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那句,关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猜想,如同一道惊雷在控制室里久久回响。
张念、李沐珂都还沉浸在,那种被更高维度思想,瞬间贯穿大脑的、巨大的震撼之中。
而陈默,在白板上写下那个全新的标题之后,便陷入了一种近乎“入定”般的沉思。
他就那样,静静地站在白板前一动不动。
他的目光死死地锁定着自己刚刚写下的那行字——《基于声子-等-离子体极化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模型》。
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看穿,看透。
时间在极致的安静中,一分一秒地流逝。
没有人去打扰他。
所有人都知道一场,史无前例的“思想风暴”,正在这位理论物理学家的脑海里,疯狂地酝酿。
终于不知道过了多久。
陈默动了。
他转过身,看着已经被他的气场镇得有些不知所措的张念和李沐珂。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激动和狂喜。
只有一种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冷静。
“张念。”
“到!老师!”
“从现在开始,”陈默下达了,新战役的第一道指令,“清空这块白板上,所有的旧公式。然后,把它给我分成三个区域。”
“左边,是‘凝聚态场论’。”
“中间,是‘量子统计物理’。”
“右边,是‘路径积分’。”
“然后去资料库,把这三个领域所有最核心的、最基础的数学工具全部给我列出来。”
“是!”张念,虽然,还不完全明白陈默的意图,但还是立刻行动了起来。
“李沐珂。”
“在,老师!”
“你的任务,更简单。”陈默说道,“去,给我泡一壶最浓的茶。然后搬一把椅子,就坐在这里。从现在开始到我,说结束为止。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打扰我。”
“……是!”李沐珂,重重地点了点头。
“林浩。”
陈默的目光,最后,落在了林浩的身上。
他的眼神中,闪过了一丝,极其复杂,但最终,都化为了,最纯粹的欣赏和欣慰的神色。
“你不忙的话可以留下来。”
“你就坐在这里。看我是如何,把你点燃的那颗‘火花’变成实际。”
……
接下来的十二个小时。
两位新人,亲眼见证了,他们这一生中都难忘的一幕。
他们亲眼见证了,一位,真正的理论物理宗师是如何,以一种近乎“神迹”般的方式,“从0到1”,去亲手搭建一座,全新的理论大厦的。
陈默,就站在那块被分成了三个区域的巨大白板前。
他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只剩下他和物理定律的绝对领域。
他的手中那支黑色的记号笔几乎就再也没有,停下来过。
他先是在,“凝聚态场论”的区域里,写下了描述多体系统基态和激发态的、最基础的“格林函数”。
然后,他没有沿用任何现成的“微扰”展开。
而是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将“量子统计物理”中用于描述相变和临界现象的“重整化群”思想,强行嫁接了进来!
“……不对……老师……这里……”
张念,看着白板上那如同天书般的推演,忍不住小声地发出了质疑。
“‘重整化群’,是用来,处理不同尺度下物理规律不变性的。而‘格林函数’,是用来描述单粒子传播的。这两者,在数学上,根本就不是一个范畴……”
然而他的话还没有说完。
陈默已经在白板的另一侧,“路径积分”的区域里,写下了一长串,更加恐怖的、包含了“费米子”和“玻色子”两种积分路径的……泛函积分方程!
他竟然试图,用“路径积分”这个来自于量子场论的、最强大的数学工具将“格林函数”和“重整化群”,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在一个更高维度的数学空间里……强行统一!
这是在创造!
创造一种全新的、只属于他自己的……数学语言!
张念彻底看呆了。
他感觉自己过去二十年里,所建立起来的、所有关于理论物理的骄傲和自信,在陈默这面写满了“神迹”的白板前,被碾压得粉碎。
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和这位导师之间那道如同天堑般的……差距。
那是“天才”,和“宗师”之间的差距。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李沐珂已经不知道为陈默,换了多少壶,滚烫的热茶。
而陈默却像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拥有无穷算力的“思考机器”。
他的逻辑在三个最前沿的物理学领域之间自由地,穿梭、跳跃、碰撞、融合。
当他终于用那套自创的数学语言,将那个全新的“声子-等离子体极化子”,在数学上进行了完美的、自洽的定义之后。
他立刻又进入了下一个更艰难的阶段。
那就是描述,由无数个这种“准粒子”,所构成的“背景场”的……集体行为。
也就是林浩所提出的那个,核心猜想——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李沐珂,”他头也不回地开口。
“在!老师!”
“去帮我查一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所有,关于‘Feshbach共振’和‘bEc-bcS跨界’的理论文献。我需要其中关于‘散射长度’和‘相互作用强度’的所有原始公式。”
“是!”
“张念!”
“在!”
“把我们之前,从那块硬盘里提取出的、所有关于铜氧化物的,实验数据重新进行一次‘傅里叶变换’。我不要看‘能带结构’。我要看‘费米面’的拓扑结构!尤其是,‘赝能隙’温区,‘费米弧’的演化规律!”
“是!”
指令一条接着一条。
整个攻关小组,都像是一个,被最优秀的大脑,所指挥的、最精密的仪器高速地运转了起来。
而陈默,则像是一位,胸有成竹的棋手。
他将那些来自于最前沿的实验数据和最经典的物理学理论,都作为自己手中的“棋子”。
在那块小小的白板上进行着,一场前无古人的、最壮丽的……逻辑对弈!
……
当窗外,已经繁星满天时。
陈默写下了他,这十二个小时里,最后的一行也是最重要的一行……方程。
那是一套,由三个耦合在一起的、看起来无比复杂,但内在逻辑却又无比和谐、充满了对称性美感的……哈密顿量方程组。
它完美地描述了,从最初的“电子-声子-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到“极化子准粒子”的形成,再到最终发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相变的……全过程!
当最后一笔落下时。
陈默手中的那支黑色记号笔,也终于耗尽了最后一滴墨水。
他将笔轻轻地放在了白板的凹槽里。
然后缓缓地后退了几步。
看着眼前这面,写满了自己毕生心血和智慧的、崭新的“理论大厦”。
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他转过身。
看着那个,已经,在这里,陪着他,静静地,守了十二个小时、他最得意的学生。
“林浩,”他开口,声音有些沙哑。
“看到了吗?”
“那扇,通往新世界的门。”
“它的地基。”
“我们已经,把它彻底夯实了。”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