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世纪末的抉择
主题:移民潮冲击、家族价值观碰撞,个体选择与时代浪潮的博弈
第一节:大洋彼岸的诱惑
一九九七年的初夏,空气里已然浮动着燥热与不安。
香港回归在即,举国欢腾,但在梅林县这座内陆小城,一种更为复杂、更为私人化的躁动,也在悄然蔓延。
移民,这个曾经遥远得如同天际星辰的词汇,随着国门进一步打开,信息如潮水般涌入,成了许多家庭饭桌上窃窃私语的话题。
这阵风,终究也吹进了梅家略显陈旧却温馨的老宅。
晚饭时分,桌上的菜式依旧是梅母精心烹制的家常味道:一盘清炒小白菜,一碗冬瓜排骨汤,一碟梅干菜扣肉。
三姐妹难得聚齐,小红刚从超市盘点回来,眉宇间带着疲惫却满足;小丽是特意从深圳赶回来的,风尘仆仆,但眼神锐利,时刻透着商人的精明与干练;小艳则显得心事重重,时不时瞥向安静坐在角落、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儿子小海。
饭吃得差不多时,梅母放下筷子,没有像往常一样张罗着盛汤,而是默默起身,从里屋的五斗橱最底层,取出一个印着外文邮戳的牛皮纸信封。
她的动作缓慢而郑重,仿佛那信封有千钧重。
“妈,啥东西啊,这么神秘?”小红擦了擦嘴,笑着问。
梅母坐回原位,手指摩挲着信封边缘,叹了口气,才缓缓开口:“加州……你们表舅,来信了。”
“表舅?”小丽皱了下眉,努力在记忆里搜寻这个远房亲戚。那似乎是一个很模糊的影子,只记得很多年前,他偷渡出去,吃了不少苦,后来据说在唐人街站住了脚。
“嗯,”梅母点点头,抽出信纸,信纸透着一股淡淡的香水味,与老宅陈旧的气息格格不入。“他在那边,开了好几家连锁超市,生意做得很大。”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个女儿,以及旁边安静玩耍的孙辈们,“他说……现在政策好了,他想帮衬家里人。他可以做担保人,帮我们……移民过去。”
“移民?”小艳最先惊呼出声,下意识地搂紧了身边的小海。小海似乎被母亲突然加重的力道惊扰,不安地扭动了一下。
这个词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餐桌上瞬间鸦雀无声。连一向沉稳的小红也愣住了,夹到一半的菜停在了空中。
梅母将信纸推到大桌中间,上面还有几张彩色的照片。
照片里,是宽敞明亮、货架高耸的现代化超市,比小红的“梅记百货”不知气派多少倍;是绿草如茵、带有游泳池和车库的独栋房子,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还有表舅一家穿着时髦,站在金门大桥前笑容灿烂。
“你们表舅说了,”梅母的声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诱惑,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那边机会多,环境好,教育更是没得说。他承诺,只要过去,他可以安排你们进他的公司,或者资助你们自己做点事。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她看向小梅、小海,还有小丽年幼的儿子,“小梅成绩好,到了那边,能上最好的大学,常青藤名校!还有小海……”提到这个有自闭症的外孙,梅母的声音哽咽了一下,“表舅打听过了,美国对这种孩子的康复治疗,水平是世界顶尖的,有专门的学校,有最好的医生……不像我们这里,连个像样的特教老师都难找。”
现实的利刃,精准地刺中了母亲们最柔软的腹地。
小艳的脸色瞬间白了,她低头看着小海,手指无意识地收紧。为了小海的病,她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她自己知道。国内资源的匮乏,周遭异样的眼光,无数次求医问药的失望……“世界顶尖”这四个字,像一道强光,照亮了黑暗中一条看似充满希望的路径,让她心跳骤然加速。
小红也沉默了。
她看着女儿小梅。小梅今年高二,成绩优异,是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考个国内的顶尖大学本是十拿九稳。
但最近,母女俩的关系却降到了冰点。小梅变得越来越叛逆,向往着西方电影里描绘的自由、奔放的生活,对母亲坚守的县城超市生意嗤之以鼻,觉得那是“土里刨食,没出息”。好几次激烈的争吵,都围绕着“我以后一定要出国”这个主题。
此刻,小梅听到外婆的话,眼睛瞬间亮了,那种渴望的光芒几乎要迸射出来,但她咬着嘴唇,强忍着没说话,只是紧张地看着母亲。
只有小丽,几乎是在梅母话音落下的瞬间,就斩钉截铁地吐出了两个字:“不去。”
她的反应太快,太决绝,让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梅母看向小女儿,眉头蹙起:“小丽,这不是小事,你别急着下结论。你看看表舅这照片,看看人家那生活条件……我们苦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孩子能有个更好的前程?难道你想让你的儿子,以后还在你这个电子厂里打工,或者像我们一样,在这个小地方挣扎一辈子?”
“妈!”小丽的声调扬了起来,带着她在商场上历练出的果决,“什么叫更好的前程?去国外刷盘子、站超市收银台,看人脸色,就是好前程?是,表舅是成功了,但那是多少年前的机会了?现在出去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一样激烈!而且,那里再好,不是自己的家!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我们这把年纪过去,就是二等公民,从头开始,谈何容易!”
她目光扫过照片上那栋漂亮的房子,眼神里没有羡慕,只有审视:“是,房子是漂亮,但你知不知道那边房产税多高?维护费用多贵?离了表舅的帮衬,光靠我们自己,能撑得起那样的生活?做梦!”
“那孩子呢?小海怎么办?”梅母最揪心的依然是这个。
一直沉默的周建国开口了,声音低沉却坚定:“妈,小海的病,我们是费心,但这不是换个国家就能立刻治好的事。他需要的是长期的、稳定的、有爱的环境。突然把他扔到一个完全陌生、连话都听不懂的地方,对他来说不是治疗,是折磨。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找,国内也能找到好的康复资源。孩子的根在这里,他的文化认同在这里,这对他未来的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小艳感激地看了丈夫一眼,但内心的挣扎丝毫未减。
周建国的话有道理,可“世界顶尖”的诱惑如同魔咒,让她无法轻易放弃这种可能性。
“那小梅呢?”梅母又把话题转向大外孙女,“孩子自己想出去见见世面,有什么错?难道你要把她绑在身边,耽误她的前途?”
小红深吸一口气,看着女儿那双写满渴望和叛逆的眼睛,心情复杂。
她何尝不知道女儿的心思想飞出去,但她更清楚,表舅描绘的图景过于美好,背后隐藏着多少艰辛和不为人知的压力。她管理超市多年,深知看似光鲜的生意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算计。异国他乡,只会更难。
“妈,”小红的声音尽量平和,“小梅的前途,不是只有出国这一条路。国内的好大学一样能培养人才。而且,现在国家发展多快啊,机会越来越多。我的超市虽然小,但也在一步步扩张,未来做成县域的商业综合体,未必就比国外的差。咱们的根在这里,人脉在这里,奋斗了这么多年打下的基础在这里,不能说放弃就放弃。”
“基础?什么基础?”梅母的情绪有些激动起来,她指着窗外暮色沉沉的县城,“就是这个破破烂烂的小县城?就是你们那个整天提心吊胆怕政策变的厂子、超市、合作社?你们看看外面,有点本事有点门路的人,哪个不想着往外走?留在这里,你们的生意做得再大,孩子书读得再好,在别人眼里,也永远是小地方的人!永远低人一等!你们难道想让孩子以后也被人这样看待吗?”
母亲的话像鞭子,抽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她的话语里,浸透着老一辈人对“大城市”、“外国”近乎执念的向往,也掺杂着对女儿们未来的深切忧虑,以及一种难以言明的、害怕被时代抛下的恐惧。
小梅猛地抬起头,再也忍不住了:“妈!外婆说得对!我就想出去看看!我不想一辈子待在这个小地方,一眼就看到头!你们根本不懂!”
“我不懂?”小红看着女儿,心头火起,却又感到一阵无力,“我是不懂你们年轻人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国外不是天堂!”
“至少不是地狱!”小梅顶撞道,眼圈红了。
饭桌上的气氛彻底僵住了。温馨的家宴氛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声的硝烟弥漫。
移民这个话题,像一把锋利的刀,猝不及防地劈开了这个看似团结的家庭,露出了内里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
小丽烦躁地用手指敲着桌面,她的思维是纯粹商业化的权衡利弊,无法理解母亲和侄女那种对“远方”近乎浪漫的憧憬。小红陷入了两难,一边是叛逆女儿的前途和母亲施加的压力,另一边是自己苦心经营的事业和对这片土地的复杂情感。
小艳则被拉扯得更厉害,一边是儿子能得到更好治疗的巨大诱惑,另一边是丈夫的反对和对未知环境的恐惧。
梅母看着争执不下、神色各异的女儿们,看着眼中含泪却目光倔强的外孙女,看着沉默却显然站在妻子那边的女婿,再看看对周遭争吵毫无反应、专注玩着手指的外孙小海,忽然悲从中来。她伏在桌上,低声啜泣起来。
“我这是为了谁啊……我这一辈子,熬干了心血,把你们三个拉扯大……就盼着你们能过上好日子,盼着孙辈能有出息,不用再吃我们吃过的苦……现在路摆在眼前了,你们却……却……”
她的哭声不大,却像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窗外的天色完全暗了下来,县城灯火零星,与照片上加州灿烂的阳光形成刺眼的对比。
这个夜晚,梅家老宅的灯光下,一场关于去与留、根与翼、传统与变革、家庭与个人的世纪之争,才刚刚开始。大洋彼岸的诱惑,像海妖的歌声,动听却充满了未知的风险,考验着这个家族每一个成员的信念与抉择。
喜欢梅家三朵花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梅家三朵花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