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接受了那位名为“没有永乐大明二世而亡”的网友连麦请求。一个经过处理的、带着电音但逻辑清晰的声音响起:
“主播,各位老铁,关于建文削藩,我们需要更细致地看。大明的藩王,权力结构是不同的。”网友开始条分缕析,“一部分是‘塞王’,比如秦王、晋王、燕王,他们镇守边疆,直接掌控着庞大的边军,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力量。另一部分则是分封在内地的亲王,如周王、齐王、湘王等,他们除了王府护卫,基本接触不到国家正规军。”
“建文帝和齐泰、黄子澄他们,初期削藩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先拿这些内地藩王开刀!”网友语气肯定,“而且,他们选择的角度很‘巧妙’——这些王爷,很多确实劣迹斑斑,在地方上胡作非为,民怨不小。就算像湘王朱柏这样本身比较贤明的,实在找不到大错,罗织罪名、夸大其词也要把他搞掉!因为除掉他们,阻力最小,还能震慑塞王,同时赢得‘惩治不法宗室’的美名,可谓一举多得。”
这番分析,让天幕下的许多人,感到一阵寒意。原来那些藩王竟是这般“软柿子”?
连麦网友继续深入,抛出了一个更关键的观点:
“但大家必须明白一点,朱元璋设计的这套以塞王为核心、内外相维的军事防御体系,本质上是为他的继承人——太子朱标——量身定做的!”
画面配合出现了朱标温厚而颇具威仪的形象。
“为什么?因为朱标有这个威望,有这个能力,更有这份兄弟情谊,能够让秦、晋、燕这些手握重兵、能力出众的弟弟们真心实意地臣服和辅佐!有朱标在中央坐镇,塞王们就是帝国最坚固的盾牌和最锋利的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一切都变了。”网友的声音带着历史的惋惜,“当朱元璋决定隔代传位,选择年幼且性格仁弱的朱允炆时,他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确保这个年轻的孙子,能驾驭得了那些如狼似虎、军权在握的叔叔们?”
天幕上模拟出朱元璋晚年深思的场景。
“于是,两道几乎是同时进行的、看似矛盾却又目标一致的策略出台了。”网友揭示道,“一方面,朱元璋举起屠刀,大规模清洗军中功勋卓着的老将,如蓝玉案,为皇太孙扫除潜在的军事威胁和权臣隐患。另一方面,他开始削弱塞王们的实际兵权!”
连麦网友的语气变得凝重,尤其强调了燕王的处境:
“这个过程是逐步但坚决的。到了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诸位塞王对边境正规军的直接指挥权,已经被大幅剥夺,改由朝廷委派的主要由二代侯爵、伯爵以及世袭指挥使等将领实际掌控。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能打、也最被忌惮的燕王朱棣!”
“根据可靠史料,”网友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事实,“在洪武三十一年,燕王朱棣手中能够直接调动的军队,只剩下他燕王府的护卫,人数大约……只有八百人!”
“八百护卫?!”
这个数字,如同惊雷,炸响在奉天殿前!所有人都懵了。包括朱元璋自己,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那个未来能掀起“靖难”狂澜、夺取天下的燕王,在起事之前,竟然已经被剥夺兵权,成了只有八百亲兵的“光杆王爷”?!
这巨大的反差,让整个事件蒙上了一层更加扑朔迷离的色彩。一个无兵无权的藩王,是如何对抗拥有整个帝国资源的建文朝廷?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惊心动魄的博弈?
那位名为“没有永乐大明二世而亡”的网友并未下线,而是继续着他的分析,声音透过天幕清晰地传来,带着一种抽丝剥茧的冷静:
“主播,各位,我们还要看清塞王内部的具体情况。秦王朱樉、晋王朱棡,这两位最年长、最有实力和威望的塞王,都死在了洪武皇帝之前。他们留下的秦藩和晋藩,落到了朱尚炳和朱济熺手中。”网友顿了顿,强调道,“这两个年轻的继承人,都与建文帝关系匪浅。朱尚炳公开支持建文帝,朱济熺至少也是保持中立。这意味着,原本可能制约燕王或者与之联手的最大力量,不仅不存在,反而可能成为朝廷的助力。”
“再看其他塞王,”网友如数家珍,“辽王、宁王、谷王、沈王等等,他们要么年龄尚小,要么就藩时间短,根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锤炼,在军中毫无根基和威望。让他们去对抗中央朝廷?他们自己首先就没那个胆量和能力。”
网友最终总结,描绘出一幅令人窒息的画面:
“所以,在整个靖难之役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副极其诡异的景象:大明二十多位亲王,要么被软禁在应天府中,要么就是在自己的土地作壁上观,坐视他们的四哥\/四叔——燕王朱棣,独自一人,以区区北平一隅之地,对抗拥有整个天下资源、号称百万大军的建文朝廷!这是一种何等的孤立无援!”
“以北平一地……对抗整个天下……”
网友的这句话,如同最后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朱元璋的心上。他猛地转过头,目光如同实质般,牢牢锁定在下方垂手肃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身上。
那目光中,充满了极致的审视、难以置信,以及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惊悸!
朱元璋仔细地、近乎苛刻地打量着自己的这个儿子。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沉静,站在那里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度。是了,老四从小就表现出色,勇武善战,在诸子中是出了名的能打。这一点,他是知道的。
但是……也仅此而已了吧?
在他原来的认知里,老四或许是个优秀的边将,是个能震慑漠北的塞王。可他从未想过,这个儿子的能力,竟然能强悍到如此逆天的地步!
“北平一地……八百护卫……”朱元璋在心中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每一个字都让他感到一阵眩晕。
北平虽然重要,但毕竟只是一府之地,人口、财力、兵力,与掌控全国赋税、拥有庞大官僚体系和常备军的中央朝廷相比,简直是萤火之于皓月!
更不用说,自己晚年为了给孙子扫清障碍,已经削夺了塞王的兵权,老四手里只剩下区区八百护卫!这几乎等于被拔光了牙齿和利爪的老虎!
可就是在这样绝对劣势、近乎绝境的情况下,这个儿子……他居然……他居然赢了?!
他不仅扛住了建文朝廷大军的屡次围剿,还能反过来一步步壮大,最终打过长江,攻入应天,夺了侄子的皇位?!
这需要何等恐怖的军事天才、政治手腕、坚韧意志和……运气?!
朱元璋自问,就算是他自己年轻之时,处在老四那个位置,面对同样的局面,他都不敢说有必胜的把握,甚至可能连一成的机会都没有!
“这……这真是咱朱重八的儿子?难怪后人将他跟李世民相提并论……”一个荒谬的念头不受控制地冒了出来。他不敢相信,自己竟然生出了一个如此……超出常理、仿佛为逆转绝境而生的怪物!
那股震撼,远远超过了之前得知自己死因可疑时的愤怒,也超过了得知儿子们软弱时的失望。这是一种对认知界限的彻底打破,是对“可能性”的重新定义。
天幕之下,朱棣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御座之上那道几乎要将他穿透的灼热目光。他依旧保持着恭谨的姿态,但内心深处,却有一股难以言喻的激流在涌动。他知道,经过天幕这一番剖析,他在父皇心中的分量,已经截然不同了。
朱元璋缓缓收回了目光,靠在龙椅上,长长地、无声地吐出一口气。他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个过于惊人的事实,来重新评估这个他一直知道有能力、却从未真正看清其全部潜力的儿子。
奉天殿内,静得可怕。只有那尚未完全消散的天幕余晖,映照着一位父亲对儿子复杂难言的震撼,以及一位帝王,对命运那不可思议安排的无言注视。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