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最后一块拼图,被完美地补上了。
“神威之心”的控制室内,那张与现实世界分毫不差的相图,如同一个宣告着旧时代终结的“神谕”,静静地悬浮在屏幕上。
然而陈默却并没有立刻,去安排李沐珂撰写那篇注定将要震惊世界的论文。
他反而陷入了更深层次的、长久的沉默。
他看着眼前这群,因为取得了终极胜利而激动不已的年轻人。
看着他们脸上那纯粹的、充满了对科学的无限热爱的笑容。
心中却涌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责任感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敬畏。
他知道他们刚刚打开的,究竟是怎样一个潘多拉的魔盒。
“常压室温超导”。
这早已不是一篇论文,一个诺贝尔奖所能承载的了。
它是一个,足以撬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支点。
它的背后是无损耗的全球电网,是廉价的磁悬浮列车,是唾手可得的可控核聚变,是运算速度提升万倍的超导计算机……
是一个数以百万亿美元计的、全新的产业链。
更是一个足以彻底颠覆现有世界格局和地缘政治的、终极的……战略武器。
谁第一个掌握了它并实现了大规模量产。
谁就将在未来一个世纪的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不容置疑的……霸权。
而现在这把,可以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就静静地躺在他们这间位于江北的、小小的实验室里。
一旦他们将这篇论文公之于众。
一场围绕着这项技术的、全世界范围内的、最疯狂的“军备竞赛”,将在瞬间爆发。
他们,“新地平线”,也将在瞬间被推到,世界科技战争的、最前沿、也最危险的风口浪尖之上。
“……我们准备好了吗?”
陈默在心里这样问自己。
……
“老师?”
林浩看着陷入沉思的陈默,轻声地问道,“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
陈默缓缓地,从那宏大的思绪中回过神来。
他的眼中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犹豫和彷徨。
只剩下一种,属于战略家的、绝对的清醒和决断。
“两件事。”
他伸出了两根手指。
“第一,实验。最大规模的、最严苛的、不计成本的……重复性验证实验。”
他看向林浩和韩立阳。
“林浩,你和张念、李沐珂一起,继续使用我们最经典的‘高压脉冲磁控溅射’法,制备样品。韩立阳,你负责原材料。我要你们,在未来一个月内用最传统、最可靠的工艺,给我,做出至少十批次的‘冰河一号’样品。每一批都要进行,最完整的性能测试。我要拿到,一份,任何人都无法质疑的、最扎实的、可以被全世界任何一个实验室,都重复出来的……实验数据。”
“是!”
“同时,”陈默的目光,又转向了林浩和徐涛,“我要你们,用‘创世’,也给我打印出,至少十块,原子级完美的‘冰河一号’单晶样品。”
“我要看一看,我们最先进的‘神之工艺’,和最经典的‘传统工艺’之间,在性能上,究竟,还存在着多大的差距。这个数据,对于我们未来评估这项技术的量产成本和应用领域,至关重要。”
“明白!”
“而第二件事,”陈默的表情,变得无比严肃,“在我们拿到所有这些,无可辩驳的实验证据之前。今天发生在这里的一切,包括‘零点能涨落’、包括我们修正后的‘终极理论’,都必须,被列为‘新地平线’的……最高绝密。”
“任何关于这项成果的论文、草稿、甚至是任何形式的公开讨论都不被允许。”
“在我们把它公之于众之前。我们必须先把它牢牢地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
接下来的一个月。
“新地平线”,这座垂直的“科学堡垒”,进入了一种,外松内紧的、奇特的工作状态。
对外,“创世工程”的“百机计划”,依旧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而对内一场,围绕着“冰河一号”的、最大规模的“验证风暴”,则在极限低温实验室里,悄然展开。
林浩、张念、李沐珂,三人,几乎是把家都搬到了薄膜制备实验室。
他们用最笨拙、也最可靠的“人海战术”,夜以继日地重复着那二十七道复杂的制备工序。
溅射、退火、刻蚀……
而另一边,“创世”机器,也在林浩,设定好程序之后,开始了它不知疲倦的、更高级别的“复刻”工作。
一块块,或传统、或完美的“冰河一号”样品,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
然后又被第一时间,送入极限低温实验室,进行最严苛的性能测试。
最终,当所有的测试数据都汇总到陈默的办公桌上时。
一个清晰而又震撼的结论呈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无论是,用传统工艺,还是用“创世”打印。
所有“冰河一号”的样品,其超导转变温度,都稳定地,出现在了,零下10.1摄氏度附近,其误差,不超过正负0.01度!
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他们那个经过“量子零点能涨落”修正后的“终极理论”,是绝对正确的!
同时另一个,更让林浩感到振奋的结果也出来了。
由“创世”,打印出的“完美单晶”样品,其“临界电流密度”,比传统工艺制备出的“多晶薄膜”样品,高出了整整三个数量级!
这意味着,“创世”制造出的超导材料,能够在不破坏超导电性的情况下,承载强一千倍的电流!
这对于未来,制造强磁体、超导电机等高端应用来说,是决定性的优势!
……
所有的“拼图”,都已备齐。
理论,完美。
实验,可重复。
工艺路线,高低搭配,清晰可见。
是时候向世界公布这一切了。
然而,就在李沐珂,已经按照陈默的指示,开始,撰写那篇注定将要名留青史的论文初稿时。
陈默,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再次感到意外的决定。
他没有,第一时间去敲定要投往哪家期刊。
他只是,拿起了自己办公室里那部红色的加密电话。
拨通了,那个可以直达天听的……号码。
“喂,是‘红墙’吗?”
“我是,江北大学,‘新地平’,陈默。”
“我有一项,可能会对我们国家未来的能源、交通、和信息安全,产生‘颠覆性’影响的重大技术突破。”
“我申请在向全世界,公开发表之前。”
“先向国家,进行最高级别的……汇报。”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