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融融,靠山村如同一块逐渐被擦去蒙尘的美玉,显露出越来越清晰动人的光泽。
石墙巍然,壕沟深陷,田垄间新苗吐绿,禽舍里鸡鸭欢腾,后山的工棚整日叮当作响,新建的水塘也已初具雏形。人气,自然也愈发旺盛。
这段时间,靠着森严的规矩和柳如烟、老钱等人的严格筛选,又陆续收容了十几名零散前来投靠的流民。
许是乱世苛待,这批人中竟大半都是妇孺,只有三四个半大少年或瘦弱男子。
村子的人口悄然突破百人,阴盛阳衰的局面愈发明显,也让李晨对防御和男丁的训练更加上心。
这日午后,李晨刚与老钱敲定了水塘引水渠的最后走向,负责村口警戒的栓柱便跑来禀报,又有一对母女前来投靠,看着不像寻常流民。
李晨与柳如烟对视一眼,一同走向村口。
村门内侧,一对母女正局促不安地站着。
母亲约莫四十许,面容依稀可见年轻时的秀丽,如今却带着饱经风霜的憔悴,但眼神里有着寻常农妇没有的精明与韧劲,身上穿着打补丁却浆洗干净的粗布衣裙,收拾得利落。
更引人注目的是她身旁的女儿,年约十八九岁,身量高挑,肌肤虽因奔波略显粗糙,却难掩其天生丽质。
眉眼深邃,鼻梁挺翘,唇形饱满,竟带着几分异域风情般的明艳大气。
此刻她微微低着头,长睫垂下,带着少女的羞怯,但那偶尔抬眼打量四周时,目光中一闪而逝的灵动与好奇,却显示出这不是个安于室内的普通女子。
“民妇周李氏,携小女周秀娥,拜见首领,拜见夫人。”
那妇人见到李晨和柳如烟,连忙拉着女儿躬身行礼,姿态不卑不亢,言语也清晰得体。
柳如烟目光在周秀娥脸上停留了一瞬,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随即换上温和的笑容:“周家嫂子不必多礼。你们从何处来?为何到此?”
周李氏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哀伤却并不慌乱:“回夫人话,民妇一家原是走乡的行脚商。当家的……前年往北边行商时,不幸遇了匪,人就没了。我们母女无依无靠,为了活命,只能接过当家的担子,继续四处奔走,贩些针头线脑、杂货土产,勉强糊口。前些日子听说这边有个靠山村能收容人,便……便厚着脸皮来了。”
行脚商?李晨心中一动。
这可是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
“原来是经商的人家,难怪气度不同。”李晨开口,声音平和,“一路辛苦。如今外面情形如何?你们行走四方,可知哪些地方最太平?哪些货物……最是紧俏?”
周李氏见李晨问起行商之事,精神微振,这似乎是她们母女能体现价值的地方。
略一思索,便条理清晰地回道:“回首领,这世道,哪还有真正太平的地方?北边战乱不休,十室九空;南边好些的大城,也是物价飞涨,流民遍地。要说最紧俏的货物……”
顿了顿,抬头看了李晨一眼,语气无比肯定:“首推粮食!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粮,就不愁换不到东西,金银都不如粮食硬通!其次嘛……”
压低了声音,“就是盐!官盐渠道时断时续,私盐价高还难得,稍微偏远些的地方,多少人家里都快淡出鸟来了。粮食和盐,如今就是活命的根本!”
粮食!盐!
周李氏的话,如同重锤,敲在李晨心坎上。
这与他的判断完全一致!
靠山村如今有改良种子,未来粮食产量可期;西山坳有盐土,制盐虽粗糙,却能源源不断产出。
这不正是巨大的优势吗?
李晨的目光再次落在这对母女身上,尤其是那个一直沉默却难掩颜色的周秀娥身上,兴趣更浓了。
这母女俩,不仅带来了外界的确切信息,她们本身的行商经验和可能的人脉,对急需与外界建立联系、换取必需品的靠山村来说,或许是一笔意想不到的财富。
“你们母女既然懂行商,可识字?会算账?”李晨追问。
周李氏连忙点头:“民妇粗通文字,账目也略知一二。小女……秀娥她,跟着她爹走南闯北,耳濡目染,也认得几个字,算账比民妇还灵光些。”
柳如烟在一旁听着,看着李晨眼中毫不掩饰的兴趣,又瞥了一眼那姿容出众的周秀娥,心中警铃微作。
笑着插话道:“既然懂得经营,又是正经人家出身,留在村里自然是好的。只是不知,你们可还愿意重操旧业?村里如今也有些富余的出产,正愁没有门路换些急需的物件回来。”
周李氏闻言,眼中爆发出希望的光芒,连忙道:“愿意!自然愿意!只要能给村里出力,给我们母女一口安稳饭吃,做什么都行!”
周秀娥也抬起头,飞快地看了李晨一眼,触及那深邃的目光,又慌忙低下头,脸颊泛起红晕,声如蚊蚋却清晰:“但凭首领和夫人安排。”
李晨点了点头,对柳如烟道:“如烟,你先带她们去安顿,就安排在……靠近库房的那间空屋吧。吃穿用度,按新来流民的标准,稍好些。”
“妾身明白。”柳如烟应下,脸上笑容不变,心中却已开始盘算如何“安置”这对明显不简单的母女。
看着柳如烟领着那对母女离开的背影,李晨站在原地,若有所思。
行商母女的出现,像是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又一扇窗。
粮食和盐……这两样靠山村逐渐掌握的优势资源,或许能成为在这乱世中立足,甚至发展壮大的重要筹码。
只是,这对母女,尤其是那个美艳又不失精明的周秀娥,是福是祸,还需仔细观察。
喜欢饥荒年代:我要养村里30个女人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饥荒年代:我要养村里30个女人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