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电商浪潮的冲击与转型
第四节:直播间的突围
夜色渐深,梅林县却有一处灯火通明,与往常的静谧截然不同。那是临时设在梅家百货超市仓库一角的“梅家云绣直播间”。
几盏大功率摄影灯将中心区域照得亮如白昼,反光板、摄像头、麦克风线缆交织,构成一个简陋却充满生机的奇异空间。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紧张、期待和新奇的气息。
小梅站在镜头外,手指飞快地在笔记本电脑上敲击,最后核对直播流程清单。
她年轻的脸上看不到疲惫,只有全神贯注的兴奋。“妈,二姨,小姨,最后五分钟准备!放松,就像我们下午排练的那样,就当镜头后面是自家人。”她声音清脆,试图给三位长辈打气。
梅小红深吸一口气,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身上那件墨绿色锦缎旗袍的领口——这是她压箱底的“战袍”,只在最重要场合才穿。
旗袍熨帖合身,勾勒出她依然保持得很好的身形,却也让她感觉比面对百货公司改制大会时还要拘谨。她瞥了一眼身旁的妹妹小艳。
小艳穿着合作社自己染制的靛蓝土布改良衫,手指无意识地捻着一缕绣线,眼神有些飘忽,显然也对即将面对看不见的万千观众感到忐忑。反倒是小妹小丽,一身利落的卡其色工装套装,抱着手臂,好奇地打量着直播设备,眼神里更多是技术层面的探究,而非紧张。
“这……真有人会看我们这几个老阿姨絮叨?”小红压低声音,忍不住又问了一遍。
“妈!不是絮叨,是展示手艺,讲述故事!现在城里人就爱看这个,‘非遗’‘匠心’‘情怀’,都是流量密码!”小梅语气肯定,带着年轻人对新兴事物天然的把握,“咱们的绣品不比大牌差,缺的就是曝光和故事。您和二姨就是最好的故事本身。”
墙上的电子钟跳转到晚上八点整。小梅比了个“oK”的手势,导播(由阿鹏手下一个懂技术的年轻小伙兼任)按下了推流按钮。直播指示灯亮起红光。
小红只觉得那镜头像一只深邃的眼睛,瞬间吸走了周遭所有的声音。
她按照小梅事先叮嘱的,努力弯起嘴角,看向镜头:“各位…屏幕前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梅家云绣’直播间。我是梅小红。”她的开场白略带僵硬,但沉稳的嗓音底子还在。
小艳跟着轻声接上:“我是梅小艳。”声音细微,几乎被背景音盖过。
小丽最干脆,点头道:“梅小丽。”言简意赅。
小梅在镜头外急得直比划口型:“笑!自然点!说点别的!”
小红毕竟是经历过风浪的,迅速调整呼吸,目光扫过桌上摆放整齐的绣品,灵机一动,拿起一个绣着缠枝莲纹的眼镜袋:“这是我们‘梅家云绣’合作社一位大姐绣的。她以前是县棉纺厂的挡车工,下岗那会儿觉得天都塌了…现在,她靠这手活儿,供女儿上了大学。”
真实的故事瞬间冲散了她最初的紧张,语气变得自然而动情。
小艳被姐姐的话触动,也放松下来,接过话头,拿起一副婴儿穿的小虎头鞋:“这是…这是按我们小时候穿的样子做的。纳鞋底,绣虎眼,一针一线都得功夫。现在会做的人不多了…”她说着,顺手拿起针线,在镜头前演示起如何给虎头“点睛”。纤细的银针在她指尖翻飞,彩色的丝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渐渐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虎眼。
她的动作流畅而专注,整个人仿佛沉浸在刺绣的世界里,完全忘记了镜头的存在。那份沉静和手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却极具力量的语言。
评论区开始滚动起来。 “哇,阿姨手艺真好!” “这才是真国货啊!” “虎头鞋!给我未出生的宝宝预定一双!” “主播多说说话呀?”
小丽看着评论,忽然开口:“手艺好是一方面,关键是材料实在。我们的绣线是天然蚕丝染的,布是纯棉老粗布,孩子贴着皮肤穿也放心。不像有些化纤的,看着亮,不吸汗。”她一开口就是产品经理的调性,务实,直接,却莫名让人信服。
小梅趁机在一旁补充:“对的哦家人们,我们所有材料都保证天然环保。今天直播间所有作品,都是合作社的阿姨们一针一线手工制作,独一无二。今天首次开播,福利价!看中的赶紧下单,点击下方小黄车一号链接!”
气氛逐渐热络。
小梅适时地将王大姐等几位老工人请到镜头前。她们一开始更是拘谨,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满是茧子的手对着镜头直摆。
但在小红小艳的鼓励下,她们开始磕磕绊绊地讲述自己如何从下岗女工变成“绣娘”,如何从迷茫绝望到如今能靠手艺挣钱养家,如何互相学习、教授年轻人。她们的语言质朴,甚至带着浓重的乡音,却因为无比真实而格外动人。
她们展示着因长年劳作而有些变形的手指,却又用这双手绣出最精美的图案,这种强烈的对比,冲击着屏幕另一端无数人的心。
“我绣这个‘喜鹊登梅’,图个吉利,希望我家小子明年高考能考上…” “这个‘福’字,是跟小艳厂长学的,她说针脚要密,心要静,福气才留得住…”
评论区彻底沸腾了,点赞数飞速上涨,订单提示音叮咚叮咚响成一片,几乎连成了音乐。
小梅和后台运营的同事忙得不可开交。
“王阿姨,很多人问您手里那个‘花开富贵’的摆件卖不卖?” “张姨,您再详细说说那个针法…” “想要同款!求上链接!” “支持阿姨!支持非遗!”
小红看着这火爆的场面,看着工友们脸上逐渐绽放出的自信光彩,眼眶微微发热。
她想起自己刚开超市时被抵制的寒冬,想起百货公司改制时的勾心斗角,何曾想过有一天,她们姐妹和这些工人们,会以这样的方式,把家乡的手艺、把自己的故事,直接送到天南地北的陌生人面前?
她不再需要小梅提示,主动拿起一件件产品,讲述背后的设计灵感、寓意和手艺人的故事,语气越来越从容,甚至带上了她当年做百货经理时介绍新品的风采。
小艳也彻底放开了,她不仅演示复杂针法,还回答起关于染料、布料处理的各种问题,神情专注而专业,仿佛回到了她的康复中心讲课。小丽则更关注 logistics(物流),时不时插一句:“江浙沪的朋友放心拍,我们和物流谈好了,三天内到货。”“东北的朋友,这件厚实,保暖没问题。”
直播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热度不减反增。
期间,小红和小艳甚至应网友要求,合作完成了一小幅简单的并蒂莲绣片,一个描样,一个配色飞针走线,默契十足,引来评论区一片“羡慕姐妹情深”“手艺传承”的刷屏。
深夜十一点多,直播接近尾声。三姐妹和几位老工人都已略显疲惫,但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兴奋的红晕。
累计观看人数突破了百万,订单量远远超出了最乐观的预估,几乎相当于合作社过去半年的销量。
工作人员开始收拾设备,仓库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订单打印机还在不知疲倦地吐着单子。
梅母一直安静地坐在角落的凳子上看着,这时才慢慢走过来,递上三杯温水。
她看着三个女儿,眼神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骄傲,有心疼,更有一种跨越时代的恍然。
她接过小艳手里那根用了多年的铜顶针,摩挲着上面细密的凹痕,轻声感慨:“真没想到…我老了老了,还能跟着你们…当了一回‘网红’?是这么叫吧?”她摇摇头,笑了起来,眼角的皱纹舒展开,像一朵盛开的菊花,“看着你们在那么亮堂的地方,对着个黑乎乎的镜头,就能让天南地北的人买咱们的东西,这世道,真是变了…但也真好。”
老太太的话,让忙碌了一晚的姐妹三人都静了下来。小红接过水杯,温热的水流划过喉咙,滋润了因不停说话而干涩的嗓子,也仿佛熨帖了心中那份因时代骤变而产生的些许惶惑。
她看着那一摞厚厚的订单,那不是冰冷的数字,是希望,是认可,是梅林县这些女人们用双手挣来的新活路。
“妈,世道是变了,”小丽接口道,语气一如既往地干脆,却带着笃定,“但不管怎么变,活儿好、心正,总能有路走。” 小艳点点头,温柔地笑了:“嗯,而且这条路,比以前更宽了,能走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小梅兴奋地跑过来,举着平板电脑展示后台数据:“妈!二姨!小姨!我们成功了!爆单了!明天…不,从现在开始就得赶紧安排打包发货!物流那边我已经联系好了,阿鹏哥说他会带人连夜支援!”
仓库外,夜凉如水。
仓库内,灯火通明,人影忙碌,空气中弥漫着新拆包裹的纸箱气味、绣品的淡淡棉麻味,以及一股蒸腾向上的、名为希望的热气。
这场发生在县城仓库里的直播突围战,仿佛一束强光,不仅照亮了“梅家云绣”的前路,也隐约照亮了无数如同梅林县一样渴望被看见的乡镇未来。
传统的针线,第一次通过现代化的光纤,绣出了一幅关于新生意的锦绣图卷。
喜欢梅家三朵花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梅家三朵花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