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里的桂花开得正盛时,徐夫子捧着书卷走进教室,清了清嗓子:
“中秋将至,放三日假。”
底下的孩童们刚要欢呼,就见夫子慢悠悠地补充,“课业嘛,也得跟上——
《论语》抄写三遍,策论两篇,再加一篇以中秋或月亮为题的文章。”
“唉——”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哀嚎。
王富贵扯了扯陈耀祖的袖子,苦着脸:“这哪是放假,分明是换个地方念书!”
前桌的马小跳也耷拉着脑袋:“我娘还说带我去买桂花糕呢,这下怕是没空了。”
陈耀祖却摸了摸下巴,心里盘算着:正好趁这三天,既能陪家人过节,又能把文章好好打磨打磨。
就这点课业,对于他来说还真算不得什么。
好歹也是经历过现代社会教育毒打的有为青年,车轮式的做题,根本就打不倒他。
区区几十张的课业,他才没有一点不适应。
要搁在现代,放个小假期,每个老师布置几篇,那卷子都已经快叠成小山高了。
散学的铃声一响,学子们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抱着书本往学舍冲。
陈耀祖收拾好包袱,刚走出门口,就被王富贵拉住:“耀祖兄,八月十五来县城逛灯会不?
可热闹了!有猜灯谜的,有耍杂耍的,还有卖糖画、冰糖葫芦的,比上元节还热闹!”
“灯会?”陈耀祖眼睛一亮。
他长这么大,只在村里见过提着灯笼转圈的孩童,还从没见过王富贵说的“规模盛大”的灯会。
就算见过,那也是上辈子在一些古城,看见过。
这辈子,既然有机会,他当然也是想要长长见识的。
“我得跟家里人商量商量。”陈耀祖挠了挠头,“要是去,就去找你。”
王富贵拍着胸脯:“没问题!我们家在皓月楼二楼定了包厢,你直接来那儿找我就行。”
刚走出学堂,陈耀祖就看见老黄牛拴在槐树下,车辕上坐着爹娘和小叔。
张小花见了他,连忙招手:“耀祖!这里!”
陈二喜也笑着打趣:“我们家的读书娃可算是回家了,你爷奶在家盼了好几日呢!早上的时候还一个劲的念叨,说早点接你回去。”
陈耀祖跳上牛车,陈大壮顺手接过他的书篓,往车上一放,发出“咚”的一声。
老黄牛“哞”地叫了一声,慢悠悠地往村外走。
车轱辘碾过石板路,张小花摸了摸他的胳膊:“人家都说读书费脑子,饿的也快,来,吃块糖饼,垫垫肚子。”
这糖饼是买来,到时候一家人过中秋节吃的。
“娘,你们也吃。”
陈耀祖咬了口饼,香得眯起眼睛,把徐夫子特意关照,也给家人说了说。
这可让三人高兴的不行,“徐夫子,这么照顾,到时候中秋节的节礼,咱也准备的用心些。”
陈二喜连忙开口,陈大壮和张小花也是连连点头,这都是应该的。
陈耀祖也询问小叔他们这段时间的生意怎么样?
“嗨!不是小叔我吹牛。咱家之前备好的藕粉都快卖完了。现在卖的只有葛根粉一样。
早知道当初在跑跑其他几个村子了,现在就算想多赚点也没材料了。”
陈耀祖点了点头,其实他是知道家里人这段时间的生意挺不错的。
就连学堂里的同窗,都有不少光顾了他们家的小摊。
牛车晃悠着进了村,路上遇到不少乡亲。
李婶子挎着篮子路过,见了陈耀祖就喊:“哟,这不是陈家的读书娃吗?回来过中秋啦?”
王大爷也拄着拐杖凑过来,眯着眼睛打量他:“瞧瞧这模样,越来越俊了,将来定能中个秀才!”
陈耀祖笑着一一应着,嘴甜得像抹了蜜,惹得长辈们直夸:“这孩子,真懂事。”
刚到院门口,就见爷奶带着几个姐姐站在石阶上。
大丫、二丫提着裙摆就冲了过来,围着他叽叽喳喳:“弟弟,你可回来了!”
“我给你留了烤红薯!”陈耀祖笑着抱了抱阿奶,又给他爷作揖:“爷,奶,我回来了。”
钱秀娥拉着他的手,左看右看:“瘦没瘦?让奶瞧瞧……嗯,还胖了点,看来在学堂没受委屈。”
陈铁柱也难得露出笑容,摸了摸他的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进屋刚坐下,大丫就端上了满满一桌子菜。
红烧肉颤巍巍地冒着热气,油光锃亮;蒸蛋颜色嫩滑,撒着翠绿的葱花;
还有炒得喷香的南瓜子,蒸得软糯的糯米藕。
陈耀祖夹了块红烧肉,刚放进嘴里就眼睛一亮:“大姐,你这手艺比城里酒楼的大厨还好!”
大丫红了脸,不好意思地说:“你这家伙就知道哄我,你又没吃过人家酒楼做的菜。怎知我就做的好。”
“你上次说要放糖和黄酒,我就试着做了做。”
张小花笑着说:“你大姐现在可是咱家的掌勺大厨,以后咱家在镇上开了铺子,就让你大姐去掌厨。”
饭桌上,陈耀祖说起了学堂的事,毕竟每回回家来,这都是他必须要表演的节目了。
家里人格外喜欢听他在学堂里的事情。
陈耀祖也是丝毫不耐烦,把平凡的事都讲解的有趣起来。
特别是他受到陈夫子的夸奖,家里人就格外的激动。
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钱秀娥往他碗里夹了块鱼:“咱耀祖就是有出息,将来定能当大官!”
吃过饭,陈耀祖指着院里新搭的屋架:“这房子快盖好了吧?”
陈二喜点头:“再有一个月就能上梁了,到时候给你留个大房间,专门放书。”
陈耀祖心里暖烘烘的,忽然想起灯会的事,便把王富贵的邀请说了一遍。
“去县城逛灯会?”
二丫眼睛瞪得溜圆,拉着大丫的袖子直晃,“大姐,我想去!”大丫也一脸期待,望着陈铁柱和钱秀娥。
大姐和二姐还算是含蓄的,下面那几个小的早就已经按耐不住了。
就等着谁要是敢反对就开始撒娇,卖乖,实在不行就撒泼打滚了。
钱秀娥摆了摆手:“我跟你爷就不去了,人多挤得慌。你婶子怀着身子,也别折腾。”
陈大壮挠了挠头看了看自家儿子,又看了看几个闺女:“要不,我跟二喜、和小花带着孩子们去,顺便再带两桶粉去卖,那天人多,生意肯定好。”
“太好了!”几个丫头欢呼起来,转身就往屋里跑,翻箱倒柜地找新衣裳。
二丫从箱底翻出件水红色的布裙,在身上比划着:
三丫则拿起绣花针,给袖口缝了朵桂花:“这样更应景。”
四丫和五丫则是拿着这些年买的新头花在头上比划着。
陈耀祖看着她们雀跃的样子,心里也盼着八月十五快点到。
月光透过窗棂照进屋里,洒在他摊开的文稿上,上面写着“中秋赏月”四个字。
他提起笔,忽然觉得,这三天假,或许比想象中更有意思呢。
陈二喜和陈大壮则在院里盘算着:“藕粉也别留着了,这次干脆全拿去卖了,掺上桂花,肯定好卖。”
“还要编几个新竹篮,装点得好看点。”
张小花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给陈耀祖做的新布鞋:“那天人多,可得看好孩子们,别让拐子拐走了。”
夜色渐深,老陈家的灯还亮着。
喜欢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