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安装:
来自“龙渊”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团队携带核心部件和专用设备,搭乘高速运输舰抵达“赤龙号”。尽管舰体伤痕累累,维修工作仍在争分夺秒地进行,但所有相关工程人员被立即召集,投入到这项最高优先级的任务中。
安装过程极其复杂。需要在“赤龙号”原有的等离子护盾发生器网络基础上,加装相位场投射矩阵和高维能量感应器。新的系统需要与战舰的主聚变反应堆、火控雷达、“白泽”战术AI子系统进行深度集成。
工程师们必须在狭窄、有时还暴露在真空环境的舰体内部和外部工作,时间紧迫,压力巨大。舰长李云飞(接替可能受伤或牺牲的原指挥官)亲自坐镇工程中心,协调全舰资源配合。
理论验证与系统调试:
“龙渊”中心的徐教授和李薇通过量子加密通讯,远程指导调试工作。他们解释了原理:该护盾并非硬性阻挡,而是产生一个局部时空场,使来袭能量(如激光、粒子束)的作用相位发生极其细微但关键的偏移,相当于让攻击“滑开”或“失焦”,从而将其绝大部分能量分散到无效空间。
对于动能武器(如电磁炮弹),场效应会干扰弹体材料的原子键结,使其在撞击瞬间结构性崩解,化为一团相对无害的高速碎片云。
系统调试遇到困难。能量波动不稳定,场分布不均匀,与原有系统的兼容性问题频发。“白泽”AI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其强大的算力实时计算最优参数,微调场的生成模式。
首次实弹测试(高风险):
没有时间返回地面测试场。经最高指挥部谨慎批准,决定在“赤龙号”维修空域附近进行一次极高风险的实弹测试。
一艘退役改建的“天帆级”运输舰被作为靶船。一架无人战机从远处向其发射了一枚中等功率的激光脉冲。
测试一(无护盾):激光准确命中靶船,烧蚀出一个深深的坑洞,证明攻击有效。
测试二(开启相位偏移护盾):
“赤龙号”上,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李云飞下令:“启动相位护盾,强度30%!”
幽蓝色的光芒在靶船关键部位一闪而过,空间似乎发生了轻微的视觉扭曲。
激光再次命中。但这一次,没有爆炸,没有熔毁。激光束在接触靶船表面的瞬间,像水流遇到光滑的鹅卵石一样,发生了明显的偏折和散射,能量被极大地稀释,仅在船体上留下了一片轻微的发黑痕迹。
观测数据传回:“能量偏转效率达到87%!目标结构完整性未受损伤!”
“赤龙号”舰桥和工程中心内爆发出压抑的欢呼声!成功了!
应对动能攻击测试:
紧接着,测试了一枚小口径电磁轨道炮弹。
炮弹以数倍音速袭来。在接触相位场的瞬间,弹体没有发生硬碰撞,而是如同脆弱的玻璃般骤然碎裂成无数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继续前进,但已失去了集中穿透力,只在靶船装甲上打出一片浅坑。
“动能瓦解效应确认!对实体弹头防御效能显着!”
局限性与挑战:
巨大的成功背后,工程师们保持着清醒。
能量消耗恐怖:即使低强度运行,护盾也对反应堆造成了巨大负荷。无法长时间维持全功率开启。
冷却需求极高:相位场发生器工作产生的熵增需要极其高效的冷却系统,现有系统已达极限。
全场覆盖困难:目前只能优先保护关键部位(如舰桥、引擎、武器库),无法实现全身无死角覆盖。
对持续饱和攻击的应对未知:如果遭到来自多个方向的持续高强度打击,护盾能否有效应对仍是未知数。
士气的转折点:
尽管存在局限,但“相位偏移护盾”的成功测试,如同给疲惫不堪、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赤龙号”乃至整个中国太空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官兵们第一次感觉到,他们拥有了某种能够改变战场规则的技术,不再只能依靠血勇和牺牲去硬抗美军的先进武器。一种新的希望和信心开始滋生。
消息被严格保密,仅限于极少数高层和“赤龙号”核心人员知晓。
本章结尾:
李云飞舰长看着屏幕上“相位偏移护盾系统运行正常”的绿色指示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但眼神随即变得更加锐利。他转向副官,命令道:“立刻组织人员熟悉新系统操作手册。通知所有部门主管,一小时后召开战术会议。我们有了新盾牌,是时候研究怎么用好它,并找出能打破敌人盾牌的办法了。”
喜欢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南天门计划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