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衙正堂内,方才那短暂却沉重的氛围,随着刘氏和三个孩子的离去而稍稍缓和。朱慈烺重新坐回那张宽大的公案之后,端起王之心适时奉上的热茶,轻轻吹拂着氤氲的热气,目光却似乎仍停留在那四个相互搀扶、蹒跚离去的背影上,久久未能收回。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将胸中那股因直面民间极致苦难而翻涌的酸楚压下,目光转向依旧肃立堂下的任孔当、郑与侨与韩世奇三人。
他们方才一同经历了“菜人市”那触目惊心的人间惨剧,又马不停蹄地执行安抚流民、宣讲政策的任务,脸上都带着疲惫,眼神中却更多了几分经历震撼后的凝重。
“都别站着了,快坐下说话吧。”朱慈烺摆了摆手,示意三人落座。
“谢殿下。”任孔当、郑与侨、韩世奇连忙躬身行礼,各自在堂下两侧找了一把椅子,小心地坐了半个屁股,腰杆依旧挺得笔直,保持着臣子应有的恭敬。
短暂的沉默后,任孔当率先开口,他抱拳沉声道:
“禀殿下,方才臣等遵照殿下谕令,于那市集之处,尽力劝说那些不得已贱卖自身的苦命人,告知他们殿下仁德,已于东门、南门外开设粥厂,可前往领粥活命。更言明殿下于南门外设征兵处,招募新军,凡愿从军者,不仅自身可获粮饷,其家眷亦可得到安置,免于流离失所。”
他说到这里,声音不由自主地低沉下去,仿佛又看到了那些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的百姓,在听到“有粥喝”、“家人有安置”时,眼中骤然爆发出那一点微弱却真实的光亮。
那光亮,是对生存最卑微的渴望,也是对眼前这位“太子殿下”最朴素的、不敢置信的期盼。
任孔当是见过流民易子而食的惨状的,方才所见又让他心里很是难受。
他喉头滚动了一下,努力平复着情绪,继续道:“殿下,那些走投无路的妇孺老弱,闻听此言,皆纷纷追问详情。臣等……臣等皆详细告知,言明殿下新军,广纳忠勇,不同出身,只问赤诚!且殿下体恤下情,必妥善安置军属,绝不让前线将士有后顾之忧。”
他抬起头,望向朱慈烺,眼中已隐隐有泪光闪烁,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一丝哽咽:
“在殿下如此惠民利民之德政感召下,那些百姓,那些我大明子民,竟纷纷面向州衙方向,跪地叩拜,口称‘太子千岁’,感念殿下活命之恩啊,殿下!”
最后一声“殿下”,任孔当几乎是带着哭腔喊出来的,深深一揖到底。
朱慈烺静静地听着,手中的茶盏微微颤抖,盏中温热的茶水因这轻微的震动而漾出几滴,溅落在袍袖上,留下几点深色的水渍。
他目光怔怔地望着虚空,仿佛透过任孔当的描述,看到了那无数衣衫褴褛的百姓,看到他们在黑压压的街道上向他跪拜的场景。
那不仅仅是感恩,更是将最后一丝生存的希望,无比沉重地寄托在了他的肩上。这份重托,让他心头滚烫,鼻尖发酸。
作为一个来自数百年后、从未真正体会过饥饿滋味的灵魂,此刻直面这明末底层最赤裸的绝望与祈求,所带来的心灵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巨大。
一旁的韩世奇见状,亦是心潮澎湃,他猛地站起身,对着朱慈烺抱拳,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殿下,臣韩世奇,今日是彻底敬服于殿下了。”
“不瞒殿下,我韩家世居济南,也算地方乡绅,历年也尽力赈济灾民,开设粥棚,然终究是杯水车薪,力有未逮。每每见灾民啼饥号寒,辗转沟壑,臣心如刀绞,却徒呼奈何!”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灼灼地看向朱慈烺,充满了敬仰与希望:“然今日,在殿下统领之下,臣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济宁一城之百姓,无论老弱妇孺,竟能都有一处安稳领粥之地,有一线生机之所。”
韩世奇更加激动,说道,“此乃旷世仁政啊!臣相信,只要殿下持之以恒,大明定然有重振之日。我亿万大明百姓,必将感念殿下恩德,如那滔滔运河之水,载着殿下,载着大明这艘巨舰,冲破险阻,平稳前行。”
朱慈烺放下茶盏,抬手轻轻摆了摆,示意韩世奇坐下。他自己的声音也有些哽咽,努力平复了一下心绪,才缓缓道:
“韩大人言重了。孤,只是做了该做之事。”
“见百姓如此之苦,孤心,亦如刀割。”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然,济宁一隅之安,绝非终点。前路艰险,仍需诸位鼎力相助!”
“臣等万死不辞。”任孔当、郑与侨、韩世奇齐声应道,语气斩钉截铁。
朱慈烺点点头,站起身,重重地说道,“这粥棚、义诊,要一直做下去。孤看,眼下这粮食还是绰绰有余的,且征兵处也能逐渐分流很多百姓。”
“殿下圣明!臣等代大明百姓,谢殿下仁德之心。”三人听到此,更是激动应声。
朱慈烺坚定地说道,“具体事务,今后还要诸位,勠力同心,帮着孤,让这济宁、山东,乃至我大明的百姓,都能,至少有一口饱饭吃!”
“遵命!定全力行事,请殿下放心。”三人都满怀激昂。
喜欢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