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内,灯火通明,檀香的清冽气息与一丝若有若无的酒气交织。
王珪并未坐在书案后,而是临窗而立,手中捧着一卷《周纪》,目光却似乎并未落在书页之上。
听到脚步声,他缓缓转过身,脸上看不出喜怒,只那双历经宦海沉浮的眼睛,平静地扫过走进来的两个儿子。
王崇基与王玉瑱上前,恭敬行礼:“父亲。”
王珪将书卷随手放在一旁的几上,指了指旁边铺设着锦垫的坐榻:“坐吧。”
兄弟二人依言坐下,却发现父亲并未像往常那样命人奉茶,而是亲自执起小火炉上温着的一把执壶,将其中微烫的、色泽清亮的酒液,缓缓注入早已备好的三只白玉杯中。酒香顿时在室内弥漫开来,带着一丝凛冽。
王珪将其中两杯推到两个儿子面前,自己则端起了第三杯。他没有立刻饮用,只是用指尖轻轻摩挲着温润的杯壁。
“说吧,”他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崔家之事,从头到尾,细细道来。”
王崇基深吸一口气,知道这便是“审问”的开始。
他整理了一下思绪,从崔景鹤如何焦急登门、如何陈述崔鱼璃因流言绝食危殆、如何恳请王家出面相助,到他自己如何权衡利弊后决定请出王玉瑱,原原本本,清晰详尽地叙述了一遍,未有丝毫隐瞒或偏颇。
王珪静静听着,偶尔抬眼看一下王崇基,目光深邃,难以窥测其心中所想。
待王崇基说完,王珪的目光转向了次子王玉瑱,语气依旧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回避的探究:“玉瑱,慕荷……为何会同去?”
王玉瑱心头一紧,知道最关键的问题来了。
他稳住心神,将楚慕荷如何察觉他神色有异、如何主动询问、如何分析男子劝解的不便与风险、又如何以女子身份和同为世家女的立场,自愿前去劝说的过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他着重强调了慕荷的善良、明理与主动,以及她所言“为了孩子积福”的纯善之心。
至于楚慕荷在崔鱼璃闺房中具体如何劝解,说了哪些话,王玉瑱不知其详,王珪也并未追问。他似乎只关心“为何去”以及“结果如何”。
听完两个儿子的陈述,书房内陷入了一片短暂的沉寂,只有小火炉上酒壶发出的细微“咕嘟”声。
王珪终于端起了那杯温酒,并未立刻饮用,而是看着杯中微微晃动的清液,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带着一种剖析世事的冷静:
“今日之事,你们做得……”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语,“……有错,亦无错。”
他抬起眼,目光先落在王崇基身上:“崇基,你身为主事长子,遇此事,权衡利弊,虑及人命与崔王两家的关系,允诺相助,此乃担当,无错。但你虑事仍有不周,未能在允诺之初,便想到慕荷前去更为妥当,以致她需主动提出,此为一虑;未及等我下值商议,便自行决断,虽情有可原,却稍显急躁,此为二虑。”
王崇基垂首受教:“儿子思虑不周,请父亲责罚。”
王珪目光又转向王玉瑱,更显复杂:“玉瑱,你重情义,闻知他人因己受累而危殆,心急如焚,意欲相助,此乃仁心,无错。慕荷深明大义,不顾自身有孕,愿为你、为家族、为一条性命涉足险地,此乃你的福气,亦是我王氏之幸。”
他话锋随即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但你们可知,此举看似化解了崔家危机,却也彻底将你们二人,尤其是玉瑱你,推到了这漩涡的最中心?”
“郑氏散布流言,意在毁崔氏女名节,乱我王氏心神,离间崔王关系。你们此番登门,成功劝回崔鱼璃,崔家自是感激涕零,但落在旁人眼中,尤其是郑氏眼中,意味着什么?”
他自问自答,声音带着一丝冷意:“意味着我王氏不仅未受流言影响,反而与崔氏关系更为紧密!意味着你王玉瑱,为了那崔氏女,不惜让有孕的妾室亲自上门!这无异于当着所有人的面,狠狠扇了郑氏一记耳光!他们岂会善罢甘休?”
王玉瑱与王崇基闻言,脸色都变得凝重起来。他们只想着救人,却未及深思这背后的连锁反应。
“而且,”王珪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喉结滚动,放下酒杯时,眼神锐利如刀,“你们以为,陛下会乐见崔王两家因此事而愈发亲近吗?五姓七望同气连枝是陛下的心病,如今我王氏与崔氏因祸得福,关系更近一步,陛下心中,当真全是欣慰?”
他看着两个儿子骤然变化的脸色,知道他们已然明白其中的凶险。
“这杯酒,”王珪指了指他们面前未曾动过的酒杯,“不是庆功酒,而是警醒酒。喝下它,记住今日之事的得失。往后行事,需思虑更周,眼光更远。既要存仁心,行义举,亦要懂得如何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与世家倾轧中,保全自身,保全家族。”
王崇基与王玉瑱对视一眼,皆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后怕与醒悟。他们端起面前那杯微温的酒,仰头饮下。酒液辛辣,入喉灼热,正如父亲的话语,滚烫地烙在他们心上。
王珪看着儿子们,语气缓和了些许:“不过,事已至此,多想无益。慕荷立下大功,需好生抚慰赏赐。崔家那边,既已施恩,便要做得漂亮。至于后续风雨……”
他目光重新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与决断:“为父自会应对。你们,做好分内之事即可。去吧。”
兄弟二人起身,恭敬行礼,默默退出了书房。那杯酒的余味与父亲的话语,久久萦绕在他们心头,驱散了方才因救回人命而生出的些许轻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前路更为清醒的认知与沉甸甸的责任感。
……
王珪回到与杜氏居住的正房时,夜色已深。杜氏却并未歇下,正坐在灯下做着针线,眼神却不时瞟向门口,显然是在等他。
见他进来,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迎上,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担忧。
“老爷回来了,”她一边替他解下外袍,一边小心翼翼地问道。
“崇基和玉瑱他们……你没太过苛责吧?孩子们也是好心,为了救人……”
王珪在榻边坐下,揉了揉有些发胀的额角,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疲惫:“苛责?他们如今都已成家立业,是朝廷命官,是能撑起门户的人了,岂是能随意打骂的?”
他接过杜氏递来的温茶,呷了一口,缓缓道:“我只是将此事其中的利害关系,掰开揉碎了说与他们听。让他们明白,行善举、重情义固然没错,但身处我等位置,一举一动皆牵动家族兴衰,需得思前想后,虑及深远。光是仁心热血,在这长安城里,是远远不够的。”
杜氏听他语气平和,并未动怒,心下稍安,挨着他坐下,叹道:“如此便好。我也是怕你气急了……说起来,慕荷那孩子,今日真是受了累,也立了大功。”
“若非她深明大义,不顾身子前去劝解,崔家姑娘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们与崔家这刚刚缓和的关系,怕是立刻就要降到冰点,甚至反目成仇了。”
王珪点了点头,目光中流露出对楚慕荷的赞许:“确实。此女性情温婉,心地善良,更难得的是识大体、有智慧。玉瑱能得她为内助,是他的福气。”
他沉吟片刻,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似乎下定了某个决心。
他转向杜氏,语气郑重地说道:“夫人,我思前想后,觉得不能再委屈了慕荷这孩子。她如今怀着王家的骨血,此次又为家族立下如此功劳,无论是于情于理,都该给她一个更名正言顺的身份了。”
杜氏微微一愣:“老爷的意思是……?”
“抬为平妻。”王珪清晰地说道。
“趁着此番长孙无忌与尉迟将军平定李艺之乱,捷报传回,朝廷必有庆贺。我们便借着这股喜庆劲儿,广发请帖,邀请朝中同僚、世家故旧,在府中设宴。就在宴席之上,明正典刑,将慕荷抬为平妻,记入族谱。”
杜氏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但很快便化为理解与支持。她深知此举的意义。
这不仅是给楚慕荷个人的荣耀和保障,更是向外界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太原王氏肯定并奖赏对家族有贡献之人,同时,也隐隐回应了之前关于王玉瑱与崔鱼璃的流言,稳固了王玉瑱后宅的格局,为未来可能的联姻减少了一层障碍。
“老爷思虑周全。”杜氏颔首,“慕荷当得起。此事宜早不宜迟,妾身明日便开始筹备,定将宴席办得风风光光,让所有人都看到,我王家是如何善待有功之媳的。”
王珪满意地点点头:“有夫人操持,我自然放心。记住,场面要够,规矩也要足,务必让所有人都挑不出错处。”
他顿了顿,补充道:“给崔家的帖子,你亲自斟酌着写,言辞要更恳切些。”
“妾身明白。”
烛火摇曳,映照着夫妻二人计议已定的面容。
将楚慕荷抬为平妻,在这多事之秋,已不仅仅是一桩家事,更成了王珪稳定内部、应对风波、乃至向外界展示王家态度与力量的一步妙棋。
而风暴眼中的楚慕荷,尚不知自己的命运,即将因她的善良与担当,迎来一次重要的转折。
喜欢梦回贞观,我成王珪次子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梦回贞观,我成王珪次子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