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之行,比苏明远想象的还要凶险。
他带着十几个随从,一路快马加鞭,用了半个月才抵达那个发生民乱的县城。
刚到县城外,就看到城门紧闭,城头上士兵把守。显然,县令已经做好了防御准备。
大人,咱们怎么办?王忠低声问。
进城。苏明远平静道,我是奉旨而来,难道他还敢把我拒之门外?
他策马上前,朗声道:奉旨钦差在此,开门!
城头上的士兵面面相觑,显然没想到朝廷真的派人来了。
片刻后,城门缓缓打开。
苏明远一行人进城,只见街道上空荡荡的,店铺大多关门,气氛压抑。偶尔有几个百姓探头张望,眼神中满是惊恐和戒备。
县衙前,县令带着一众官吏跪迎。
下官参见钦差大人!
起来吧。苏明远下马,打量着这位县令。
此人四十来岁,肥头大耳,一看就是养尊处优惯了的。
听说这里发生了民乱?
回大人,确有此事。县令诉苦道,那些刁民不知好歹,抗税闹事,下官实在没办法,只好请朝廷派兵镇压。
刁民?苏明远冷笑,本官还没查明真相,你就给百姓定性了?
县令脸色一变:大人,这……
带路,本官要见见那些所谓的刁民。
在县令的引领下,苏明远来到了关押百姓的牢房。
牢房里关着二十几个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大多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看到有人来,他们战战兢兢地跪下。
都起来。苏明远温声道,本官奉旨而来,是来为你们伸冤的,不必害怕。
听到这话,一个老者颤巍巍地抬起头:大人,您真的是朝廷派来的?
千真万确。苏明远出示了圣旨,你们有什么冤屈,尽管说,本官为你们做主。
有了这句话,百姓们终于放下戒备,纷纷诉说起来。
原来,这个县的县令上任两年,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总数比朝廷规定的高出五成。百姓不堪重负,多次请愿,却换来更严厉的镇压。
前不久,一个年轻农民因为交不起税,被衙役活活打死。他的家人上告无门,只能聚集乡亲,要求县令给个说法。
县令不仅不处理,反而诬陷他们聚众闹事,抓了这二十几个为首的,还向朝廷奏报说发生了民乱。
听完这些,苏明远怒火中烧。
好一个父母官!他转身看着县令,百姓哀告,你不仅不理,反而镇压,还倒打一耙,诬陷他们闹事。就凭这一点,你就该死罪!
县令脸色煞白:大人明鉴,下官也是按朝廷规定征税,并无不当……
朝廷规定?苏明远拿出一份文书,这是户部的征税标准,你自己看看,你征的税比规定多了多少?多出来的那些,都去哪了?
县令语塞,额头冷汗直冒。
来人,把县令拿下!苏明远一声令下,查封县衙,封存所有账目,本官要彻查此案!
县令还想反抗,但看到苏明远出示的圣旨上写着先斩后奏四个字,立刻瘫软在地。
接下来几天,苏明远亲自主持审案,翻阅所有账目,走访百姓,核查证据。
他发现,这个县令不仅擅自加征税赋,还克扣义仓粮食,收受贿赂,甚至私设刑堂,随意殴打百姓。这些罪行加起来,足够杀头十次了。
将县令押赴刑场,秋后问斩!苏明远做出判决,贪赃所得全部追缴,返还百姓。副手和那些帮凶,革职查办,择日发落。
消息传出,全县百姓奔走相告。
当天,苏明远又召集百姓,当众宣读了朝廷的改革政策。
父老乡亲们,朝廷已经知道了你们的苦难。他站在县衙门前,声音洪亮,从今往后,这个县的税赋将严格按照朝廷标准征收,不得巧立名目。若有官员敢再苛待百姓,尽管到朝廷告状,朝廷一定为你们做主!
百姓们跪了一地:青天大老爷!
都起来吧。苏明远扶起几个老者,朝廷是你们的靠山,以后有冤屈,就往上告。告到县里,告到州里,告到朝廷。只要是真的冤屈,朝廷一定给你们一个公道。
这一番话,让无数百姓流下了眼泪。
就这样,苏明远在川蜀待了一个月,不仅平息了民乱,还彻查了当地的贪腐问题,撤换了一批不称职的官员,重新整顿了税收秩序。
临走时,全城百姓自发送行,从县衙一直送到城外十里。
大人,您一路保重!
大人,您还会回来吗?
大人,您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看着这些淳朴的面孔,听着这些真挚的话语,苏明远鼻子一酸。
这就是他想要的。
不是高官厚禄,不是权势滔天,而是能够真正帮到这些百姓,能够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回到京城时,已是深秋。
苏明远顾不上休息,直接入宫向皇帝复命。
川蜀民乱已平,贪官伏法,税赋整顿完毕。他跪在御前,臣不辱使命。
皇帝大悦,苏爱卿不愧是朕的股肱之臣!这次川蜀之行,你做得很好,朕很满意。
他顿了顿,除了川蜀,其他几个试点地区情况如何?
禀陛下,其他几个试点地区也都进展顺利。苏明远递上一份详细的报告,江南某县已经按照新的税收标准执行,百姓负担减轻,反应良好。臣的故乡县也推行了改革,加上之前的义学建设,当地已经成为周边县城的模范。中部两个州县也都在稳步推进……
皇帝仔细看完报告,连连点头:很好,很好。看来你的改革确实是可行的。
他沉思片刻,忽然问道:苏爱卿,你说,这套改革方案,能不能在全国推广?
苏明远心中一喜,但表面上仍然谨慎:臣以为,试点成效虽好,但要在全国推广,还需要谨慎。不同地区情况不同,需要因地制宜。臣建议可以先在更大范围内试点,再根据反馈逐步推广。
嗯,考虑得很周全。皇帝赞许道,那就依你所言,先扩大试点范围,若无问题,再行推广。
臣遵旨。
还有一事。皇帝看着他,你这次川蜀之行,立了大功。朕欲提拔你为户部尚书,你意下如何?
户部尚书!
这可是户部最高长官,从三品升到正二品,而且掌握天下钱粮,权势极大。
苏明远心中激动,但又有些犹豫。
户部尚书这个位置,现在是刘侍郎的顶头上司。若是自己升任尚书,刘侍郎必然更加敌视他。而且位高则责任重,以后要面对的挑战也会更多。
但这也是一个机会。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权力,才能推行更大规模的改革,才能真正改变这个国家。
臣……愿意为陛下分忧。他跪伏在地。
皇帝满意地点头,朕明日就下旨,任命你为户部尚书。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年仅三十的户部尚书,这在大宋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但更让人震惊的是,皇帝在任命诏书中明确指出,苏明远主导的税赋改革试点成效显着,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
这意味着,苏明远的改革得到了最高层的认可。
那天晚上,苏明远府上宾客盈门。
王旦来了,薛奎来了,李及也来了,还有许多之前支持他的官员都来道贺。
觥筹交错间,王旦拍着他的肩膀:明远,你做到了。老夫服你。
多亏了王相和诸位大人的支持。苏明远举杯致谢,明远能有今日,全赖诸位提携。
这是你自己的本事。薛奎笑道,川蜀那一遭,换了别人,恐怕早就铩羽而归了。你能平息民乱,还能推行改革,可见能力和魄力。
苏兄,佩服!几个年轻官员围上来,以后还要多多向你学习。
宴席一直持续到深夜。
送走最后一批客人,苏明远回到书房,终于松了口气。
他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
这些天的奔波劳累,让他疲惫不堪。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和满足。
他做到了。
从提出改革建议,到朝堂辩论,到试点推行,再到川蜀平乱,他一步步走了过来,终于将这场改革推上了正轨。
虽然过程艰难,虽然前路还有无数挑战,但至少,他证明了改革是可行的,证明了他的理想不是空想。
更重要的是,他帮助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川蜀百姓送别时的眼泪,故乡父老感激的话语,这些都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窗外,秋风送来桂花的香气。
苏明远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明月。
他想起了自己刚穿越到这个世界时,那种惶恐和迷茫。
他想起了在寒窗下苦读的日子,那种对未来的憧憬。
他想起了金榜题名时的荣光,那种意气风发。
他也想起了这些年在官场中的种种经历,那些妥协,那些坚持,那些痛苦,那些喜悦。
他变了,也没变。
变的是他学会了在现实中生存,学会了在妥协中坚持;
没变的是他心中那份理想,那份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知不可忽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他喃喃自语。
知识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踏实积累。
理想的实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不断努力。
他现在只是走完了第一步。
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大的挑战要面对。
但他已经准备好了。
因为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未来。
月光如水,洒在他身上,也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而他,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为他的理想,为那些百姓,奋斗下去。
无论前路如何,无论代价多大,他都不会放弃。
因为这是他的选择,也是他的使命。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知不可忽骤得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