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春天,风里带着泥土的腥气,田埂上的野草刚冒绿芽,就被急于春耕的农民踩得稀烂。阎埠贵蹲在自家的三分自留地边,手里攥着把豁了口的锄头,铁刃卷得像块废铁皮,木柄也松了,一使劲就晃悠,气得他直骂:“这破玩意儿!还没刨半分地就成这样,哪家铁匠铺打的?坑人!”
旁边的阎解成扛着犁回来,额头上的汗顺着皱纹往下淌,粗布褂子湿得能拧出水:“爹,别骂了,队里的农具都这样,去年冬天没好好保养,开春全成了破烂。想换把新的?供销社的货架都空了,说是铁匠铺的师傅全去支援工厂了。”
阎埠贵的眉头拧成了疙瘩。这三分地是全家的指望,种点玉米、红薯,能贴补不少口粮。锄头坏了,光靠手刨得累死,可没趁手的家伙什,别说丰收,能不能种上都两说。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厂外平房的方向——林建军家的窗台上,总摆着些奇奇怪怪的工具,上次还见他给傻柱修过扳手,几下就弄好了,比铁匠铺的师傅还利索。
“解成,你说……林科长会不会修农具?”阎埠贵的声音有点发虚,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我听说他连坦克的齿轮都能做,修把锄头应该……不难吧?”
阎解成愣了愣:“您想找林科长?可咱们拿啥换啊?粮票刚够吃,布票更是没有……”
“谁说用票了?”阎埠贵敲了敲儿子的脑袋,“林建军那人,看重技术!我记得家里有本民国时期的《农具图谱》,是你爷爷留下来的,上面有好多老法子,说不定他能用得上!”这是他的算盘——用闲置的旧书换技术,不花一分钱,还能欠下人情(虽然是等价交换的人情),划算!
【叮!】
林建军正在车间打磨新出炉的球墨铸铁齿轮,齿面光洁得能映出人影。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响起,带着行为预判的清晰:
【检测到“阎埠贵”因“农具损坏影响春耕”触发“技术求助”行为,其“交换筹码”为民国《农具图谱》(含传统锻造工艺记载,对“农机改良”有参考价值),目标为“农具修复技术指导”,符合其“等价交换”核心准则。】
【行为本质:生存压力下的“技术依赖”深化,从“储粮技巧”转向“生产工具”,体现对宿主技术权威的进一步认可,属于“良性互动”范畴,对四合院“规则秩序”有正向作用。】
【应对建议:接受交换(《农具图谱》的历史技术价值>农具修复成本),提供“简易农具淬火技术”(系统可提供),同时引导其“推广该技术至生产队”,扩大技术影响力,巩固“以技术立足”的形象。】
林建军刚把齿轮放进检测箱,就听到院门外传来阎埠贵特有的咳嗽声,比上次借牛奶时更客气了些。“建军在家吗?”老头的声音隔着门板飘进来,带着点试探,“有件……技术上的事想请教。”
苏岚正在给林卫国做布偶(用碎布头拼的小坦克),抬头对丈夫笑了笑:“三大爷这是遇上难题了,听着比上次还急。”
林建军擦了擦手,打开门。阎埠贵抱着个蓝布包,脸上堆着笑,眼睛却直往车间里瞟,看到那些锃亮的齿轮,喉结动了动:“建军,耽误你干活了?我这不是……春耕嘛,锄头坏了,供销社没新的,想请你给看看,能不能修?”
他把蓝布包往桌上一放,小心翼翼地翻开,露出里面泛黄的线装书,纸页都脆了,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图,还有毛笔写的注释:“你看,这是我家老爷子留下的《农具图谱》,上面有锻锄头的法子,说不定你用得上……”
林建军拿起书,翻了两页,眼睛亮了——里面记载的“焖火法”(一种简易淬火工艺),虽然原始,却很适合农村条件,能让农具刃口硬度提高30%,正好能解决当前农具不耐用的问题!“这书不错,”他合上书本,语气平静,“锄头我能修,还能教你个法子,让它比新的还耐用,就用这书换,怎么样?”
阎埠贵的算盘瞬间噼里啪啦响起来——修锄头+学技术,换一本没用的旧书,血赚!他连忙点头:“行!就按你说的办!等价交换,绝不赖账!”
林建军接过锄头,看了看卷刃的刃口:“这是淬火没做好,硬度不够。你去找点木炭,再弄桶冷水,我教你‘简易淬火’——烧红了蘸水,再回火,保证能用三年。”
车间角落里,林建军支起小炉子,把锄头刃烧得通红,像块烙铁。“看好了,”他拿着铁钳夹住锄头,猛地往冷水里一蘸,“滋啦”一声,白雾蒸腾,“这一步叫‘淬火’,让刃口变硬。”他又把锄头放进余火里烤,直到刃口变成深蓝色,“这是‘回火’,去应力,不然容易崩裂。”
前后不过十分钟,原本卷刃的锄头变得寒光闪闪,用手指弹一下,“当”的一声脆响,比新的还结实。阎埠贵看得眼睛都直了,伸手摸了摸刃口,硬得能刮下指甲屑:“神了!建军你这手艺,比城里铁匠铺强十倍!”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锄头修复完成时响起:
【“技术交换”成功,阎埠贵对宿主的“技术依赖度”提升至70%,《农具图谱》解锁“传统锻造工艺”研究价值,可用于“农机古今技术融合”项目,系统奖励“淬火温度控制口诀”(便于记忆传播)。】
【社会效应:该技术若推广至生产队,可使农具寿命延长200%,缓解“农具短缺”困境,宿主获“农业技术推广”隐性积分50点。】
“这法子不难,”林建军把淬火口诀写在纸上,递给阎埠贵,“你回去教给生产队的人,烧火、蘸水、回火,按口诀来,谁都能做。”他顿了顿,补充道,“别说是我教的,就说是你从书上看来的,免得麻烦。”
阎埠贵的眼睛更亮了——这是让他在生产队露脸啊!他连忙把口诀折好揣进怀里,抱着修好的锄头,连声道谢,脚步轻快得像年轻了十岁:“我懂!我懂!这是老法子,从书上看来的!”
看着他的背影,苏岚忍不住笑:“三大爷这是捡着宝了,回去得乐好几天。”
“他乐了,生产队的人也能省事,”林建军拿起《农具图谱》,翻到“曲辕犁”那一页,“这书上的老技术,有些比现在的还实用,能省不少力气,改改说不定能用在农机上。”
消息传到生产队时,阎埠贵果然没提林建军,只说是“祖传的老法子”。他带着几个社员演示淬火,烧红的农具“滋啦”一声蘸进水里,出来后个个锋利耐用,引得队长直拍他的肩膀:“老阎,你这可是立大功了!解决了咱们的大难题!晚上到队部领两斤玉米!”
阎埠贵笑得合不拢嘴,算盘打得噼啪响——两斤玉米,抵得上半天工分,这趟值了!他偷偷把一半玉米送到林建军家,说是“技术转让费”,林建军没推辞,转手给了王师傅(他家孙子在乡下,正缺粮)。
傻柱从汽修厂回来,路过生产队,看到社员们在用“新法子”修农具,好奇地问了问,听说出自阎埠贵,愣了愣,随即笑了——他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肯定是林建军的法子,三大爷哪有这本事?他没点破,心里却更踏实了——跟着林建军学技术,果然没错。
秦淮茹在地里除草,看到新修好的锄头又快又省力,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她想起自家那把豁了口的镰刀,想找阎埠贵学学,又拉不下脸——上次堵门借粮被拒的事还没过去,她怕被笑话。最后还是棒梗说:“妈,我去问三大爷,他昨天还夸我懂事呢。”这才学了法子,把镰刀修好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夕阳下响起,带着全局评估:
【“农具修复技术”推广成功,宿主“技术辐射范围”从工厂扩展至农村(间接),“隐性声望”提升,四合院“技术依赖”氛围形成(阎埠贵、傻柱、甚至秦淮茹均受惠于其技术),“以静制动”策略成效显着。】
【家庭防御评估:未因技术交换产生任何风险,物资储备稳定(12个月应急粮),家人健康指数95%,防线稳固。】
林建军下班回家,看到阎埠贵送来的玉米被苏岚做成了糊糊,林卫国正用小勺舀着吃,吃得满脸都是。“三大爷今天在生产队露脸了,见人就说‘老祖宗的法子管用’,”苏岚笑着说,“队长还给他戴了朵大红花呢。”
“他乐意就好。”林建军抱起儿子,在他软乎乎的脸上亲了一口,“技术这东西,能让人活命,能让人吃饱饭,比啥都强。”他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远处的田野里,还有农民在用修好的农具翻地,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
四合院里的灯一盏盏亮了,阎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分到了玉米糊糊),傻柱家的烟囱冒出了烟(他学会了用球墨铸铁的边角料做铁锅,比买的耐用),秦淮茹在灶台前忙碌,棒梗在旁边帮忙拉风箱,比以前懂事多了。
林建军知道,这就是技术的力量——不用争吵,不用施压,只用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就能悄悄改变秩序,让艰难的日子透出点希望。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握紧手里的工具,守住这份技术,守住家人,在这慢慢好起来的年月里,稳稳地走下去。
车间的方向传来晚班的汽笛声,悠长而有力,像是在为这个春天的耕耘,唱一首无声的赞歌。
喜欢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