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澧水、沅江,红二、六军团主力如蛟龙入海,直插湘中,威逼宝庆(今邵阳),震动湖南。蒋介石急令各路敌军围追堵截。红军在湘中地区灵活转战,虽取得一些胜利,但敌众我寡,难以立足建立巩固的苏区。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此时已能通过电台与中央取得较为稳定的联系),军团总指挥部决定,再次实行战略转移,西进贵州,寻求在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在讨论西进贵州的路线时,指挥部内部出现了分歧。多数意见认为,应沿湘黔大道西进,道路相对平坦,便于大部队行动。但林峰凭借着对后世历史脉络的模糊记忆(他知道历史上红二、六军团曾在鸭池河遭遇苦战,而巧妙迂回则能打开局面),并结合当前敌情分析,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方案。
“各位首长,”林峰在军事会议上指着地图,“湘黔大道看似好走,但敌人必有重兵把守,我们强攻,正中其下怀。我建议,主力采取大迂回,南下芷江,再突然西折,从敌人意想不到的黔东缝隙穿插过去,直扑乌江上游的鸭池河。同时,”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鸭池河上游一个叫“三重堰”的地方,“派一支精锐的先遣支队,由此处秘密渡江,绕到鸭池河守敌侧后,打他一个措手不及,为主力渡江打开通道!”
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声东击西”和“奇兵突袭”,关键在于那支先遣支队能否成功迂回并发挥作用。
贺龙沉吟道:“林峰,你这个想法很冒险啊。先遣支队孤军深入,风险极大。”
任弼时也面露思索:“迂回路线漫长,部队会很疲劳。”
林峰坚定地说:“老总,弼时同志,正因为冒险,敌人才想不到!湘黔大道是明路,走不通。迂回虽然辛苦,但能出奇制胜。先遣支队,我亲自带队!我对完成迂回和突袭任务有信心!”
看着林峰眼中不容置疑的自信和以往战绩带来的信任,总指挥部最终批准了这个大胆的计划。由林峰率领加强的红十七师,担任全军西进先遣支队,执行长途迂回和侧后突袭鸭池河的任务。
林峰率部悄然脱离主力,开始了艰苦的长途迂回。他严格保密,昼伏夜出,避开城镇,专走山间险路。他脑海中那份超越时代的地图知识,让他避开了许多可能的敌军哨卡和不利地形。部队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穿越湘黔边境的崇山峻岭,于1936年2月初,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了乌江东岸的三重堰附近。
此时,防守鸭池河主要渡口的黔军,注意力完全被佯动的主力所吸引,根本没想到会有一支红军部队从上游如此偏僻的地方杀出来。
林峰没有急于进攻。他派出小股部队化装成当地百姓,摸清了敌军的兵力部署和岗哨规律。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他亲自挑选水性好的战士组成突击队,利用绳索和简易木筏,悄无声息地渡过了水流湍急的乌江,迅速解决了对岸的零星哨兵。
随后,他指挥主力迅速渡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鸭池河守敌的指挥部和炮兵阵地。敌军正在吃早饭,猝不及防,顿时乱作一团。林峰指挥部队猛打猛冲,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彻底打垮了守敌一个团,完全控制了鸭池河渡口,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
当红二、六军团主力按照预定计划赶到鸭池河东岸时,看到的是已经飘扬在对岸的红军军旗和林峰部队构筑好的坚固工事。主力部队几乎兵不血刃,顺利渡过了天险乌江!
突破乌江,红军进入黔西地区。这里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山高林密,军阀矛盾重重,统治力量相对薄弱,且“干人”遍地,有着良好的革命基础。
总指挥部决定抓住时机,在以毕节为中心的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林峰因奇袭鸭池河、为全军打开西进通道的赫赫战功,被任命为新成立的黔西独立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负责在黔西北广大区域独立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建立政权。
这是一个极具自主权的职位,相当于将一个战略方向完全交给了林峰。他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将后世“人民战争”的思想与当前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 高效扩红: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宣传动员,而是派出大量小型工作队,深入到各个村寨,帮助“干人”们清算土豪劣绅,开仓放粮,分发浮财。实实在在的利益,让群众迅速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同时,他注重吸收当地有威望的贫苦农民和进步知识青年加入队伍,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带动扩红。短短两个月时间,他的黔西独立游击支队就从最初的两个营,迅速发展到拥有三个团、一个直属警卫营,总兵力近五千人的强大武装!这几乎相当于一个缩编师的规模。
2. 灵活统战: 他了解到黔西北地区有一些地方武装,既受军阀压迫,又与红军为敌。他大胆派出人员,利用军阀矛盾,成功争取了其中几支小股武装保持中立甚至暗中提供帮助,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最反动的敌人。
在他的推动下,黔西北地区建立了多个区、乡级苏维埃政府,成立了赤卫队和儿童团,开展了土地革命的初步尝试。他特别强调纪律,要求部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群众打成一片。林峰支队活动的区域,成为了黔西北根据地最巩固的区域之一。
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在黔大毕地区站稳脚跟,部队得到了休整和补充。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和部队发展需要,军团奉命正式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下辖第二军团、第六军团。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
在方面军领导机构的组建中,鉴于林峰在突围黔东、转战湘鄂川黔,尤其是西进贵州、开辟黔西北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以及惊人的部队发展成果,经贺龙、任弼时强力推荐,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决定:
任命林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二军团代理军团长(原军团长由贺龙兼任),并继续负责黔西北方向的全面工作。
这一任命,标志着林峰正式进入了红二方面军的最高领导层,成为了这支英雄部队的副总指挥和主力军团的直接领导者,时年不到三十岁。他从一个依靠特殊能力的“奇人”,凭借自身的努力、智慧和战功,一步步成长为红军高级将领,实现了跨越式的晋升。
站在黔西北的山巅,俯瞰着在自己领导下日益壮大的队伍和初步繁荣的根据地,林峰心潮澎湃。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更伟大的长征还在继续,更艰巨的任务等待着他。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已经深深融入这片土地和这支队伍,他的命运,已与中国革命的洪流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他将以副总指挥的身份,继续挥师前进,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喜欢风起赣南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风起赣南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