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详细解释了埽捆如何制作(用树枝、芦苇、稻草捆扎成巨大圆柱体。
内填石块泥土)、柳石枕如何抛投(用柳条编成长笼,内装石块,沉入水底固基)、不同土质区域如何采用不同的加固方式……
他引经据典,却又完全结合实际水情数据,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有详实的勘测依据支撑。
其思路之清晰,方案之周密,考虑之周全,让原本对他还心存疑虑的孙德海、钱大有等人。
听得目瞪口呆,心中那点因资历而产生的优越感,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敬佩。
这位年轻的秦老弟子,并非浪得虚名。他的专业,他的严谨,他不畏艰险亲力亲为的态度,彻底折服了这些官场老吏和技术官员。
“妙啊!”钱大有忍不住抚掌赞叹,“陈公子此策,因地制宜,步步为营,既考虑了堵口,又兼顾了分流减压力,实乃老成谋国之策!钱某……心服口服!”
他这一声“心服口服”,代表着随行技术官员的彻底认同。
孙德海也长长舒了一口气,对着宇文霄拱手道:“殿下,陈公子方案缜密可行,下官认为,可按此准备,尽快实施!”
宇文霄看着自信从容、仿佛浑身都在发光的陈耀祖,心中豪情激荡。
他猛地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声音斩钉截铁:
“好!就依耀祖之策!即刻起,全员动员,按照方案分工,筹备物料,征调民夫!
十日之内,分洪河道必须初见雏形!半月之内,戗堤必须开始进占!此战,关乎凌州存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下官(末将)遵命!” 众人齐声应诺,声音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决心。
方案既定,整个凌州仿佛一架被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在宇文霄的统筹指挥和陈耀祖的技术指导下,轰然运转起来。
宇文霄坐镇行辕,运筹帷幄。
他以钦差之尊,将命令直接下达到最基层,绕开了可能阳奉阴违的中间层级。
他亲自划分责任区,工部官员、地方吏员、禁军兵士,各司其职,权责清晰。
奖惩条例被明确张贴出来:有功者,不吝赏赐,甚至可直接上报朝廷请功;
怠工、舞弊者,无论官职大小,立斩不赦!他那柄高悬的尚方宝剑,第一次展现了其凛冽的寒光,彻底震慑了所有心怀侥幸之辈。
同时,他也极力协调各方资源,确保物资供应不断,民夫食宿有着,将行政效率提到了最高。
陈耀祖则成为了整个工程的技术核心与最忙碌的人。
他几乎终日奔波在工地上,身影出现在每一个关键节点。
分洪河道的开挖现场,他亲自指导民夫如何利用地势,确定最佳开挖路线和坡度,如何利用简单的杠杆和滑轮组搬运巨石,提高效率。
他设计的“连环戽水车”,由数十名民夫踩动,将低洼处的积水源源不断排出,保证了干地施工的可能。
而在最关键的决口堵复工地上,更是凝聚了他的无数心血。
“双戗进占法” 的实施,需要极高的技术和组织度。
他守在戗堤推进的最前沿,指挥着民夫和兵士们制作巨大的 “埽捆”——将树枝、芦苇、稻草用竹篾、麻绳紧紧捆扎成数人合抱粗的巨柱,内部填入石块和黏土。
这需要技巧和力气,陈耀祖亲自示范,手臂被粗糙的材料磨出了血痕也毫不在意。
“捆扎一定要紧!核心要沉!这是抵挡水流冲击的关键!”他的声音在喧嚣的工地上依然清晰。
更精妙的是 “柳石枕” 的应用。
他让民夫用柔韧的柳条编成长长的、直径约一尺的网状长笼,内部装满卵石,封口后,由壮汉们喊着号子,步调一致地抬到戗堤边缘,看准位置,齐齐推入水中。
“噗通!噗通!” 沉重的柳石枕沉入水底,牢牢地嵌在河床上,形成了坚固的底层基础,有效防止了水流对堤脚的冲刷淘空。
对于不同区段的土质,他采用了不同的加固方法。
在土质较松软处,打入密密麻麻的 “排桩”(木桩阵);
在受水流正面冲击处,除了埽捆,还外层垒砌装土的草袋,形成复合防护。
如何发动百姓?光靠强制命令是不够的。
王富贵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组织起“工地宣讲队”,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复杂的治水工程转化为老百姓能听懂的道理:
“乡亲们看!这埽捆就像咱家的顶门杠,这柳石枕就像给堤坝穿的铁鞋!
咱们每捆紧一道绳,每打下一根桩,就是在给咱们自个儿的家园上锁!水冲不垮!”
他还大力推行 “以工代赈” ,不仅发放口粮,还根据工作量给予额外的工钱或实物奖励。
他将民夫以村、队为单位组织起来,开展劳动竞赛,优胜者能得到一面小红旗甚至一顿肉食奖励。
这使得原本被动征调的民夫,变成了积极主动的建设者。
看着堤坝在自己手中一寸寸向对岸延伸,一种前所未有的主人翁意识和希望,在灾民心中生根发芽。
姚宗胜则确保了这条“生命线”的畅通。
他从外州采购的粮食、药材、工具源源不断运来,账目清晰,分配公正,从未出过纰漏。
他还组织起一支由当地熟悉水性的青年组成的“水上运输队”,专门负责向戗堤前端运送最紧急的物料。
时间在汗水和号子声中流逝。
大半年过去,原本狰狞的百丈决口,已经被两道不断延伸的戗堤大大收束,像两条巨臂,即将合拢锁住蛟龙。
一条颇具规模的分洪河道也已挖通,在汛期分担了主河道的巨大压力。
凌州大地,虽然伤痕依旧,但已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凌州的好消息,如同雪片般飞向京城。
有时,宇文霄报喜的奏折还在路上,景仁帝就已经通过秘密派遣的“影卫”,知晓了一切细节。
养心殿内,景仁帝看着影卫密报上描述的:
六皇子如何雷厉风行整顿吏治、陈耀祖如何跋涉险境勘测水情、提出的“分流缓势,进占堵合”之策如何精妙、工地之上如何军民一心……
他的脸上,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真正开怀的笑容。
“好!好一个老六!好一个陈耀祖!”景仁帝抚案赞叹。
“果然虎父无犬子!这陈耀祖,也确是国之栋梁!秦鸿,给朕推荐了个真正的人才啊!
看来,有些人,注定生来便不平凡,是锥子,总会露出锋芒!” 他对宇文霄的器重,与日俱增。
然而,有人欣慰,便有人嫉恨。
喜欢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