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州,西山,内部会议中心。
还是那间,朴素得不像话的小型会议室。
还是那几位,肩上,扛着整个国家“海陆空天”未来的“掌门人”。
只是这一次,会议桌上多了一样东西。
那块由专机,连夜从江北空运而来,刚刚完成了第一轮极限工况初步测试的、完美的、闪烁着暗金色光泽的涡轮盘样品。
会议的气氛从一开始,就与上次的“出题”时,截然不同。
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和激动。
“……初步的测试结果,今天凌晨,刚刚出来。”
陆光达总工程师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有些颤抖。他拿着一份薄薄的报告,向端坐在主位上的那位“首长”,进行着汇报。
“在模拟高温高压环境下,这块样品的屈服强度,稳定在了2150兆帕。其高温蠕变抗性,比我们目前最好的进口合金,高出了整整一个数量级。”
“我们,用最严苛的‘低循环疲劳’测试,对它,进行了不间断的冲击。在循环次数,突破了二十万次之后,我们,依旧没有在它的内部,发现任何长度超过0.1微米的……微裂纹!”
“这意味着什么?”陆总工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同仁,“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未来的发动机,能用上这种材料。它的理论使用寿命将从现在的八百个小时,一举,跃升到,八千个小时以上!”
“我们的‘远望’,将拥有一颗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顶级的、强大的‘心脏’!”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
随即,响起了一阵,发自内心的掌声!
杨总和魏总,都站起身,用力地,拍着陈默和林浩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最真挚的敬意和祝贺。
然而,在这样一片近乎 celebratory(庆祝)的氛围中。
林浩,却并没有露出丝毫的轻松。
他等到掌声平息,才站起身走到了屏幕前。
“首长,各位总师,”他的声音,依旧冷静,“样品,虽然是成功的。但是,就像陆总工说的,这,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在将这场胜利,转化为我们国家真正的、可持续的战略优势之前,我们还面临着三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说着,他将那份已经在江北,汇报过一次的ppt,再次调了出来。
“高耗能。”
“高成本。”
“慢速度。”
当这三个,冰冷而又现实的词语,出现在屏幕上时。
会议室里,那热烈的气氛,迅速地,冷却了下来。
林浩,将电力消耗、算力瓶颈、硬件造价、以及产能速度这几个,堪称“天文数字”的难题,一五一十地,进行了最客观、最详尽的汇报。
当他讲完,重新坐下时。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杨总、魏总、陆总工,这几位,执掌着百亿级、甚至千亿级国家重大专项的总工程师,都紧锁着眉头,开始,在各自的笔记本上,飞快地,计算着什么。
第一个打破沉默的,是航天领域的杨卫国,杨总。
他放下了手中的笔,抬起头,看着林浩问道:
“林浩同志,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腾龙’重型火箭,能用上你们的这种材料。我们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其单台推力,能提升多少?”
“保守估计,”林浩回答,“在不改变现有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仅材料升级就能让发动机的稳定工作温度,提升两百度。换算成推力,至少能提升百分之二十。”
“百分之二十……”杨总的眼睛,瞬间,亮了。
他猛地,站起身,走到了白板前,拿起笔飞快地写下了一长串更加恐怖的数字。
“各位,我们来算一笔,更大的账!”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我们‘腾龙’九二一,目前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是二十五吨。为了这个指标,我们用了两级半的构型,捆绑了四个助推器!”
“但是!如果,我们的芯一级发动机,推力能提升百分之二十。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完全可以去掉那四个该死的助推器!火箭的整体结构、燃料加注量、以及发射流程都将得到颠覆性的简化!”
“我,给你们算一笔最直接的账!”他在白板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仅仅是,取消助推器这一项,我们每一次发射,就能节省下至少三个亿的成本!”
“而我们,规划中的‘空间站’建设,和后续的‘载人登月’计划,在未来的十年内,至少需要进行三十次以上的发射!”
“三个亿,乘以三十次!这是多少钱?!这是,九十个亿!”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林浩。
“你那台,一个亿的机器,和那几千万的样品。在这笔,更大的‘战略账’面前。还贵吗?!”
杨总的话,掷地有声!
紧接着,深海领域的魏建平,魏总,也站了起来。
“我们,也一样!”他的声音,沉稳如山,“我们的载人球舱,现在用的是钛合金。重量接近十吨!每下潜一米,都要消耗,巨大的能源!如果换上你们的材料,在保证同样安全系数的前提下,我们的球舱重量,至少可以减轻一半!”
“重量减半,意味着,我们可以搭载更多的科研设备,安装功率更大的电池!我们在海底的作业时间可以从现在的十二个小时,延长到,二十四个小时,甚至四十八个小时!这,对于我们国家的深海资源勘探和科学研究来说,其价值,是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同意!”陆总工,最后,一锤定音,“更不用说,我们的战斗机,如果能换上,寿命八千小时的发动机。那在整个服役周期内,我们能节省下多少,宝贵的维护成本和换发成本?!我们又能多培养出多少金子般宝贵的王牌飞行员?!”
一场,关于“成本”和“耗能”的讨论。
就这样,在这几位国之重器的“掌门人”,那更加宏大的、充满了国家战略格局的“算账”方式面前。
被彻底地消解了。
最终,端坐在主位上的那位“首长”,缓缓地,开口。
他的声音,不大,但却为这场讨论做出了最终的定论。
“对于国之重器而言,从来就不能只算眼前的‘经济账’。”
“更重要的,是关乎国家未来的,‘战略账’。”
“成本和耗能的问题,不要再讨论了。国家,全力支持不设上限!”
“好!”
会议室内,再次,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那么,”首长的目光,再次,落在了林浩的身上,“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
“速度。”
他看着林浩,问道:“一年五十块的产能。这个问题,你们,有解决的思路吗?”
林浩,沉默了片刻,回答道:“首长,我们,可以在算法和硬件上,进行一些优化。但是,根据我们的估算,最多,也只能将打印时间,从七天,缩短到五天左右。想要实现质的飞跃很难。”
会议室里,再次,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知道,这才是最核心的、最致命的那个瓶颈。
就在这时。
一直沉默的“首长”,突然,笑了起来。
他看着,那个正因为技术问题而眉头紧锁的年轻人,缓缓地说道:
“林浩同志,你的思路,还是一个科学家的思路。”
“有时候,工程上的问题,需要用更简单、更直接的方式来解决。”
“我问你,”首长的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烁着一种,超凡的魄力和智慧,“既然,技术的优化,已经到了极限。”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个思路呢?”
“一台机器,打印慢。”
首长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清晰地响起,掷地有声。
“那我们就造一百台!”
林浩呆呆地,看着眼前这位,气定神闲的老者。
感觉自己,那已经陷入了技术细节的思维,在这一刻被一股,更加宏大、更加磅礴的力量,给狠狠地,撞开了!
对啊……
一台机器慢,那就用一百台!
这是一种,何等朴素,又何等霸道的……“解题思路”!
只有站在一个大国的、绝对的工业实力和制度自信上,才敢拥有的……底气和魄力!
“我宣布,”
首长,站起了身。
他的声音,在这一刻,变得,无比庄严。
“从今天起,正式,启动,‘创世工程-百机计划’!”
“我命令,以你们‘新地平线’公司为核心,联合,国内所有相关的顶尖制造企业,成立,‘创世工程指挥部’!”
“一年之内,我要在江北,看到一个,由一百台‘创世’机器组成的、全球唯一的、也是技术最先进的……‘非晶合金超级打印工厂’!”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了那个还处在震撼中的、年轻人的身上。
“林浩同志。”
“是!”林浩下意识地,挺直了身体。
“从现在起,我任命你,为‘创世工程’的,总指挥。”
“这个,前无古人的超级工程就交给你了。”
“有没有信心?!”
林浩看着首长,看着在座的,所有对他,投来了期许和信任目光的国之重臣。
他挺起胸膛,用他最洪亮、最坚定的声音,回答道:
“请首长放心!”
“保证,完成任务!”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