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班铃响时,李建军的手指还在机械地重复着焊接动作。缠着医用胶布的指尖微微发颤,那是前晚被烙铁烫伤留下的印记,此刻却似已失去知觉,精准地夹住细小的三极管,烙铁头落下,焊锡在元件引脚上绽开一朵银花。
连续七天,他主动申请留守车间,焊锡的烟雾早已渗入工装的每道褶皱。流水线的荧光灯在凌晨两点格外惨白,映得他眼下青黑如墨,唯有盯着电路板的眼神,亮得像通电的钨丝。
“30 秒!” 班长用秒表重重拍在操作台上,惊得李建军手中的烙铁险些滑落。这是他第 217 次尝试焊接三极管,焊锡在元件引脚上凝成完美的圆锥体,如同绽放的银花。七天前,他还因颤抖的手被阿珍斥为 “手瓜软”,此刻却能在流水线永不停歇的 “咔哒” 声中,精准地完成焊接。班长嘴角难得扬起弧度,用铅笔敲了敲检测工位的牌子:“明天调去看晶体管,别把金贵玩意儿烧了。”
检测台上的进口晶体管泛着幽蓝的金属光泽,外壳上蚀刻的英文标识 “Nxp bc547” 像神秘的咒语。李建军的呼吸变得急促,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如此精密的元件。他想起在老家,表哥修收音机时用的都是国产电阻,个头足有这些晶体管的五倍大。镊子夹住晶体管的瞬间,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正触摸着这座城市最前沿的技术脉络。
工余时间,李建军开始了疯狂的学习。他用省下的饭票,从同车间的大学生工友那里换来旧杂志,又在废品站淘到一本破旧的《半导体物理》。工厂宿舍里,十二人挤在上下铺的通铺,闷热的空气里混杂着汗味与臭脚丫子气。每晚十点,当工友们的鼾声此起彼伏,他便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啃书。铅笔在书页空白处飞速游走,写满对 pN 结、载流子的困惑与顿悟。
“李工又在研究天书啦!” 同屋的工友笑着打趣,“想当工程师,不如多打两局扑克实在。” 他只是笑笑,继续在 “晶体管放大原理” 的段落旁,画满密密麻麻的问号与惊叹号。
日子在焊锡与公式间悄然流逝,直到月底的查暂住证行动打破平静。那天深夜,李建军刚结束夜班,疲惫地瘫在床铺上。突然,手电筒的强光刺破黑暗,联防队员的呵斥声在走廊炸响:“暂住证拿出来!挨个检查!” 他猛地坐起身,后知后觉地想起,换工作后还没来得及变更地址。
“就是他!新来的北佬!” 尖锐的女声从门口传来。李建军抬头,看见拉长站在联防队员身后,眼神躲闪。他的心瞬间沉入谷底,颤抖着摸出皱巴巴的暂住证。“务工地址不符,跟我们走一趟!” 队员的手已经扣住他的胳膊。千钧一发之际,车间主任的声音突然响起:“等下!呢个系技术工,唔好搞咁多!” 主任用粤语连珠炮般解释,又掏出工作证证明。李建军望着主任袖口露出的上海牌手表,在手电筒光下泛着冷光,第一次觉得这冰冷的金属竟如此温暖。
风波过后,李建军躺在床上,望着头顶摇晃的白炽灯。暂住证上被红章覆盖的 “务工” 二字,与白天接触的进口晶体管上的英文标识,在眼前不断重叠。他摸出藏在枕下的晶体管,借着微弱的灯光,仔细辨认上面的文字。那些陌生的字母不再是神秘的咒语,而是通向新世界的钥匙。他突然想起父亲在黄土高原上常说的话:“地不欺人,你下多少力,就结多少粮。” 此刻,这座城市似乎也在以另一种方式验证着这个真理。
此后的日子,李建军越发痴迷于晶体管的世界。他开始尝试拆解报废的电路板,研究不同型号晶体管的用途。有次在废料堆里,他捡到一块印着 “motorola” 字样的芯片,如获至宝地用布包好,藏在床铺最深处。每当夜深人静,他就取出芯片,用放大镜观察上面密密麻麻的线路,想象着电流在其中奔涌的模样。
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车间突然停电。流水线的 “咔哒” 声戛然而止,黑暗中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呼。李建军摸索着打开手电筒,光束扫过检测台时,他看见一排未完成检测的晶体管在雨幕般的灯光里闪烁。不知哪来的勇气,他抓起万用表,借着微弱的光线开始检测。雨水顺着车间的缝隙渗进来,打湿了他的工装,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专注。当发电机重新启动,灯光亮起的瞬间,他刚好完成最后一个晶体管的检测。班长惊讶地看着检测单,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子,有两下子!”
随着对晶体管的了解日益深入,李建军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不同厂家生产的同型号晶体管,性能参数竟存在细微差异。他开始在笔记本上记录这些发现,还尝试用学到的半导体知识进行分析。这些笔记渐渐堆成厚厚的一摞,成为他在电子世界里独特的成长印记。
然而,技术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夜班,他在调试新到的一批晶体管时,发现多个元件存在异常。按照常规检测方法,这些元件都显示合格,但实际应用中却频频出现问题。他陷入了困惑,反复查阅资料,向车间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却始终找不到答案。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那位曾借给他《电子元件手册》的四川女工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试试测反向漏电流,去年也出过这批货,是这个问题。” 李建军如获至宝,立刻按照提示进行检测,果然发现了问题所在。他激动地望向女工,对方只是冲他眨眨眼,又投入到工作中。
这件事让李建军深刻认识到,在电子厂这个庞大的体系里,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齿轮。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检测工作,开始主动学习电路设计知识。他用省下的钱,托工友从市区的书店带回《电子电路设计入门》等书籍。白天在车间工作,晚上回到宿舍挑灯夜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利用午休时间向技术科的工程师请教。
工程师们起初对这个满身焊锡味的打工仔并不在意,但李建军的执着与天赋渐渐打动了他们。一位姓陈的工程师甚至开始主动指导他,教他如何看懂复杂的电路图,如何进行元件选型。在陈工的帮助下,李建军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对电子技术的理解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建军在电子厂的名气越来越大。他解决了多个生产线上的技术难题,成为车间里公认的 “技术能手”。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他知道,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稍有懈怠就会被淘汰。
每当夜幕降临,李建军依然会在宿舍的灯光下,研究那些神秘的晶体管和复杂的电路。窗外,深圳的霓虹灯火璀璨,他的目光却始终聚焦在手中的元件和书本上。那些进口晶体管上的英文标识,不仅是打开技术世界的钥匙,更像是他与这座城市对话的密码。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能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喜欢潮落无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潮落无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