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砖瓦筑基承信诺,星火燎原启新程
大年初三,天刚蒙蒙亮,鸡鸣声在村子里此起彼伏。
昨夜的喧嚣还未完全散去,汪细卫和潘高园已经起了床。
新屋的院子里,钱够厚和钱够多两兄弟也哈着白气,帮着表哥表嫂忙活起来。
他们小心翼翼地往大铁壶里添着水,准备烧开水待客;又从橱柜里拿出崭新的搪瓷杯,用干净的布一遍遍擦拭着。
“地是不能扫的,初三是财扫日,扫了财运要跑的。”潘高园一边叮嘱,一边将瓜子花生一盘盘端到堂屋的桌上,“水也不能乱倒,那是泼财。”
这些老规矩,年轻人似懂非懂,但都照着做,图个吉利。
整个屋子弥漫着一种安静而期待的忙碌。
没过多久,院门外就传来了清脆的笑声。
“细卫哥,高园姐!”杨春燕领着妹妹杨春雨,像两只快乐的喜鹊,一蹦一跳地进了院子。
她们手里提着些糖果点心,脸上洋溢着新年的喜悦。
老杨叔知道这一天都是年轻人的主场,特意让她们过来,自己则躲在家里,乐得清静。
话音刚落,村口方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赵德祝和高前缸俩壮小伙,抬着一盘足足一千响的长鞭,在院子中央点了起来。
噼里啪啦的爆竹声炸得整个院子地面都红了,碎屑如红色的雪花般四处飞溅,浓烈的硝烟味瞬间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这仿佛就是一个召集信号。
紧接着,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从村子的各个方向涌来。
他们个个都跟约好了似的,手里最少都拎着一挂五百响的鞭炮。
陈阳和肖易明并肩走来,后面跟着好些在工地上干活的、在沙石场开机器的、擅长进山寻山货的同龄人。
一时间,汪细卫家门前车水马龙,鞭炮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全是硫磺和欢笑的味道。
“幸好今年搬进了这新屋。”
潘高园看着满满一院子的人,心有余悸地对杨春燕说,“要是还挤在旁边那木屋里,非得把房顶给掀了不可。”
人一多,气氛立刻就热络起来。
汪细卫早就在屋檐下和堂屋里备好了几个硕大的木炭盆,红彤彤的炭火烧得正旺,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暖洋洋的。
年轻人们挤在炭盆边,嘻嘻哈哈地闹腾着,互相递烟,分享着过年的趣闻。
汪细卫本来也是他们中的一员,都是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伙伴,今天又是主人家,自然很快就融入了进去。
大家聊着天南海北,话题不知不觉又转到了工作上。
“说起来就气,”性子最急的陈阳先开了口,他狠狠吸了一口烟,吐了个烟圈。
“孙老四他们那队人,活干得简直没眼睛看!给乡里修那段排水沟,速度慢得像蜗牛爬,关键是质量还差得不行,水泥砂浆都抹不匀。听说魏书记去看了两次,当场就发了好几次火!”
汪细卫正给炭盆添着炭,闻言只是淡淡地摆了摆手,打断了他:“别人家的事情,咱们别去多嘴。干得好坏,自有上面的人管,跟咱们没有直接关系。”
“咱们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好质量关,名声打出去了,比什么都强。”
他抬起头,目光落在陈阳和肖易明身上,神情变得认真起来:“对了,陈阳,等咱们手头这条路修完了,你俩有什么想法?队伍怎么安排?”
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
陈阳脸上的得意神色瞬间凝固了,他挠了挠头,眼神有些躲闪。
“这个……我还没想过呢。一直不是等着细卫哥你揽到活,咱们跟着干嘛!”
他看向肖易明,发现对方也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地摇了摇头。
汪细卫心里有数,也没指望他们能立刻拿出个章程。
他只是想借此机会,引导他们开始独立思考,为这支队伍的长远出路做打算。
他笑了笑,语气平和地提点道:“你们看,现在大家都在努力挣钱,手里的积蓄也越来越多。就像前缸兄弟……”
他朝高前缸那边努了努嘴,“一直念叨着要挣钱起屋子,这肯定是咱们每个人都期望的,这就是一个大趋势。”
他环视一圈,看见好几个家境不错的小伙伴都在下意识地点头,显然也是动了盖新房的心思。
“这就是咱们的机会!”汪细卫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力量。
“有些人肯定还会用原来的土坯、木料方式建房,可老屋有老屋的局限性,漏雨、不结实、格局小。”
“咱们可不可以考虑一下,用全新的建筑方式,给大家打个样?”
他伸出手指,开始掰着指头数,像是在规划一幅蓝图:“新的房子需要水泥砖,咱们自己的砖厂会做;需要沙子,咱们有沙石场。”
“如果咱们能想办法解决水泥和钢筋的来源,把价格压下来,让建一栋新房子的总成本降下来,那会怎么样?”
肖易明眼睛一亮,似乎抓住了什么:“细卫哥的意思是……咱们路修完了,就开始准备修房子?”
“嗯,就是这个意思!”汪细卫重重地点头。
“你们中间,谁要是想第一个起房子,咱们可以优先支持!钱不够,材料咱们可以帮忙先欠着,从工钱里慢慢扣。”
“咱们先帮自己人修几栋新房子出来,让乡亲们都来比较比较,看看新房子到底有什么优势和缺点,咱们再逐步改进。”
“这样一来,等到村里人都想修新房子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咱们这支队伍!那你们俩,就算真正出师了!”
这番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陈阳和肖易明心中的迷雾。
他们看着汪细卫,眼神里充满了敬佩和激动。
这不仅仅是接活儿,这是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市场!
这算是汪细卫为这支建筑队想到的最好的未雨绸缪的法子。
蛟乡实在是太穷了,多年没有什么改变,其他乡都在大踏步前进,唯独这里原地踏步。
现在魏书记来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汪细卫就想着,老百姓都想过好日子,住好房子,这是最朴素的愿望。
如果民间能自己先动起来,也算是间接帮助魏书记在蛟乡打开局面。
更何况,现在自己开始大量收购山货,整个蛟乡都在老君山的余脉里,哪个村子没有点山货?
以前是变不成钱,大家懒得进山,现在能变成真金白银了,大家自然会想方设法进山去找钱。
有钱了,能不修房子吗?能不改变生活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屋外的鞭炮声依旧热烈,屋内的炭火烧得正旺。
汪细卫看着眼前这群被点燃了希望的兄弟们,心中一片澄明。
炭火盆里的银霜炭烧得通红,不时发出“噼啪”的轻响,将一圈圈年轻的脸庞映得暖意融融。
汪细卫的目光从陈阳和肖易明身上移开,落在了院子另一头的高前缸和赵德祝身上。
他们俩正和几个年轻人比划着胳膊,炫耀着一冬劳作练出的肌肉块。
“前缸,德祝,你们过来一下。”汪细卫朝他们招了招手。
两人立刻收起了嬉笑的神态,快步走了过来,站得笔直,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
屋里的喧闹声也小了些,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了过来。
汪细卫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看着两人,一字一句地说道:“砖的质量,一定要把好关。”
“就当是给自己家盖房子用的标准来安排,一块都不能差。这些砖,都是乡里乡亲们要用的,是咱们蛟乡人自己的根,糊弄不得。”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恳切:“路修完以后,咱们制沙厂出来的沙子,主要就是给修房子用的。”
“你们也要把好质量关,标号要和修房子用的水泥匹配,不能和修路用的低标号沙子弄混了。这关系到房子的安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
赵德祝和高前缸听得连连点头,脸上的肌肉都绷紧了。
他们异口同声地应道:“细卫哥,你放心!我们记下了,以后生产的时候一定盯死了,保证产品和质量都合格,对得起乡亲,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汪细卫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些话,虽然是对着他们俩说的,但声音不大不小,正好能让满屋的年轻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他这是在立规矩,也是在打广告。
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他未来潜在的客户,他必须让大家从心底里对“汪细卫”这个品牌建立起信任。
这一切都是铺垫,真正的关键,还是那几栋即将拔地而起的新房子。
只有当崭新的、明亮、坚固的砖瓦房实实在在地矗立在村里,与那些低矮、潮湿的土坯房形成鲜明对比时,乡亲们才会用脚投票。
选择哪种生活更加节约,哪种居住更加舒适,哪种脸面更加体面。
话题一转,汪细卫又对那些准备开春后大量进山寻找山货的乡亲们,详细解释了收购的标准和价格。
从何种品相的干香菇、野木耳,到多大尺寸的野生天麻,他都讲得清清楚楚,明码标价。
“……就比如这野生葛根,咱们要的是粉足、纤维少的,挖出来以后要尽快处理,防止变质。价格嘛,绝对比你们送到乡供销社高两成!”汪细卫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
这番话,无疑是给所有人吃了一颗最实在的定心丸。
以前大家听的都是村里的传言,今天,这个真正掏钱收购的“大老板”亲口讲了出来,那分量可完全不一样。
人群中爆发出压抑不住的兴奋议论,好几个汉子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仿佛看到了满山的山货都变成了红彤彤的钞票。
气氛彻底热络起来,不知谁喊了一声:“别光聊了,来来来,支桌子,斗地主!”
立刻有人响应,很快,堂屋中央就支起了两张方桌,洗牌声哗啦作响。
年轻人都喜欢带点彩头,几毛钱一块的,图个刺激。
汪细卫也饶有兴致地围了过去,但他很快发现,有几个建筑队和沙场的年轻人,下的注码越来越大。
他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走到桌边,轻轻按住了一个正要扔出一张牌的队员的手。
“兄弟们,玩玩可以,但是有个规矩,我得先说清楚。”他的声音依旧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在我的队伍里干活的人,不允许大额赌博。不是在我这儿干的,我管不着,但只要跟着我汪细卫,就必须记着这条。”
他环视一圈,看着大家有些错愕的表情,继续说道:“大家辛辛苦苦在工地上、沙场里流汗,一个月下来能挣多少钱?最多也就两百块。”
“可你们看看,打牌打上头,一天一夜就能把一个月的血汗钱输个精光。这算什么?这是正经人该干的事吗?咱们的钱,要拿回家给老婆孩子,要盖新房,要过好日子,不是填在这种无底洞里的!”
一番话说得众人哑口无言,刚才还喧闹的桌子瞬间安静下来。
那几个下大注的年轻人脸上火辣辣的,羞愧地低下了头。
他们知道,细卫哥是为他们好。
“把注码改小,就当是娱乐,输赢几块钱,乐呵乐呵就行。”
汪细卫拍了拍那队员的肩膀,然后直起身,“谁要是违背了这条规矩,就别怪我翻脸不认人,自己离开队伍。”
没人再敢出声,大家默默地将桌上的大额钞票收了回去,换成了几毛的硬币。
就在这时,一股浓郁的肉香从厨房飘了出来。潘高园和杨春燕她们端着一盘盘热气腾腾的菜走了出来。“别玩了,都准备吃饭了!”
饭桌很快被拼得长长的,菜肴摆得满满当当。
刚才关于规矩的小插曲,在美食和白酒的香气中迅速消散。
大家再次推杯换盏,进入了春节里最经典的环节——吃饭喝酒吹大牛!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红光满面的汉子们开始吹嘘着自己今年的宏伟计划,从要种多少亩地,到要进山挖到多大的“山货王”,好几个小伙子还讲要争取修房子的名额。
笑声、劝酒声、吹牛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最朴实、最动人的新春交响乐。
热热闹闹的一天,就在这觥筹交错和欢声笑语中缓缓落下了帷幕。当客人们带着微醺的醉意和满心的希望散去时,夜色已深。
过了今天,明天开始,生活又将回归正轨。
该种地的要扛起锄头走向田野,该进沙场的要迎着晨风开始忙碌。
那条承载着全村希望的路,还得耐心等待,等待大地解冻,等待春暖花开,才能继续向前延伸。
而汪细卫知道,他和他的伙伴们,已经在这个新年里,为蛟乡的未来,埋下了最坚实、也最充满希望的种子。
他知道,一个属于蛟乡的新时代,正随着这新年的烟火,悄然拉开序幕。
而他自己,也要开始继续在修炼上继续努力,希望能够在今年更上一层楼!
喜欢山里那点破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山里那点破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