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大营之中,甘渠坐在中军大帐里,眉头紧锁,他在回忆着大荔戎那名叫不出名字的校尉,回忆着大荔戎将士的勇猛无畏,思考着如何才能打败秦军,收复大荔戎失地,这时一名将领前来求见。甘渠开口问道:“请问阁下尊姓大名?”
来人拱手说道:“在下姬辰,乃大荔戎上将军祝玉手下将佐是也。”
甘渠连忙起身,说道:“姬将军受苦了。”
姬辰摆了摆手,说道:“无妨,比起祝将军以及大荔众将士,姬某幸运多了。”
甘渠关切地问道:“请问祝将军战死的细节如何?”
姬辰眼中闪过一丝悲痛,说道:“桥山一战,祝将军率领大军一马当先,刚冲过一道天然拱桥,就被秦军四面合围。秦军一心只想生擒祝将军,祝将军为了保存大荔戎将士的生命,命令我等拼死突围,他却毅然反方向冲杀。身边将士全部战死,祝将军被秦军生擒,秦王许以高官厚禄,祝将军宁死不降,最后被秦王下令五马分尸。”
甘渠听了,心中肃然起敬,说道:“祝将军英灵不灭,浩气长存,是我等的楷模。有祝将军的精神为鼓舞,我军必会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一复大荔戎国。”随后又问道,“只是不知现在秦军有何弱点,怎样才能赶走秦军?”
姬辰分析道:“秦军的弱点在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首尾不继,并且秦军新胜,到处烧杀抢掠,抢夺的东西过多,以致连行军速度都拖慢了,甘将军可集中优势兵力,发动突然袭击,秦军必不堪一击。”
甘渠眼前一亮,说道:“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受教了,此诚乃我军致胜良机也。明天对秦军的战斗,还要仰仗姬将军。”
姬辰坚定地说道:“能为祝将军报仇,在下万死不辞。”
第二天,战场上硝烟弥漫,战鼓声声。甘渠站在高地上,俯瞰着战场,心中充满了斗志,他命令以较弱的右军牵制秦军的左军,以较强的左军牵制秦军的中军,自己则率领中军主力对秦军右军突然发动袭击。
秦军这边,刚刚灭亡大荔戎国,到处烧杀抢掠,正志得意满,他们根本没想到晋军会发动突袭,一时惊慌失措,晋军本来就有兵两万,又增兵一万,再加上幸存的大荔戎将士的奋勇出击,秦右军抵挡不住,只得下令撤退。
甘渠率军在后面紧紧追赶,秦军一面逃跑,一面将抢掠的财物沿路丢弃,晋军士卒见财起意,纷纷停止追赶,争相抢夺财物,一时间晋军队形大乱。
甘渠见状,大声喝道:“全力追杀秦军,抢夺财物者死!”说完,他一枪刺死一名正在争抢财物的晋兵,其余士卒大惊,纷纷丢弃财物,奋力追杀秦兵。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晋军士气大振,他们追上一个秦兵,就一刀杀死;一箭射去,一个秦兵即亡。秦兵只好丢盔卸甲,仓皇逃窜。晋军一鼓作气,将秦军追杀一百多里,一直将秦军追杀到大荔戎王城附近。
秦军龟缩在以前的大荔戎王城,不敢出城迎战。这时候天已经黑了,甘渠担心秦军使诈,只好就地扎营,他命令士兵们加强警戒,以防秦军偷袭。
及至第二天,甘渠想继续攻打,却发现后面秦军增援部队已经赶到。甘渠看着眼前的局势,大荔戎国土已收回多半,但再要扩大战果已是很难。于是下令军队后撤五里,修筑防御工事,秦晋两国在此对峙,一场新的较量又在悄然酝酿之中……
晋国曲沃的朝堂之上,气氛庄重而肃穆,群臣分列两旁,出公端坐于高位,注视着下方。
此时,一员大将身着染血的铠甲,大步上前,单膝跪地,高声奏道:“启禀陛下,末将甘渠戴罪杀敌,率领我晋国勇士与秦军殊死奋战,终不负陛下所托,将秦国击败,成功收复大荔戎大半国土。”
出公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欣慰,但随即又皱起眉头,问道:“甘将军,你如今是否还能再战?”
甘渠抱拳答道:“回陛下,现秦军后援已到,他们兵力有所补充。而我军虽胜,但也有一定伤亡,且士卒疲惫。末将认为,此时不宜再战,需从长计议。”
出公陷入了沉思,喃喃自语道:“长此以往,如何是好?”朝堂之上一时陷入沉默,众臣皆低头思索对策。
这时,令尹无丑出班,躬身奏道:“陛下勿忧,为臣以为,秦军不足虑哉。”
出公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问道:“这是为何?”
无丑不慌不忙地说道:“秦军远道而来,一路奔波劳顿。而我军以逸待劳,占据地利人和,且秦军经过多次战争,伤亡较大,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其后勤补给也渐入困境,实难以为继。如今大荔戎王子多耒正在我国避难,何不请王子多耒即王位,让大荔戎复国。如此一来,大荔可成为我国抵御秦国的一道屏障,大局可定。”
出公微微点头,又问道:“那何处定都为好?”
甘渠趁机上前说道:“现我军在采邑驻扎,此地背靠黄河,地势险要,粮草充足,进可攻退可守,末将认为在采邑建都为妥。”
出公思考片刻后,说道:“看来只好如此了,传大荔戎王子觐见。”
不一会儿,王子多耒走进朝堂,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果敢。
出公看着多耒,问道:“你可是大荔戎王子多耒?”
多耒抱拳行礼,朗声道:“正是在下。”出公又问道:“大荔戎已经灭国,你有何想法?”
多耒眼中闪过一丝悲愤,大声说道:“为臣愿与秦国决一死战,为父报仇,为大荔戎百姓报仇。”
出公摆了摆手,说道:“报仇之事再议,大荔戎王城虽已落入秦国之手,万幸的是,在甘将军奋力拼搏下,已夺回大部国土,朕欲让你返回大荔戎,复国称王,你是否愿意?”
多耒心中一阵激动,连忙跪地叩首,说道:“臣谨遵陛下旨意,臣定当励精图治,让大荔戎国重现往日辉煌,不负陛下的扶持之恩。”
随后在晋国的扶持下,大荔戎国正式复国,考虑到采邑有着更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最终决定定都采邑,是为后荔。秦国见大荔戎复国,且有晋国支持,权衡利弊后,无奈退兵。
后荔在多耒的治理下,逐渐恢复生机,百姓们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军队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后荔存续十年之久,在这十年里,它作为晋国的盟友,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秦国的扩张,为晋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喜欢羌海情缘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羌海情缘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