一声:“朕,知之矣。”
御书房内的对话暂告段落,但思想的交锋远未结束。朱熹的理学春风,开始吹向徽宗心中那片被铁木真“英雄气”灼热的土地,试图孕育出既保有开拓气魄、又不失仁德内核的新芽。而无无能量网中,那融合了征服意志的深红真罡,其未来的走向,也因此增添了一丝教化与共生的可能。这微妙的平衡,将如何影响大宋的国运,犹未可知。
喜欢林冲君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林冲君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