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秋老虎格外厉害,轧钢厂办公楼的吊扇转得嗡嗡响,却驱不散会议室里的沉闷。林建军坐在长桌末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份《轧钢厂技术改造三年规划》,封面上的“机密”二字被他的拇指蹭得有些模糊。
“小林,组织上的意思是,让你接任副厂长,主管生产和技术。”市工业局的李局长放下搪瓷杯,杯底的茶渍圈像个褪色的年轮,“你在技术科这几年的成绩有目共睹,承包制试点、半导体材料合作,都是实打实的贡献。这个担子,你得挑起来。”
张厂长坐在旁边,眼里带着期许:“小林,这可是副县级待遇,多少人盼着这个机会。你年轻,有文化,又懂技术,将来进局里、市里都有可能。”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我明年就退了,你接我的班,顺理成章。”
会议室里的目光都集中在林建军身上。技术科的老周偷偷朝他使眼色,那意思再明白不过——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仕途捷径。1983年的国企改制浪潮中,从技术岗转行政的干部不在少数,走对这步,后半辈子就是“领导干部”,再不用泡在车间和油污打交道。
林建军却觉得手心发烫。他想起上周在三车间,郑师傅带着工人调试新到的数控轧机,手指在操作面板上翻飞,眼里的光比任何荣誉证书都亮;想起林卫国在电话里说“爸,我们的硅材料纯度突破99.999%了”,声音里的兴奋能透过听筒传过来;甚至想起系统上个月的提示:“技术深耕度已达阈值,持续投入将触发关键突破。”
“李局长,张厂长,”林建军抬起头,语气平静却异常坚定,“谢谢组织信任,但这个副厂长,我不能当。”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连吊扇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清晰。李局长皱起眉:“小林,你再考虑考虑。这不是个人的事,是组织对你的培养。”
“我不是不服从组织安排。”林建军站起身,拿起那份技术规划,“现在厂里的技术改造刚到关键期,数控轧机的国产化、半导体材料的中试线、还有和清华大学的联合实验室……这些项目离不开人盯着。我要是去了行政岗,天天开会批文件,哪还有精力管技术?”
“行政工作也能支持技术啊。”张厂长试图劝他,“当了副厂长,能给技术科争取更多资源,说话也更有分量。”
“不一样。”林建军摇摇头,“管技术得扎在车间,摸透每台设备的脾气,知道每个参数的门道。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永远搞不清问题出在哪。”他想起系统奖励的《精密仪器厂筹建方案》,那些关于高精度量具、半导体检测设备的构想,像种子一样在心里发了芽,“我这辈子就适合跟机器打交道,搞行政,我没那个本事,也没那个心思。”
李局长盯着他看了半晌,突然笑了:“你啊,跟你师傅老杨一个脾气,认死理。当年他也是,组织要调他去局里当科长,他说‘我离了车床就活不成’,最后在车间干到退休。”
林建军笑了。他确实听老杨师傅说过这事,那时只当是个老工人的执念,现在才明白,那是对技术打心底里的热爱。
“既然你主意已定,组织上也不勉强。”李局长在笔记本上写了几笔,“但技术科的担子,你得挑得更稳。我会跟市里汇报,给你们技术科加人加钱,让你没有后顾之忧。”
走出办公楼时,夕阳正把厂区的烟囱染成金红色。郑师傅带着工人从车间出来,看见林建军,笑着喊:“林主任,数控轧机调试好了,精度比进口的还高0.01毫米!”
“好样的!”林建军走过去,和他击了个掌,掌心的老茧碰在一起,踏实得像握住了整块钢板。
当天晚上,苏岚知道了这事,没责备他,只是端来一碗刚炖好的排骨汤:“我就知道你会这么选。你啊,离了那些图纸机器,饭都吃不香。”她从抽屉里拿出个红布包,里面是林建军这些年得的奖状,“这些东西,比副厂长的头衔值钱。”
林建军打开红布包,最底下压着张泛黄的纸条,是1965年他刚进厂时,老杨师傅写的:“技术是根,踏实是本,离了根,忘了本,啥也成不了。”字迹歪歪扭扭,却比任何名言都有力量。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金属共鸣般的厚重:【检测到“坚守初心”行为:拒绝行政职务,选择深耕技术,符合“技术报国”核心主线。】
【奖励“精密仪器厂筹建方案(完整版)”:包含厂区规划、设备清单、技术来源、市场分析等模块,可直接用于项目落地,填补国内高精度量具及半导体检测设备空白。】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展开一幅清晰的蓝图:厂区分三个车间——精密量具车间生产千分尺、量块等高精度测量工具,精度可达0.1微米;半导体检测车间专注于硅片缺陷检测设备,采用光学与电子结合的技术路径;研发中心预留了与高校合作的实验区,甚至连设备采购渠道都标注了“可从德国二手市场淘换核心部件,成本降低40%”。
最让他心动的是“技术转化路径”:先为轧钢厂配套生产专用量具,积累资金和口碑;再拓展到军工企业,承接特种仪器订单;最后面向民用市场,推出国产化的半导体检测设备——每一步都踩在国家需求的节点上。
“在想啥呢?”苏岚递给他一块毛巾,“脸都笑开花了。”
“在想一个新厂子。”林建军把方案在脑海里过了一遍,“专门生产高精度的仪器,咱们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品牌。”
苏岚眼睛一亮:“就像你上次说的,让咱们的硅材料有配套的检测设备?”
“不止。”林建军握住她的手,“将来还要做芯片封装设备、数控系统……让中国的工厂,能用自己的设备造自己的产品。”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那堆奖状上,也落在林建军充满憧憬的脸上。他知道,拒绝副厂长的职位,或许错过了仕途上的“捷径”,但他抓住了更重要的东西——那个从年轻时就埋在心里的梦:用自己的双手,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好技术、好设备。
第二天一早,林建军带着技术科的骨干去车间现场办公。数控轧机的显示屏上,参数稳定在最优区间;旁边的实验台上,放着林卫国团队寄来的最新硅片样品,在阳光下泛着淡蓝色的光泽。
“接下来,咱们要啃两块硬骨头。”林建军指着图纸,“一是把这台数控轧机的核心部件国产化,摆脱进口依赖;二是帮卫国他们设计硅片切割的专用夹具,提高成品率。”
小马拿着笔记本飞快地记着,眼里闪着光:“林主任,有您在,咱们肯定能成!”
林建军笑了。他想起李局长最后说的话:“搞技术也好,国家现在就缺你这样能沉下心的人。”是啊,国家需要行政管理者,需要政策制定者,但也需要像他这样,愿意守在车间里,跟机器较劲,跟精度死磕的技术人。
系统的方案还在脑海里清晰可见,那些精密的图纸,那些详实的参数,像在召唤他走向更广阔的战场。林建军知道,拒绝副厂长的那一刻,他不仅守住了自己的初心,更握住了通往未来的钥匙——那把用技术和坚守铸就的,能打开中国制造业新天地的钥匙。
车间里的机器开始运转,发出平稳而有力的轰鸣,像在为这个不恋仕途、只爱技术的人,奏响最动听的乐章。而林建军站在轧机旁,看着钢坯在数控系统的控制下变成平整光亮的钢板,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这,才是他想要的人生。
喜欢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