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的坐标和其部分骇人听闻的活动迹象已然清晰,但首次探测所引发的、迅捷而凌厉的反制警报,像一盆混合着冰碴的冷水,兜头浇熄了我们刚刚燃起的、微弱而炽热的希望之火。
它用最直接的方式宣告: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防守松懈、充斥着乌合之众的黑市诊所,而是一个拥有高度警觉、先进防御体系和瞬间致命反击能力的高科技武装堡垒。
任何计划不周、任何细微的疏忽,都无异于将我们三人脆弱的身躯直接送入高速旋转的工业粉碎机。
安全屋内的气氛凝重得如同凝固的沥青,连呼吸都显得小心翼翼。我们必须制定一个尽可能周密、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的计划,这不仅仅关乎任务成败,更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死。
核心目标再次确认:潜入、取证、撤离。 最高原则:隐蔽第一,绝不恋战。我们的核心任务不是摧毁,而是窃取真相。关键证据在于:核心实验数据(服务器日志、实验记录、人员名单)、活体实验体状况(高清影像、生物样本如果可能)、以及可能存在的“普罗米修斯”组织架构和通信记录。
准备的途中我尝试和苏雨薇联系,苏雨薇对我们的计划表示不置可否,她出乎意料的没有做过多的评价,反而在见面后的第二天,通过匿名包裹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必要的帮助。
分工与精密到极致的准备在压抑的沉默中展开:
? 吴师兄的远程智援(技术核心与理论支撑):
加密频道里,吴师兄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但条理异常清晰,每一个字都透着实验室般的严谨和深陷险境的紧迫感:
?“黑洞”数据攫取器升级版:他改进了数据压缩和加密算法,声称新版本能在极短时间内以“洪水式”拷贝更大容量的原始数据,并尝试植入一种复杂的伪装数据包,模拟正常系统通信,以期最大限度延迟触发内部入侵检测警报。
“但风险极高,”他强调,“一旦对方的AI审计系统级别超过我的预估,这种伪装反而会成为最显眼的旗帜。”
?“幽灵频谱”探测器优化与功能拓展:根据首次捕获的脉冲特征,他提供了新的滤波参数,进一步收窄了探测带宽,旨在提升信噪比,降低误报。
同时,他建议李哲为探测器加装微型高灵敏度震动传感器和定向麦克风,使其在接近目标时不仅能“看”到信号,还能“听”到环境和“感觉”到物理震动,作为潜入时的额外感知延伸。
? 紧急通讯与失效保护协议:他制定了多重冗余的紧急通讯方案,包括定时心跳信号(失联即报警)、预设的紧急代码(代表不同危险等级和应对指令)、以及最后手段的——设备自毁程序(物理熔断芯片,防止技术反溯)。
? 持续的风险警告:吴师兄反复提醒我们,所有他提供的设备在“蜂巢”可能存在的、远超想象的高强度全域电磁屏蔽和AI动态监控网络下,其效果都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因其非常规的信号特征而成为暴露的源头。
“你们要做的,是在刀尖上跳舞,而我能提供的,只是几片可能随时会碎掉的防滑垫。”
? 李哲的“废土”改装与实战准备(装备实现与技术支持)
李哲的车库彻底变成了一个临时的、充满“废土科技”风格的军火库兼工坊。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动手能力和在有限资源下的创造力:
? 移动指挥与支援车:一辆破旧的快递货车被他从里到外彻底改造。车厢内部加装了厚厚的铅板和铜网屏蔽层,集成了大容量蓄电池组、小型静音发电机、多频段通讯中继放大器、设备充电平台,甚至还有一个折叠的简易医疗台,俨然一个微型的移动指挥所和避难所。
? 身份伪装与渗透工具:他准备了多套近乎完美的伪装——快递员制服、设备检修工的工作服、相应的伪造工牌和档案,甚至还有对应身份的、带有芯片的旧版门禁卡复制品(基于苏雨薇提供的过期卡样)。
他还准备了可用于撬锁、破解简单电子锁的便携工具组,枪械实在难搞,不能动用顾倾城警用手枪的前提下,只能转向地下黑市,西南那边在上个世纪的私人兵工厂很多,想尽办法,买到了几把手搓的仿制枪和一些子弹。
? 非致命控场与逃生装备:强光爆震弹、可遥控释放的烟雾弹、能发出刺耳高频噪音的声波发生器、用于制造短暂混乱的遥控彩弹装置(模拟血迹),以及他最新捣鼓出来的、理论上可以模拟微弱纳米虫信号特征的便携式信号模拟器(希望能用于短暂迷惑低阶的自动化防御系统或制造假目标)。
? 应急支援与后勤保障:高强度合成纤维绳索、小型液压剪、红外激光笔、备用电源、高热量压缩食品、急救包升级(增加了止血凝胶、增压绷带等战地急救物品)。
按照李哲的话来说,当年就是因为拗不过爸妈,志愿硬生生从哈工大改成了省医大,这次终于可以在自己喜爱的方面大展拳脚了,这可比每天往骨头上打钉子有意思多了。
? 顾倾城的战术编织与全局指挥(行动大脑与风险控制):
顾倾城是计划的制定者和行动的绝对核心。她像下棋一样,推演着每一步可能性和应对方案:
? 路线规划与漏洞分析:她反复研究苏雨薇冒险送出的那份残缺不全、可能已过时的建筑蓝图碎片,重点标注了那个被标记为“废弃”的紧急排气通道作为首要潜入点。
她分析了通道可能的入口状态(锈蚀、封堵程度)、内部结构(狭窄、是否有传感器)、以及出口连接的区域(最好是杂物间或无人走廊)。同时规划了三条以上的备用潜入和撤离路线。
? 时间窗口选择:综合各方面因素,她将行动时间定在周末深夜,这个时间园区内部人员活动最少,安保警惕性可能相对降低。
同时,她特意选择了一个天气预报显示有雷阵雨的夜晚,雨水和雷声可以有效地掩盖潜入时的细微声响,并可能干扰部分室外监控设备的清晰度。
? 接应与撤离方案:她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接应计划,安排了唯一一个她绝对信任、且与当前事件毫无关联的老战友在远离园区的指定安全点待命。
设定了精确的接应时间窗口,并明确了如果超时未到或收到特定危险信号的应对措施(包括放弃接应、启动预备方案或向更高层级匿名预警)。
? 纪律与底线强调:她反复向我们灌输隐蔽第一的原则。“一旦暴露,首要任务是利用一切手段制造混乱,争取时间,然后立即放弃任务,沿备用路线撤离。如果无法一起撤离,优先保全已获取的证据,分散逃跑,最终到预设的紧急集合点汇合。”她的声音冷硬如铁,但我们都明白,这是在最坏情况下,最大限度保全团队和成果的唯一方法。
? 我的医疗与“特殊”准备(最后防线与未知变数):
我负责的是生命的最后保障和那最不可控的“变量”。
? 医疗包升级与紧急救治方案:我彻底升级了医疗包,增加了强效镇静剂(用于控制可能狂化的实验体或自身)、快速凝血剂、大剂量肾上腺素、吗啡镇痛针(从黑市搞来的),以及吴师兄根据理论推导配制的、未经任何临床验证的高浓度纳米虫抑制剂。
我反复练习在黑暗、嘈杂环境下进行快速止血、清创、维持生命体征的急救流程,并制定了针对可能出现的纳米虫感染、精神控制等特殊情况的、理论上的应急处理方案。
? 能力的微控与代价预估:我继续在极度的疲惫和压力下,艰难地进行着能力的微控练习。我不再追求大范围的感知或强力的干预,而是将目标锁定在极短时间内(可能只有几秒)、极小范围(贴身一米内)的感知增强(如对杀意的预警)或对单一队友的神经反射进行微幅辅助。
每一次成功的尝试,都伴随着更剧烈的头痛、短暂的视力模糊和强烈的眩晕感,仿佛大脑在超负荷运转后发出的哀鸣。我清楚地知道,这能力在“蜂巢”中可能是我们绝境中唯一的奇兵,但也更可能是在我本就沉重的负担上压下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我在关键时刻彻底崩溃。
最终推演与决意:
在行动前夜,我们三人再次聚集在安全屋,进行了最后一次沙盘推演。
窗外夜色浓重,雨点开始淅淅沥沥地敲打窗户,像是为我们敲响的战鼓。我们一遍遍复盘计划,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令人不安的不确定性:那个“废弃”的排气通道入口是否真的如蓝图所示,没有被彻底焊死或加装隐藏传感器?
内部的监控盲区是否依旧存在,还是早已被升级的系统覆盖?
如果不幸遭遇巡逻的“黑桃”精英,我们那简陋的装备和我的微弱能力,能有几分胜算或逃脱的几率?
如果遭遇的是“红心”系列的研究员,他们是毫无战斗力,还是拥有某些不为人知的防御手段?
李哲的那些“黑科技”装备,在“蜂巢”强大的内部屏蔽下,究竟能发挥几成功效?
而我的能力,在那种环境下,是会带来一线生机,还是直接引爆我自身的崩溃?
没有完美的计划,只有权衡了所有已知风险后,做出的最不坏的选择。我们像是在编织一张脆弱的蛛网,试图缚住一头沉睡的巨龙,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记住,”
顾倾城的目光扫过我和李哲,冰冷而坚定,仿佛能穿透我们内心的恐惧,“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带回证据,将‘普罗米修斯’的罪行暴露在阳光之下。但如果事不可为,局势失控……优先保全自己。活着,才有下一次机会。”
她的话是对我们说的,也像是对她自己下的最后命令。
窗外,雷声在远方的云层中滚动。我们最后一次检查各自的装备,冰冷的金属触感、电子设备待机的微弱蜂鸣、以及防水布料摩擦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沉默中弥漫着一种赴死般的决心。
探测器曾捕捉到的那一缕幽蓝脉冲,如同来自深渊的诱惑低语,我们知道那扇门后是地狱,背负着揭露真相的责任和拯救无辜者的渺茫希望,我们却不得不亲手去推开它。
喜欢我的手术刀,斩断基因锁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的手术刀,斩断基因锁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