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行动小组的第一次试探,在高度紧张和绝对保密中进行。由周克明亲自挑选的三名精干成员——一位是原红五军的老排长,胆大心细;一位是本地籍的贸易干部,熟悉人情世故和周边方言;还有一位是原赤卫队的交通员,身手敏捷,对赣江沿岸地形了如指掌——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通过一条连军用地图上都未曾标注的废弃樵径,悄无声息地潜出了封锁线。
他们带去的,不是枪支弹药,而是几块精心挑选的高品位钨砂样本和一小袋品质上乘的樟木屑。约定的交易地点,是离那个保安团驻防渡口尚有十里之遥的一处荒废河神庙。
等待是煎熬的。军团指挥部里,林峰虽然表面镇定,但内心的弦同样绷紧。这不仅仅是一次物资交易,更是一次对敌内部缝隙的试探,对周安民情报准确性的检验,甚至是对未来能否开辟一条隐秘“经济通道”可能性的探索。他脑海中,那修复缓慢的系统,对此似乎也产生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关注”,一种对“非军事变量影响战局”的模糊感应,如同平静湖面投入一颗小石子泛起的涟漪,细小却真实存在。
三天后,小组安全返回。带回来的消息令人振奋又谨慎:交易成功了!对方那个姓马的保安团长亲自派了亲信前来,验看了货样,对品质非常满意。对方爽快地交付了约定的第一批物资——二十斤珍贵的食盐和几盒治疗疟疾的奎宁。更重要的是,对方表达了继续交易的强烈意愿,甚至暗示如果能提供更多、更稳定的钨砂和木材,他们可以弄到更多种类的紧缺物资,包括电池、机油,乃至一些五金工具。
“那家伙贪得很,但看起来还算守规矩,至少这次是。”负责带队的老排长汇报时,黝黑的脸上带着一丝完成任务的松弛,“他反复强调,这事一旦泄露,他掉脑袋,咱们也断了路。”
首战告捷,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军团几位核心领导都松了口气。但这缕“微光”实在太微弱,也太脆弱。如何确保交易的持续和安全?如何运输更多的货物而不被敌人察觉?交易的规模扩大到什么程度不会引起敌人高层的注意?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林峰建议,采取“蚂蚁搬家”式的策略。不追求一次交易大量物资,而是化整为零,增加交易频率,但每次交易量控制在小范围内。交易地点也要不断变换,绝不重复使用。运输方面,主要依靠忠诚可靠的当地群众和熟悉地形的地下交通员,利用夜晚和复杂地貌进行小批量转运。同时,加强对那个马团长及其周边关系的监控,确保其没有设置陷阱的迹象。
“微光”行动就此转入常态化、隐秘化的运行阶段。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通过这条极其脆弱的渠道,零零星星但持续不断地有一些苏区急需的物资被输送进来。数量不多,对于数万人的大军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但这些物资,尤其是药品和盐巴,被优先供应给野战医院和重伤员,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本身,就传递着一个信号:敌人的封锁并非铁板一块,希望仍在。
然而,就在这条秘密通道似乎逐渐稳定下来的时候,五月中旬,周安民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驻防在那个渡口区域的国民党部队进行了例行轮换,马团长所在的保安团被调防至他处,接防的是中央军的一个嫡系营,营长是黄埔出身,据说治军严谨,对封锁政策执行得一丝不苟。
刚刚点燃的“微光”,瞬间变得摇曳不定,随时可能熄灭。
“查清楚马团长调到哪里去了吗?还能不能联系上?”林峰急切地问。
周安民摇摇头:“调防命令很突然,我们的人只打听到他们往抚州方向去了。具体驻地不明,原来的联络渠道也中断了。”
这意味着,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的联系和信任,很可能就此断绝。
“可惜了……”贺龙总指挥叹了口气,旋即又振作精神,“不过,这条路子既然能走通一次,就能走通第二次!说明老蒋的队伍里,也不是铁板一块!安民同志,让你的手下继续留意,寻找新的可能!”
林峰默然点头。他脑海中,系统在那条通道活跃期间,似乎吸收到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带着“流通”和“破障”意味的稀薄能量,虽然总量远不如一场胜仗,却让那停滞的修复进度有了一丝极其微弱的松动。此刻,随着通道的中断,这种能量来源也消失了。
希望如同风中之烛,明灭不定。但寻找并守护这微弱的光亮,已成为在这漫长而残酷的围困中,另一种形式的战斗。
喜欢风起赣南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风起赣南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