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金科凿雾安云岫,青囊织网共守山
离了玄女门,汪细卫并未直接回乡,而是揣着那份沉甸甸的合同草案,一路辗转,来到了市里。
高楼不多,街上多是自行车流,但相比蛟乡,已是另一番天地。
他几经打听,才在一条不算繁华的街道上,找到了一家挂着“地区第二律师事务所”牌子的单位。
门脸不大,水泥台阶斑驳,透着一股严肃又略带陈旧的气息。
推门进去,一股夹杂着烟味、旧书报味和灰尘的气味扑面而来。
接待他的是个戴着厚厚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人,姓王,是所里的律师。
王律师的办公室很小,一张旧办公桌,两个文件柜塞得满满当当,墙上挂着几面写着“为民服务”的锦旗。
汪细卫怀里有卡,胆气很足,双手将合同草案递过去,说明来意:“王律师,麻烦您帮忙看看这份山林承包合同,我怕里面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地方。”
王律师推了推眼镜,接过合同,没多话,直接埋头看了起来。
他看得极慢,手指逐行划过,不时用铅笔在纸上做着记号,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办公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窗外隐约传来的市井喧闹。
汪细卫安静地等着,合同的东西他是真的不懂,心里有些没底,目光不由自主地打量着这间简陋,却代表着“知识”、县里都没有的办公室。
足足过了近一个小时,王律师才抬起头,神色严肃。
他拿起那份划满记号的草案,开始一条条给汪细卫解释:“汪同志,这份合同整体框架是县里出的标准范本,大问题没有。但是,有几个细节,对你非常不利,存在潜在风险。”
他指着其中一条:“你看这里,‘如因国家或地方政策调整,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双方互不承担违约责任。’ 这一条是最大的隐患!”
王律师语气加重,“政策变动,谁能预料?万一过两年,上面一道文件下来,说这片山划为生态保护区,禁止开发了,你投入的钱怎么办?你前期的心血怎么办?按这合同,你一分钱赔偿都拿不到!只能自己认栽!”
汪细卫心里一紧,这确实是他完全没想到的盲区。
王律师又指出几点:“还有这里,关于‘独家管理权’的界定不够清晰,只说你有管理权,但如果乡里或者村里以后以其他名义,比如护林、防火,派人进去,算不算干涉你的管理?容易扯皮。”
“另外,违约责任部分,对甲方(政府方)的约束太弱,对你的要求却很具体,权责不够对等……”
王律师条分缕析,将几处看似不起眼,实则可能埋下大坑的条款一一指了出来。
汪细卫听得后背发凉,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光顾着争取承包权,对这些法律细节几乎毫无概念,差点就签下了一份“卖身契”。
“王律师,那……这该怎么改?”汪细卫虚心求教。
王律师拿起笔,一边说一边在草案上修改:“政策风险这条,必须争取补充约定!要写明,如果因非乙方(你)原因的政策变动导致合同终止,甲方应视情况给予乙方相应的投入补偿。”
“哪怕不能全额,也要有个说法,不能直接‘互不承担责任’。”
“管理权这里要明确范围,写上‘未经乙方同意,甲方及任何第三方不得以任何理由进入承包区域从事管理或经营行为’。”
“违约责任要对等……”
他又逐条推敲,调整措辞,力求严谨。
一番修改下来,合同草案上多了不少增补和调整的意见。
最后,王律师放下笔,说道:“好了,我的意见都标在上面了。你可以拿着这个去和对方谈。”
“当然,对方不一定全盘接受,但关键条款,尤其是政策风险这条,一定要尽力争取。”
汪细卫感激不尽,连忙问:“王律师,真是太感谢您了!您看这费用……”
王律师拿出一个单据本,熟练地写了几笔,撕下来递给他:“咨询和修改合同,按规定收费,八百元。”
“八百?!” 汪细卫接过单据,手微微一抖,差点没拿住。
他知道请律师要花钱,但没想到这么贵!
八百块,在92年,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好几个月的工资!如果真的是他自己的钱,他得卖多少山货才能挣回来?
这知识,也太值钱了吧!
他心里一阵肉痛,但看着那份被精心修改过的合同,又觉得这钱花得值,甚至是捡了便宜。
他不再犹豫,从贴身的内兜里掏出用手帕包好的钱,仔细数出三百块,郑重地交给了王律师。
揣着这份“价值八百块”的修改稿,汪细卫再次找到了魏书记。
魏书记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专业修改意见,尤其是关于政策风险补偿那条,脸色变了几变。
看向汪细卫的眼神又多了几分不同——这小子,这是去找了高人啊!
如果说这是县里故意设置的陷阱也不尽然,大家其实都对这些东西有些盲区。
有些人肯定会意识到这些问题,可是作为甲方,肯定会在自己给出的合同里面设置对自己有更多空间的条款。
事已至此,魏书记也只能硬着头皮,带着汪细卫再次奔赴县里。
在县政府的小会议室里,又是一番激烈的讨论。
汪细卫依据律师的意见,据理力争。
县里相关部门的人起初并不情愿,尤其是在政策补偿问题上,认为这是惯例,不能开这个口子。
但汪细卫态度坚决,表示如果无法保障基本权益,投资方常掌柜可能会重新评估风险,确定是否会投资这个项目。
最终,在魏书记的斡旋和“三百万年租金”的巨大诱惑下,双方各退一步。
政策风险条款保留,但补偿方案改为“由甲乙双方届时依据实际情况协商解决”。
虽然依旧模糊,但总算留下了争取补偿的依据和口子。
其他几处关键修改,也大多被采纳。
当汪细卫在正式合同上,代表“承包方”签下自己的名字,并按上红手印时,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与责任。
合同一式多份,分别存于县、乡和他自己手中。
紧接着,便是付款。汪细卫按照合同要求,将第一笔款项,通过县农业银行的对公账户,汇入了指定的县财政账户。
看着那张汇单,上面清晰的数字代表着玄女门真金白银的投入,也代表着他未来必须兑现的承诺。
魏书记看着汇款凭证,脸上笑开了花,紧紧握着汪细卫的手:“细卫!太好了!这下咱们蛟乡,真的要迈开步子往前奔了!”
汪细卫也笑了,只是那笑容背后,是无人知晓的压力。
他不仅承包下了一片山,更接下了一个门派的未来期望,和一份沉甸甸的世俗责任。
路,才刚刚开始。
合同签署,资金到位,汪细卫没有片刻停歇。
他深知,仅仅守住蛟乡那一亩三分地,对于绵延广阔的老君山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临乡那次枪击事件如同警钟,提醒他山体的入口遍布周边数个乡镇。
必须将防线扩大,而最好的防线,就是让生活在这片山脚下的乡亲们,自己成为山的守护者。
他的第一步,是展现决心和实力。
他动用了玄女门拨付的第一笔开发资金,在蛟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他并非零散购买,而是通过县里的农资公司,大批量订购了农具。
崭新的开山锄头、厚实的采药背篓、锋利的修剪镰刀、结实的帆布手套……
一箱箱、一捆捆地运回来,堆放在他临时租用的旧仓库里,几乎堆成了小山。
这些在92年代的农村,可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和生产力。
消息像长了翅膀,不仅蛟乡,连邻近几个乡都传遍了——蛟乡的汪细卫,要干大事了!
紧接着,“老君山药材种植合作社(筹备处)”的牌子,挂在了仓库门口。
汪细卫没有急着招兵买马,而是带着梅副乡长引荐的介绍信,开始频繁穿梭于临乡、隔壁的石门乡等所有与老君山接壤的乡镇政府。
他的说辞朴实而极具诱惑力:“咱们老君山,是座宝山,光靠我们蛟乡开发不过来。”
“我们合作社提供优质的药材种子、免费的技术指导,还保底收购!”
“乡亲们只需要出力气,把房前屋后、自留山边的空地利用起来,种上我们提供的苗子,到时候长成了,我们按品质论价,现款结算,绝不拖欠!”
起初,其他乡的干部还将信将疑,天下哪有这等好事?
但当汪细卫拿出真金白银,预付少量定金,并表示第一批种子免费发放时,怀疑便迅速被渴望取代。
对于这些贫困乡镇来说,任何能增加农民收入的机会,都值得一试。
真正的核心,在于汪细卫提供的“种子”。
他当然不会用普通的货色。
夜深人静时,他独自在石窟,从密室木箱传承的须弥戒中,小心翼翼地用意识取出那些蕴含着一丝微薄灵气的珍稀药材种子。
这些种子在外界几乎绝迹,或是生长极其缓慢,但在老君山这片灵秀之地,又有汪细卫暗中以灵雨术(低阶水系法术)催育幼苗,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都远超寻常。
他不敢直接分发原种,以免引人窥探。
而是将种子交给静娴道长,让玄女门在隐秘处开辟苗圃,催芽、育苗,待长出健壮的幼苗后,再以“合作社特供优育苗”的名义,由各乡组织分发到积极参与的农户手中。
这些苗子,无论是紫纹茯苓、七叶青岚草,还是玉髓根,都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生机,让老经验的药农都啧啧称奇。
汪细卫站在蛟乡的仓库前,看着各乡派来的代表,或推着鸡公车,或赶着牛车,兴高采烈地领走一捆捆农具和一筐筐翠绿的药苗时,心中思绪翻涌。
他清楚地知道,这道由成千上万农户构筑的防线,防得住普通人,却防不住真正的修士。
若有心怀不轨的修真者潜入,普通老百姓根本无从察觉,更无力阻拦。
“但是,”他望着云雾缭绕的老君山深处,眼神锐利。
“只要他们进来,触动了我的‘眼睛’和‘耳朵’,我和玄女门,自然会出手。”
他早已和静娴、海韵商议过,会由玄女门派出擅长隐匿和侦查的弟子,在核心区域外围定期巡视,作为第二道防线。
更何况,他想起静娴道长告诉他玄云道长留下的只言片语,老君山在修真界似乎有着“化神禁地”的诡异传说。
虽然不知详情,但足以让许多大门派投鼠忌器,不敢轻易派遣真正的高手大张旗鼓地进入。
至于那些不信邪或者不知情的小鱼小虾,来了,正好给他和玄女门练手。
“见招拆招吧!”汪细卫深吸一口山间清冷的空气,将一丝忧虑压下。
眼下最重要的,是把这道世俗的屏障夯实。
当周边几个乡的百姓,都因为种植这些“特供”药材而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将自家的生计与这片山的安宁紧密捆绑在一起时,他们就会自发地成为最警惕的“哨兵”。
任何陌生的、意图不轨的外来者,都将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无所遁形。
这盘棋,他落子于乡野之间,以利益为纽带,以众生为屏障,不求完全阻隔,只求能预警、能缓冲,能为他和玄女门争取到最关键的反应时间。
药材公司的招牌在阳光下显得有些简陋,但那后面涌动的人心和即将破土而出的灵植,却悄然织成了一张笼罩在老君山外围的无形大网。
喜欢山里那点破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山里那点破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