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银针渡厄封残月,柳木接春续断弦
医者仁心!
这四个沉甸甸的字,如同晨钟暮鼓,在沈老爷子枯寂多年的心湖中骤然敲响,荡开层层涟漪。
那是父亲当年拧着他耳朵、刻进骨子里的家训,也是悬壶济世者不可逾越的铁律。
油灯昏黄的光晕下,他浑浊却锐利的目光再次扫过担架上气息奄奄的汪细能。
这伤,太重了!开放性的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断端错位,皮下淤血如紫黑色的毒瘤般肿胀。
以他行医一甲子的经验,心如明镜:若他此刻袖手,这年轻人绝撑不到颠簸上百里的县医院,更别提几百里之外的市医院。
半路,那口气就得散在荒山野岭。
是崔咏梅那声“沈爷爷”的悲鸣,是崔咏梅额角渗血的青石,更是眼前这年轻生命垂危的惨状,最终压倒了那积年的寒心与戒备。
“抬进来吧!” 老爷子喑哑的嗓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如同赦令。
老杨头四人如释重负,肩上的担架仿佛轻了几分,小心翼翼地将汪细能抬进了那间弥漫着浓郁药草气息的堂屋,安置在一张铺着陈旧却干净草席的竹制诊床上。
时间紧迫!
沈老爷子没有丝毫犹豫,转身从里屋一个锁着的红漆木盒里,珍而重之地取出一片色泽深褐、纹理清晰的老山参。
这宝贝,是他早年机缘巧合所得,存了不知多少年,用一片便少一片。
此刻,他却毫不犹豫地掐下一小片,撬开汪细能紧咬的牙关,塞入他舌下。
“娃娃,含住了!吊命的东西!” 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随即,他取出一卷用油纸仔细包裹的银针,就着桌上翻滚的开水烫过,动作快如闪电。
几道寒光闪过,细长的银针精准地刺入汪细能大腿外侧的风市穴、前方的梁丘穴以及膝盖下方的足三里穴、阳陵泉穴。
这是以针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更重要的是暂时阻滞腿部主要经络的气血运行,最大程度减少断端出血和皮下继续渗血。
他这里没有输血设备,每一滴血都弥足珍贵。
做完这些,沈老爷子深吸一口气,定下心神。
那双布满老年斑、关节粗大的手,此刻却异常稳定而灵巧。
他屏息凝神,开始触摸伤处。
这不是简单的查看,而是中医正骨绝技“手摸心会”的极致体现!
他的手指仿佛生了眼睛,带着千钧之力,却又蕴含着不可思议的细腻感知,在肿胀变形、触目惊心的伤腿皮肉上或轻或重地按压、挤捏、摸索。
每一次按压,都伴随着汪细能无意识的痛苦抽搐和呻吟。
老爷子眉头紧锁,全神贯注,指尖传递着骨骼碎裂的形状、断端的移位方向、碎骨的多寡、筋膜的撕裂程度……
他必须在脑海中构建一幅立体的解剖图,精确把握每一处伤情,为接下来的复位奠定基础。
万幸,探查之下,小腿主要的动静脉血管虽然受到压迫,却奇迹般地未被断裂的骨茬完全割断,这或许是汪细能能撑到此刻的唯一原因。
想到这里,老爷子心中掠过一丝自嘲:太久没碰这么重的伤了,连基本的判断都差点乱了方寸!
若真断了主血管,人早没了,哪还能抬到他眼前?
“老几位,搭把手!” 沈老爷子招呼老杨头四人。
复位需要强大的对抗牵引力,就算他在壮年时要完成这骨骼复位,也必须借助他人之手帮忙,更何况他现在年事已高。
他指挥着四人,分别固定住汪细能的躯干、骨盆和大腿中段,又用布带在汪细能健侧大腿根部做了个简易的固定圈,套在一根粗木杠上,由一人死死扛住,作为对抗牵引的支点。
这是利用杠杆原理和人力牵引,为骨折复位创造空间。
趁着众人准备的间隙,老爷子步履匆匆地回到内室。
翻箱倒柜,找出了尘封已久的“老伙计”:几块打磨光滑、弧度贴合小腿的柳木夹板,坚韧的棉布绷带,还有一捆韧性极佳的杉树皮。
所有接触伤口的物品,再次被他用滚烫的开水反复烫洗。
接着,他打开那排散发着浓郁药香的乌木药柜,精准地抓取药材:生川乌、生草乌、洋金花籽、延胡索、乳香、没药……
动作迅捷而精准地在石臼中研磨、混合,加入少许黄酒调成浓稠的褐色糊状物。
这便是他祖传的强力外用麻醉止痛、活血散瘀药膏。
空气中弥漫开一股辛辣而苦涩的独特气味。
一切准备就绪。
堂屋内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钱左秀和崔咏梅都只敢偷偷抹眼泪,不敢发出丝毫声音。
汪细能舌下的老山参似乎起了些作用,意识稍稍清醒,但巨大的恐惧和疼痛让他浑身筛糠般颤抖。
沈老爷子将一根光滑的软木棍塞进他嘴里:“娃娃咬紧了!待会儿无论多疼,千万别松口,别吐出来,记着了!”
又对脸色煞白、紧攥着儿子衣角的钱左秀叮嘱:“看住这个!掉了,他可能咬断舌头!”
说完他还是不放心,干脆用布条将这根软木棍固定在他嘴里,在汪细能脑后绑了个结。
沈老爷子挽起袖子,露出枯瘦却筋骨虬结的小臂。
他先仔细地将那特制的麻药膏,均匀、厚实地涂抹在汪细能肿胀发紫的断腿周围,尤其是断端暴露的皮肉边缘和预计复位时着力点。
他反复涂抹,指腹带着适度的力道按压揉搓,促进药力渗透,并不断询问汪细能的感受:“这里还疼得钻心不?按这里的力道咋样?有没有发麻发木的感觉?”
随着汪细能含混地回答“麻……没那么疼了……”,老爷子知道,麻药开始起效了。
这药能极大缓解剧痛,松弛肌肉痉挛,为复位创造条件,但无法完全消除牵引复位时骨骼摩擦、筋膜拉扯带来的巨大痛苦。
“稳住!” 沈老爷子低喝一声,眼神锐利如鹰。
他亲自指导牛犇和牛杭,两人分别握住汪细能伤脚的脚踝和脚背。
“听我口令,缓缓用力,顺着腿的方向,往外拉!要稳,要持续,不能猛拽!”
又让杨小军配合老杨头,死死固定好大腿和膝盖上方。
他自己则半跪在诊床边,双手如同最精密的器械,一手牢牢扣住骨折近端膝盖下方处,一手稳稳托住骨折远端脚踝上方处。
“一、二、三——拉!” 老爷子口令清晰。
三个小伙子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可是活生生地拉扯一条断腿啊!
但看着沈老沉稳如山的眼神,他们咬紧牙关,紧张的用自己力气,顺着腿的轴线,持续、稳定地向外牵引。
汪细能身体猛地绷直,喉咙里发出野兽般的呜咽,额头上青筋暴起,牙齿深深嵌入软木棍,发出令人牙酸的“咯吱”声!
巨大的对抗力下,他那条扭曲变形的腿,被一点点拉长,错位的断端被缓缓拉开。
就在这牵引力达到顶点、断端分离出足够空间的瞬间!
沈老爷子动了!
他全身的精气神仿佛都凝聚在双手之上。
左手如铁钳般固定近端,防止晃动;右手则如同穿花蝴蝶,又似灵蛇出洞,运用“端提挤按”的精妙手法,拇指与其他四指精准配合,在肿胀的皮肉下,感受着骨骼的脉动。
他先是以巧劲“端”正旋转错位,再“提”起下陷的骨块,接着用指腹“挤”压突出的骨茬使之复位,最后“按”实对合面。
他的动作快、准、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感。
全凭数十年积累的手感与经验,在肌肉和筋膜的包裹中,引导着那些桀骜不驯的骨块回归原位。
每一次关键的复位,都能听到细微却清晰的“咔嗒”声,那是骨头对合成功的标志。
汗水顺着老爷子花白的鬓角滑落,滴在陈旧的草席上,他却浑然不觉,全部心神都系于指端。
这一个多小时的复位过程,漫长如同一个世纪。
堂屋里只剩下粗重的喘息、骨骼摩擦复位的微响、汪细能压抑不住的痛苦呜咽,以及沈老爷子低沉而精准的指令声。
当最后一块较大的碎骨被稳稳按回原位,老爷子长长吁出一口浊气,后背的衣衫已被汗水浸透。
“成了!快!夹板!” 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早已准备好的柳木夹板被崔咏梅迅速递上。
老爷子亲自动手,在伤腿四周衬上柔软的旧棉布作为衬垫,尤其是骨突和伤口处。
然后,他熟练地将几块弧度契合的柳木夹板贴附在小腿的前后内外侧。
柳木质轻且有弹性,符合“动静结合”原则。
接着,用坚韧的杉树皮覆盖在夹板外层,增加整体固定强度。
最后,则是拿起那捆浸染过有轻微抗菌消炎作用药汁的棉布绷带。
沈老的手法快而有序,一圈圈缠绕,松紧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既要牢固固定防止移位,又不能过紧影响远端血运。
每缠几圈,他都会用手指探入绷带边缘,检查伤肢远端的温度和感觉,还询问脚趾是否麻木,并及时调整松紧。
这是防止固定过紧导致肢体坏死的关键!
打完结,老爷子并未松懈。
他再次拿起银针,在之前梁丘、足三里等穴位附近,以及新发现的几个瘀滞严重的点位上,或深或浅地施针、捻转、留针。
“这是在‘放气’呢!” 老爷子对一旁看得目瞪口呆的老杨头解释道,声音带着疲惫。
“淤血和邪气堵在里面,光靠夹板压着不行。用针引一引,让它们有路可走,慢慢散开。但针也不能一直扎着,气血总得流通,久了不活动,筋就僵了,骨头也长不结实。”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祛瘀生新”、“动静结合”的核心思想,可对老杨头他们来说,就是鸡同鸭讲。
老杨头等人听得云里雾里,只觉得这手段神乎其神。
杨小军看着老爷子行云流水般的动作,眼中充满了敬畏与向往,忍不住小声问:“沈爷爷,您……您这身本事,还收徒弟吗?”
沈老爷子正专注地调整着银针,闻言手微微一顿。
他抬起眼,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他沟壑纵横的脸庞,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眸里,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有对技艺的自豪,有对传承断绝的痛惜,更有深深的倦怠与无奈。
他缓缓摇头,声音低沉而萧索:“不传啦……老喽,教不动了。这世道……这人心……唉!”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汪细能惨白的脸,又仿佛穿透墙壁,看到了当年那场让他心灰意冷的闹剧。
“治好了,一句‘多谢’;治不好,那就是‘庸医害命’、‘无证行医’的官司。何苦来哉?这岐黄根骨,怕是要随我老头子……埋进黄土里喽。”
话语落尽,是满室无声的叹息,唯有油灯灯芯,偶尔爆出一声微弱的噼啪。
---------------------------------分割线------------------
郑重声明:
治疗断腿是我小时候亲眼所见的真实案例,当然人和小说中的人物并没有关联,那位病人腿伤治好以后依然能背两百斤的负重,这位断腿的病人现在已经六十岁了,依然健在,绝非杜撰!
但是我不是医生,不懂医理,只是结合当时所见的记忆和网上查的资料,写了这篇文章。
是为中华传承上千年的医术发声点赞,中医绝不是网络上传说没有依据的医术,而是我们民族不可多得的医术宝藏,是我们民族能够延续的重要保障。
如果文章中有错误的地方,请大家多多谅解,毕竟我只是一个刚刚尝试写作的网文写手,不是专业的医生!敬请谅解!
喜欢山里那点破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山里那点破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