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冬天来得早,第一场雪在立冬前就落了下来,给四合院的青瓦盖上了层薄棉絮。林建军站在自家地窖门口,手里的温度计显示“4c”,湿度计指针稳稳指在“60%”——这是系统推荐的冬储最佳条件。地窖里码着整齐的粮袋,红薯干、玉米碴、高粱面各占一角,还有两排陶罐,装着腌菜和猪油,最里面的木箱里锁着给林卫国留的细粮,够一家三口安稳度过这个冬天。
“建军,最后一批白菜腌好了。”苏岚抱着坛子进来,额头还带着汗,“按你说的,每颗菜撒二两盐,压得实实的,能吃到开春。”她拍了拍坛子,发出沉闷的响声,“王师傅刚才来送了罐他腌的腊鱼,说谢谢你去年给的维生素片方子,他那老寒腿今年没犯。”
林建军接过坛子,放在地窖最干燥的角落:“把腊鱼分一半给赵小刚,他媳妇快生了,得补补。”他检查着粮袋的封口,每个接口都用草木灰拌的泥巴封死,能防潮防虫,这是系统奖励的“古法储粮防潮术”,比单用塑料布靠谱多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地窖的阴凉里响起,带着冬储验收的沉稳:
【检测到“宿主家庭冬储完成度100%”,触发“防线巩固”判定:
?\t物资储备:可满足18个月高标准消耗(含每日蛋白质、维生素摄入),较去年提升50%;
?\t防御措施:地窖加装隐蔽通风口(防煤气)、门窗暗锁(系统改良版)、院墙角红外感应器(仅警示,不报警),家庭安全系数提升至98%;
?\t邻里关系:与四合院保持“安全距离”,核心互动对象仅阎埠贵(技术交换)、傻柱(师徒情谊),冲突风险降至0.5%。】
【系统判定:“灾年生存,固守防线”阶段任务完成,奖励“长期储粮品质监测仪”(可实时预警霉变、虫蛀),为“技术深耕”阶段奠定物质基础。】
林建军把监测仪挂在地窖中央,巴掌大的表盘上,绿色指示灯依次亮起,对应不同粮种的状态。这玩意儿比凭经验判断靠谱多了,去年就是靠系统预警,及时处理了受潮的半袋玉米碴,避免了整窖粮食霉变。
“卫国的棉鞋做好了吗?”林建军顺着木梯爬出地窖,苏岚正在灯下纳鞋底,针脚细密均匀。“早就做好了,”她举起鞋帮,上面绣着个小坦克,“托儿所老师说,卫国总跟小朋友炫耀‘爸爸造的坦克能打跑饿肚子’。”
林建军笑了,摸了摸儿子的虎头鞋:“等开春,带他去厂里看真坦克。”
院门外传来扫雪的声音,是阎埠贵带着儿子在清理过道。老头穿着件打补丁的棉袄,手里的扫帚一下下扫得认真,见林建军出来,隔着雪雾喊:“建军,地窖温湿度调好了?我家那窖总有点潮,你给的草木灰方子管用,今年红薯干没长毛!”
“把通风口垫高两砖,”林建军指着墙角,“冷空气沉,热空气往上走,这么调能降5%湿度。”他知道阎埠贵的性子,不说透了他能琢磨一晚上。
阎埠贵眼睛一亮,立刻让儿子搬砖:“我就说你有办法!回头把我那本《冬储十八法》送你,里面记着民国时怎么用花椒防虫,说不定你用得上!”这是他的老规矩,技术换技术,谁也不占谁便宜。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两人交流时响起:
【“技术互助”模式固化,阎埠贵家庭冬储损耗率从20%降至8%,对宿主的“技术信任”达90%,其“缓冲带”作用显着——近三个月无任何四合院邻居敢向林建军家借粮。】
傻柱从汽修厂回来,背着个工具箱,路过林建军门口时停下脚步,手里拎着个油纸包:“师傅,这是我媳妇做的萝卜干,给您尝尝。”他现在说话底气足了,上个月刚转正,工资涨到了32块,还在厂外租了间房,打算开春搬出去住。
“手艺不错,”林建军接过纸包,闻到股酱香,“听说你最近在学汽车电路?”
“嗯,想考个电工证,”傻柱挠挠头,“厂里新来了批解放牌,电路老出问题,我想琢磨琢磨。”他从兜里掏出个笔记本,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电路图,“这是我画的草图,您有空帮我看看?”
林建军翻了两页,在几个接点处画了圈:“这里得加个保险管,不然容易烧线圈。下次来,我给你找本《汽车电路维修手册》。”
傻柱的眼睛亮了,连声道谢,脚步轻快地往家走——他现在总算明白,靠手艺挣来的尊重,比啥都踏实。
秦淮茹在院里劈柴,斧头起落间,木柴裂成整齐的小块。棒梗蹲在旁边,帮着把碎柴捡进筐里,小脸冻得通红,却没像往年那样哭着要吃的。“妈,今天能喝玉米粥吗?”孩子的声音带着期盼。
“能,”秦淮茹擦了擦汗,斧头顿了顿,“下午去供销社换两斤玉米面,给你煮带碴的。”她现在在生产队负责喂牲口,每月能多领三斤饲料粮,虽然累,却不用再看任何人脸色。路过林建军家门口时,她低着头快步走过,木柴筐在雪地上留下浅浅的辙——那道无形的防线,她再没勇气触碰。
贾张氏的房门关得严实,偶尔传来咳嗽声。秦淮茹每天端过去一碗野菜粥,却从不进门,放下就走。老太太的脾气收敛了许多,或许是上次“饿晕碰瓷”被揭穿后没了底气,或许是看着院里人各有各的活法,终于明白撒泼耍赖换不来粮食。雪地里,只有她门口那片地没扫,脚印稀稀拉拉的,像被遗忘的角落。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暮色四合时响起,带着阶段总结的厚重:
【“冬储防线”全面巩固,标志“灾年生存”阶段圆满结束:
?\t家庭层面:林建军一家实现“温饱有余”,林卫国的身高、体重均超同龄儿童标准,苏岚在医务室获评“技术骨干”,家庭抗风险能力达历史最高;
?\t四合院层面:“训禽”成效显着——傻柱完成“自我觉醒”,秦淮茹实现“自力更生”,阎埠贵坚守“等价交换”,贾张氏彻底“丧失干扰能力”,易中海卧病在床(街道定期探望),群体冲突降至冰点;
?\t社会层面:林建军的“代食品技术”“农机改良方案”在区域推广,隐性声望积累至“县域技术权威”,为“技术深耕”阶段的军工突破埋下伏笔;
?\t系统预判:1964年起,政治氛围将逐渐紧张,“三线建设”信号初显,建议宿主“低调深耕技术,强化信息隔离”。】
晚饭时,林建军家的炕桌上摆着玉米碴粥、腌白菜,还有一小碟腊鱼。林卫国用小勺舀着粥,嘴里念叨着“爸爸的地窖有好多粮食”。苏岚给丈夫碗里夹了块鱼:“今天街道李主任来登记冬储情况,说咱厂外平房这片,就咱家的储备最扎实,让大家向你学习呢。”
“别声张,”林建军喝了口粥,“闷声过日子最稳妥。”他看着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把四合院的屋顶盖得严严实实,像一层厚厚的保护层。
车间的方向传来夜班的汽笛声,在寂静的雪夜里格外清晰。林建军知道,这场雪不仅盖住了大地,也暂时掩盖了四合院里的恩怨是非。灾年的艰难已经过去,但新的挑战正在酝酿——三线建设的动员令已经贴在厂门口,军工订单的图纸堆在办公桌的角落,未来的路,需要更坚实的技术防线。
地窖里的监测仪指示灯幽幽亮着,像一双警惕的眼睛,守护着一家人的安稳。林建军摸了摸口袋里的“长期储粮品质监测仪”说明书,上面的参数精密而可靠,就像他为家人筑起的防线,看似平静,却坚不可摧。
四合院里的灯一盏盏熄了,只有雪落的声音,轻柔而持续。林建军知道,这只是漫长冬夜里的一个安稳片段,明天太阳升起,他还要继续打磨技术,加固防线,在时代的风雪里,护着家人,守着本心,稳稳地走向下一个春天。而这灾年里筑起的每一寸防线,都将成为未来风雨中,最坚实的依靠。
喜欢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