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蓝色封皮、边缘已微微磨损的密码本,此刻就安静地躺在我的桌案上,与摊开的地图、喝剩的半缸子冷茶为伴。窗外,夜色如墨,只有团部指挥所的灯光,像一颗倔强的心脏,在黑暗中持续搏动。缴获它时的硝烟味似乎还未散尽,但它已不再是单纯的战利品,而是变成了一个沉重的、充满机遇与风险的筹码。
傅水恒坐在我对面,用一块沾了枪油的布,慢条斯理地擦拭着他的驳壳枪,零件拆开,摆放整齐。他的动作专注而沉稳,但偶尔抬眼看向那密码本时,目光里跳动的火焰,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斩落“樱花”的快意已经沉淀,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棋局。
“老傅,这东西,”我用指尖点了点密码本,“是钥匙,能打开鬼子的耳朵。但也可能是个烫手山芋,用不好,反而会烧到自己。”
傅水恒将擦好的枪机“咔哒”一声复位,声音低沉:“我知道。鬼子不是傻子,‘樱花’小队全军覆没,他们肯定会警觉,会核实。这假情报,得做得比真的还真。”
“没错。”我深吸一口气,将脑海里的思绪梳理了一遍,“我们需要一个完美的‘剧本’。目标,情报内容,发送时机,缺一不可。”
首先,是目标选择。不能太小,一个小队或者一个分队,不值得动用“樱花”这条“暗线”汇报,容易引起怀疑。也不能太大,一个联队甚至旅团,目标庞大,行动谨慎,我们独立团也很难一口吃掉,假情报被识破的风险也更高。
我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最终停留在一个地点——黑龙沟。这里地势险要,两侧山高林密,沟底道路相对狭窄,是打伏击的理想场所。更重要的是,黑龙沟位于我根据地边缘,距离日军一个重要的物资中转站——平山镇,大约一日半的急行军路程。驻守平山镇的,是日军伊藤大队下属的井上中队,兵力约一百八十人,装备精良,是鬼子在该区域的一支机动力量。
“井上中队……”傅水恒凑过来看了看,“井上这老鬼子,脾气暴躁,贪功冒进,上次扫荡就属他冲得最凶。如果能把他引出来……”
我们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决断。就是他了!一个齐装满员的鬼子中队,既是块难啃的骨头,也是一块足够分量的肥肉,足以让“樱花”小队发出“紧急且重要”的情报。
二、 精雕细琢
目标选定,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环节——伪造电文。这不仅仅是把汉字转换成密码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语气、格式、细节,乃至发送时机的把握,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前功尽弃。
我让通讯排长老李,带着两个最可靠的报务员,连夜开始工作。老李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捧着那本密码本,眉头也皱成了疙瘩。
“参谋长,这小鬼子的密码,排列组合很刁钻,有些代号和简语,我们还不完全掌握。直接编码,很容易出现不符合他们习惯的‘生硬’之处,鬼子的电讯监听部门不是吃干饭的。”
就在这时,我集中精神,尝试激活脑海中那个新解锁的【初级密码破译辅助】模块。一股微凉的感觉流过意识,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有一个无形的参谋在提示:某个代号通常用于指示“紧急集结”,某个方位词的编码在特定语境下需要变格,甚至对电文结尾的校验码生成规律,也有模糊的指引。
这感觉玄之又玄,无法言说,却实实在在地提供了帮助。我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引导着老李他们:“老李,你试试看,把‘发现独立团指挥部’这个信息,用他们标注为‘甲级’的发现等级代号前缀,后面跟上我们设定的坐标。语气要急促,但内容要简练,符合战场紧急汇报的特征。”
老李若有所思,手指在密码本上快速翻动,嘴里念念有词。两个报务员也聚精会神地参与讨论。指挥所里,只剩下纸张翻动、铅笔书写和低沉的讨论声。
我们设定的“剧本”是:“樱花”小队在极限距离上,付出了巨大代价,终于捕捉到独立团指挥部短暂暴露的踪迹,位置就在黑龙沟一带。但因自身伤亡惨重,无法进一步确认和攻击,只能紧急呼叫附近皇军主力火速驰援,以期围歼。
电文的内容反复推敲了十几遍。如何描述“发现”的过程,既不能太详细(不符合“樱花”濒临绝境的状态),又不能太模糊(缺乏说服力)。坐标的精度要恰到好处,指向黑龙沟核心区域,但又不能精确到某个具体山洞,给井上中队留下过于明显的陷阱感。甚至,我们还特意在电文中加入了一个“樱花”小队此前与上级约定的、表示“情报可信度较高”的暗记——这是从缴获的零星文件和叛徒张明启的口供(战斗结束后对尸体的搜查和之前零星情报的综合)中拼凑出来的。
“差不多了。”老李将最终译写好的密码稿递给我,额头上已经见汗,“按照这个编码,和我们截获的‘樱花’以往电文的习惯对比,相似度应该能到八成以上。剩下的,就看鬼子信不信了。”
我接过那张写满数字和符号的纸,感觉重若千钧。这薄薄的一张纸,承载着我们引蛇出洞、围点打援的全部希望。
三、 致命电波
发送时机同样至关重要。白天不行,电磁环境复杂,容易被干扰或多方截获分析。深夜也不行,显得过于刻意。最好的时间,是傍晚。既符合“樱花”小队经过白天艰难潜行后发现重大目标,急于汇报的逻辑,又能给井上中队留下夜间准备、拂晓出发的时间窗口。
第二天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天边染成一片血色。团部指挥所后面的小山洞里(临时设立的通讯点),老李亲自坐在电台前,手指沉稳地放在电键上。他旁边,放着那张决定命运的密码稿。
我和傅水恒站在不远处,屏息凝神。山洞里异常安静,只能听到电台本身轻微的嗡鸣声。
“开始吧。”我沉声道。
老李深吸一口气,手指落下。“哒哒—哒哒哒—”,清脆而富有节奏的电键声响起,一个个加密的字符,化作无形的电波,穿越山峦,射向平山镇日军的方向。
这声音,不像枪炮那样震耳欲聋,却带着一种更令人心悸的紧张感。每一串电码发出,都像是在悬崖边上踏出一步。我们是在用敌人的密码,对敌人说话,每一个音符都必须精准无误。
时间仿佛过得很慢。电键声持续了大约三分钟,然后戛然而止。
“报告参谋长,电文发送完毕。”老李摘下耳机,声音有些干涩。
“立刻转移通讯位置,保持静默监听。”我下令。不能在一个地方停留过久,防止鬼子可能的无线电测向。
接下来的等待,比伏击“樱花”时更加煎熬。我们撒下了香饵,但鱼儿会不会咬钩?井上那个老鬼子,是会像我们预料的那样贪功急进,还是会多疑谨慎?平山镇日军的电讯室里,收到这份“来之不易”的情报后,是会欣喜若狂,还是疑窦丛生?
我们无从得知。只能通过外围观察哨和内线尽可能传递回来的零星信息,来拼凑判断。
一夜无话。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最新的情报送来了。平山镇日军营地,在天亮前出现了不寻常的调动迹象,炊事班提前生火,弹药被陆续分发到士兵个人手中。
“有戏!”傅水恒一拳砸在手掌上,眼中精光四射。
紧接着,接近中午时分,更确切的消息传来:井上中队约一百八十人,携带两挺九二式重机枪和数门掷弹筒,已离开平山镇,沿着通往黑龙沟的方向急行军!鬼子行动了!
四、 系统回响与最终确认
就在确认井上中队出动消息后不久,那个冰冷的系统提示音再次在我脑海中响起:
【叮——】
【系统判定:成功利用缴获密码本实施战略欺骗。】
【战术执行度:92%】
【敌军反应:符合预期。】
【奖励结算:积分+1500点。】
【特殊备注:成功引动日军中队级部队进入预设伏击区域,触发后续连锁任务节点。】
【当前总积分:点。】
积分再次增长,破万了。但这冰冷的数字,此刻远不如眼前战局的实质性进展更让人激动。系统确认了,我们的“剧本”成功了!井上这条大鱼,已经闻着饵料的香味,摇头摆尾地游向了我们布下的黑龙沟死亡陷阱!
“老陈,你这脑子,真是绝了!”傅水恒兴奋地搓着手,“连鬼子什么时候出发,走哪条路,都算得八九不离十!”
我摇摇头,脸上却也不禁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意:“不是我一个人算的,是大家共同的智慧。没有老李他们对密码的钻研,没有赵老噶他们前期精准的情报,没有你带人把‘樱花’干净利落地干掉,这出戏,根本唱不起来。”
现在,最关键的第一步已经成功。假情报如同精心编制的梦魇,已经植入鬼子的中枢神经。井上中队正按照我们设定的剧本,一步步走向深渊。
但我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将敌人引出来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要在黑龙沟,将他们彻底歼灭!那将是一场硬仗,是钢铁与血肉的碰撞。
“通知各营、县大队、区小队,按预定计划,向黑龙沟地域秘密集结!”我收敛笑容,对传令兵下达命令,声音恢复了平时的冷静,“告诉同志们,鱼儿已上钩,准备收网!”
“是!”
指挥所里再次忙碌起来,电话铃声、传令兵的脚步声、地图前低沉的讨论声,交织成一曲大战前的激昂乐章。
我看着地图上那个代表着井上中队的蓝色箭头,正缓缓移向黑龙沟那个红色的包围圈标志。心中默念:来吧,井上君,黑龙沟,就是你的葬身之地!我们独立团,已经张开了口袋,等着你呢!
这以敌人密码本奏响的序曲已然结束,接下来,该用枪炮和意志,上演一场真正的“请君入瓮”了!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穿越到山西抗日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