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雨水,青萍镇的风就暖了起来,不再有腊月的刺骨凉意,吹在脸上,带着田埂泥土的湿润和稻草的清香,格外舒服。第七天一早,天刚亮,林惊尘就醒了,心里记挂着秧田的种子,洗漱完就扛着铁锹,往镇西的秧田走。
刚走到田埂边,就看到一抹抹浅浅的绿——之前撒下的水稻种子,已破土而出,细细的芽尖顶着嫩黄的小叶,像一个个刚睡醒的小娃娃,从稻草下探出头来,沾着晨露,格外精神。张老丈已在秧田旁了,手里拿着一根细棍,轻轻拨开覆盖在芽尖上的稻草,生怕稻草压坏了娇嫩的秧苗。
“张老丈,您来得这么早!”林惊尘快步走过去,蹲下身,轻轻摸了摸芽尖,小叶上的晨露沾在手上,凉丝丝的,却透着一股蓬勃的生机。
“心里记挂着,就睡不着了。”张老丈笑着说,眼里满是欣慰,“你看这芽尖,长得多壮!说明咱们选的种子好,秧田整得也到位,再好好照料,不出一个月,就能长到半尺高,就能插秧了。”
林惊尘点头,跟着张老丈,沿着秧田的畦埂慢慢走,仔细查看每一株秧苗的长势。有几处畦面,芽尖长得有些稀,张老丈蹲下身,摸了摸土壤,轻声道:“这里土有点干,芽尖出得慢,等会儿咱们浇点水,再补撒点种子,不然插秧的时候,秧苗不够用。”
“好!我这就去挑水!”林惊尘立刻起身,往不远处的水井走。苏慕言也来了,手里提着一个水桶,远远就喊:“惊尘,张老丈!我猜你们肯定在秧田,特意来帮忙,挑水、补种子,我都能做!”
“来得正好!”张老丈笑着说,“你和惊尘一起挑水,把稀的地方浇透,我去拿备用的种子,等水渗下去,咱们就补撒,动作轻点,别踩坏了刚长出来的芽尖。”
两人立刻行动起来,水井离秧田不远,一桶桶清水挑到秧田旁,顺着畦沟慢慢浇下去,清水渗进湿润的泥土里,没一会儿,干硬的土块就变得松软了。张老丈拿着备用种子,在稀的地方轻轻撒下,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珍宝,撒完后,又用细棍轻轻拨了点土,盖住种子,“这样种子能更快发芽,长得也壮。”
柳轻烟也背着药箱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用艾草和蒲公英煮好的水,“这是我煮的草药水,能预防秧苗生病,我把它洒在秧田周围,还有畦面上,不用太多,每处洒一点就行,环保又管用。”
她拿着小勺子,一勺勺把草药水洒在秧田周围,又在每畦秧苗的根部,轻轻浇了一点,一边洒一边说:“刚长出来的秧苗娇嫩,容易招小虫子,也容易得黄叶病,这草药水能驱虫子,还能给秧苗补充养分,让它长得更壮。”
四人配合着,没一会儿,就把缺水的地方浇透了,稀的地方也补撒了种子,草药水也洒完了。坐在田埂上休息时,柳轻烟从药箱里拿出提前煮好的姜枣茶,给每人倒了一杯,“喝点热的,暖暖身子,刚才挑水、洒药,都累了。”
“还是轻烟想得周到。”苏慕言接过茶杯,喝了一口,笑着说,“对了,惊尘,插秧用的秧耙,你打好了吗?我昨天去铁匠铺,看到你还在打,要不要我帮忙拉风箱,快点打好,别耽误了插秧。”
“快了,还有三个就打好了。”林惊尘点头,“秧耙要打得结实,木柄要光滑,不然插秧的时候,不好用,还容易伤手。等打完秧耙,还要把乡亲们的锄头、铁锹再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钝的、松的,再修一修,确保春耕的时候,大家都有好用的农具。”
张老丈也点头,眼里满是赞许:“农具是种地的根本,一定要好用、结实,不然春耕的时候,耽误了功夫,就会影响收成。惊尘的手艺好,乡亲们都信得过,有你在,咱们春耕就放心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惊尘在铁匠铺里忙着赶制秧耙,修修补补乡亲们的农具。苏慕言有空就来帮忙拉风箱,还跟着林惊尘学打磨秧耙的木柄,用砂纸一点点把木柄磨得光滑,虽然手上磨出了薄茧,却格外认真,“这样乡亲们握着秧耙,就不会磨手了,插秧的时候,也能快一点。”
柳轻烟则每天都去秧田转一圈,查看秧苗的长势,偶尔帮着浇浇水、拔拔草——秧田旁长出了几棵杂草,她都小心翼翼地拔出来,生怕拔草的时候,把秧苗也带出来,“杂草会抢秧苗的养分,一定要及时拔掉,不然秧苗长得细弱,插秧后也不容易活。”
张老丈则带着几个有经验的乡亲,开始翻耕稻田。稻田里的水放得不多,刚没过脚踝,乡亲们踩着泥泞的田水,用犁把土翻起来,再用耙把土耙平,一块块稻田被翻耕得整整齐齐,就等着秧苗长壮了,移栽进来。
“翻耕稻田要趁早,把土晒一晒,再耙平,这样土块会更松软,秧苗移栽进去,根能更快扎进土里,长得也壮。”张老丈一边指导乡亲们耙地,一边说,“行距要留够,不然插秧的时候,秧苗太密,通风不好,容易生病。”
时间一天天过去,秧田里的芽尖渐渐长高,嫩黄的小叶变成了翠绿的叶片,秧苗也长到了半尺高,绿油油的一片,站在田埂上望去,像一块柔软的绿毯,格外好看。张老丈蹲下身,轻轻拔起一棵秧苗,看了看根部——白色的根须长得又多又密,扎得很深,他笑着说:“好了!秧苗长壮了,根须也够多,再过三天,咱们就可以插秧了!”
“太好了!”苏慕言立刻来了精神,眼里满是期待,“我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插秧,跟你们比赛,看谁插得又快又好!”
“好啊!到时候咱们就比赛,输的人请喝姜枣茶,还要帮大家把秧苗运到田里!”林惊尘笑着说,眼里也满是期待。
柳轻烟则轻声说:“我也准备好了,提前煮了姜枣茶,还准备了膏药和艾草贴,插秧的时候,乡亲们累了就喝口姜枣茶,腰酸了就贴块膏药,艾草贴能驱寒,防止大家弯腰久了,受了凉。”
张老丈看着三人,眼里满是欣慰,“那咱们就定在三天后插秧!今天下午,咱们组织乡亲们,把秧苗从秧田里拔出来,捆成小捆,运到翻耕好的稻田旁,放在水里泡着,这样秧苗不容易蔫;再把插秧用的秧耙、秧绳(用来定行距、株距的)都准备好,确保插秧的时候,一切顺利。”
“好!”三人齐声应道,立刻去通知乡亲们,准备拔秧、运秧,为三天后的插秧做准备。
下午,乡亲们都聚到了秧田旁,手里拿着小镰刀(用来割断秧苗根部的杂草)和绳子,开始拔秧。大家都蹲在秧田旁,动作轻柔,一只手握住秧苗的根部,轻轻一拔,秧苗就带着根须拔出来了,再用小镰刀割掉根部的杂草,把十几棵捆成一小捆,放在旁边的竹篮里,装满后,再运到稻田旁的水里泡着。
林惊尘和苏慕言负责运秧,两人抬着竹篮,小心翼翼地往稻田走,生怕把秧苗弄蔫;柳轻烟则在秧田旁,帮着乡亲们整理捆好的秧苗,把歪的、细的挑出来,确保运到田里的,都是壮壮的秧苗;张老丈则在稻田旁,用秧绳定好行距和株距,在田埂上插好竹竿,把秧绳拉起来,“大家插秧的时候,沿着秧绳插,行距一尺五,株距一尺,这样插出来的秧苗,又整齐又均匀,通风好,长得也壮。”
夕阳西下时,大部分秧苗都拔完了,捆成小捆,泡在稻田旁的水里,绿油油的一片,像一串串绿色的小元宝。乡亲们坐在田埂上,看着整齐的秧苗,看着翻耕好的稻田,眼里满是期待——三天后,他们就要弯腰插秧,把这绿色的希望,栽进田里,等待着秋天的丰收。
林惊尘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他蹲下身,轻轻摸了摸泡在水里的秧苗,根须在水里轻轻晃动,叶片翠绿,充满了生机。他知道,三天后的插秧,会很忙,会很累,乡亲们要弯腰一整天,腰会酸,腿会麻,手上也会沾满泥水,但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充满希望——因为这是春天的耕耘,是秋天的期盼,是一家人安稳日子的保障。
“三天后,咱们一起插秧!”林惊尘站起身,对乡亲们说,“一起把秧苗栽进田里,一起把希望种进土里,今年秋天,咱们一定能有个好收成!”
“好!”乡亲们齐声应道,声音洪亮,在田埂上回荡,与夕阳下的秧苗、翻耕好的稻田,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
喜欢剑起万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剑起万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