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的秋天,空气中混杂着新翻泥土的腥气与稻花的清香。大乔站在刚收割过的田埂上,看着农人们用新式的曲辕犁深翻土地,准备播种冬麦。她身着简朴的棉布衣裙,发间只簪一支素银簪,若非身后跟着几位地方官员,几乎与田间农妇无异。
夫人,这犁真是省力!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扶着犁柄,咧开缺了门牙的嘴笑道,往年这时候,老汉的腰早就直不起来了。
大乔弯腰抓起一把泥土,在指尖捻开细看:土质还是偏沙,需多施绿肥。明日让农监司的人教大家沤制草肥的法子。她转向身后的寿春太守,张大人,陂塘清淤的民夫可发足了口粮?冬日修水利,开春才好灌溉。
这是她巡视淮南屯田区的第三个月。自从主动请缨来此,大乔的足迹已踏遍淮河两岸新垦的万亩良田。她不像寻常钦差那样前呼后拥,而是带着几个精通农事的女官,住在临时搭建的竹棚里,白日下田,夜晚则点起油灯整理民情。
稻麦轮作的关键在时令。大乔在田头召集各村三老,用树枝在地上画示意图,九月收稻,十月种麦,来年四月收麦后立即灌水插秧。这样土地不闲,产量能增三成。她见老人们面露疑色,又补充道:江南试行此法十年,亩产已增五斗。王府已下令,凡轮作田亩,首年免三成田赋。
最棘手的是流民安置。来自淮北的战乱流民聚在临时营地,惶惶不可终日。大乔下令开仓放粮,却非简单施舍。有劳力者参与修渠,每日计工分换米粮;妇孺采集可食野菜,由医官辨别毒性。她亲自巡视粥棚,确保粥稠可立筷,还让女官教流民编织草鞋、草席,换取盐铁。
这日傍晚,大乔在灯下给刘封写信。绢帛上细细记录着淮南见闻:...寿春西三十里新垦区,土瘠民贫,然百姓闻减赋之令,垦荒尤力。臣妾以为,此等新附之地,当免赋三年,而非一年...又,淮北流民多擅种菽,可令其试种豆类养地...写至动情处,她添上一笔:昨见老妪以新麦蒸饼,言此乃乱后初尝饱饭,闻之鼻酸。
信使快马加鞭送往金陵。不过旬日,刘封的批复连同新政令一同抵达:淮南新附郡县赋税全免三年,流民垦荒之地五年不征。消息传开,田间地头欢声雷动。老农们对着金陵方向叩首,称颂瀚王仁德。
大乔却并未松懈。她发现淮南水系紊乱,雨季易涝,旱季无水。于是召集老农和水利工匠,踏勘半月,绘出陂塘连渠图将零星陂塘用沟渠相连,旱时放水,涝时蓄洪。她指着图纸解释,小工程由各村自建,大工程由王府拨粮募工。
冬日来临前,最关键的稻种问题突显。当地稻种易病,产量又低。大乔想起江东娘家有抗病良种,连夜修书送往吴郡。其兄孙瑜接信后,立即调拨三千斛良种,派家将押运北上。运种船队抵达那日,淮河两岸百姓夹道相迎。
这种子要先浸三日,用稻草包裹催芽。大乔卷起衣袖,在田边示范育种。寒风卷起她素色衣袂,冻红的双手仔细拨弄稻种。老农们看得眼眶发热——这位王妃不仅带来新政良种,更带来久违的生机。
除夕夜,大乔破例在屯田区与民同乐。流民用新麦蒸了寿桃,孩童们围着篝火唱起淮北小调。她悄悄吩咐女官:明日给每户发二两盐、一尺布,算是新年彩头。转身时,看见几个原曹魏降官躲在阴影里观望,便主动邀他们入席:淮南百姓,今后都是瀚王子民。
开春时节,奇迹发生了。新修的沟渠引来淮河水,绿油油的稻苗在春风中摇曳。更令人惊喜的是,麦收时亩产竟比往年高出近半。消息传到金陵,刘封在朝会上举起淮南进贡的新麦饼:此乃民心所向!庞宏趁机奏请将淮南抚民之法推广荆襄。
大乔返程那日,淮南百姓自发聚集道旁,献上万民伞。一位百岁老翁颤巍巍捧出族谱:请夫人在谱上留名,让我子孙永记恩德。车驾行远后,太守发现大乔卧房留有一箱珠宝——那是她变卖首饰换来的种子款,附笺上写着:若遇荒年,以此购粮赈济。
淮河水的涛声里,新筑的水车吱呀转动。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终于在大乔春风化雨般的抚慰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而比稻麦丰收更珍贵的,是民心这片最肥沃的土壤,正在悄然孕育着天下归一的种子。
喜欢封御三国:潜龙问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封御三国:潜龙问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