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曼琳那篇文章像一块石头投入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湖面,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工商界的议论和隐隐的不满,确实让工部局那边稍微收敛了一点,明目张胆的刁难少了些,但小动作依旧不断。杜明诚显然不会因为一篇文章就罢手。
然而,陆震云这边也不再像最初那样完全被动挨打。经历了最初的愤怒和憋屈后,他很快冷静下来,开始运用他更熟悉的方式——江湖的规则和人情的网络,来应对这场“合法”的骚扰。
这天,工部局的人又来了,还是那个王稽查带队,这次的理由是“复查消防整改情况”。
他们熟门熟路地直奔之前挑过毛病的仓库,拿着皮尺准备再量一遍通道宽度,打算继续找茬。
没想到,仓库门口却热闹非凡。不是工人在装卸货物,而是几个穿着体面、一看就是老板模样的人,正围着陆震云有说有笑。旁边还摆着几张桌子,上面放着茶水点心。
王稽查一愣。陆震云看到他们,不仅没躲,反而主动迎了上来,脸上甚至带着一丝难得的、略显生硬的笑意。
“王稽查,来得正好。”陆震云声音洪亮,“来来来,我给各位介绍一下,这几位都是码头的老主顾,宏昌号的李老板,永泰公司的孙经理,兴发船运的周老板……各位老板,这位是工部局的王稽查,负责咱们码头的消防安全,很是尽责。”
那几个老板纷纷笑着和王稽查打招呼,语气都很客气,但眼神里都带着生意人特有的精明和打量。
李老板甚至笑着对王稽查说:“王长官,辛苦辛苦!咱们这码头可是沪上数得着的规范,陆老板做事最是稳妥,我们都很放心把货放在这儿。有您这样严格把关,我们就更安心了!”
其他老板也纷纷附和。
王稽查的脸色顿时有些尴尬。他本来是来找茬的,结果却好像成了来给陆震云站台的?当着这么多有头有脸的商户老板的面,他那些吹毛求疵的手段一下子有点不好施展了。万一真逼停了码头,耽误了这些老板的货物,惹出群体抱怨,捅到上面去,他也吃不了兜着走。
结果,这次的“复查”进行得异常顺利快速,王稽查随便看了看,敷衍地说了几句“还需保持”,就带着人灰溜溜地走了。
等他走了,陆震云才对几位老板拱手道谢。原来,这几位老板确实和码头有合作,但也或多或少受过陆震云的帮助或关照(有些甚至是不能明说的江湖人情)。陆震云提前打了招呼,他们自然愿意来帮这个场子,既还了人情,也确保了自家货物运输顺畅。
还有一次,另一拨检查人员来查货物报关单,鸡蛋里挑骨头,非说一批常规货物的品名描述不够精确,要扣下彻查。
负责的管事急得满头汗,赶紧悄悄报告给陆震云。
陆震云听了,只淡淡吩咐了一句:“去请对面街‘鼎盛报关行’的赵先生过来,就说我请他帮个小忙,看看这份单子。”
很快,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过来了。他是租界里最有名的报关行之一的老牌验估员,在业内以严谨公正着称,连洋人都给他几分面子。他仔细看了那份报关单,又查看了实物,然后对那几个检查人员平静而肯定地说:“这份单子完全符合规范,品名描述没有问题。如果各位有异议,我可以出具专业证明,并陪同各位向工部局更高层申诉。”
那几个检查人员一看这架势,知道碰上行家了,再纠缠下去自己可能下不来台,只好悻悻然地放了行。
事后才知道,这位赵先生早年落魄时,受过陆震云父亲的恩惠,一直记在心里。陆震云从不轻易动用这种关系,这次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几手漂亮的化解,背后其实也有顾清翰若隐若现的影子。他虽然没有直接出面,但在和陆震云偶尔的交谈中,会“无意间”提到一些法律条文关于检查权限和程序的规定,或者“感慨”一下舆论关注下执法更需谨慎之类的话。
陆震云是个极聪明的人,一点就透。他将顾清翰提供的这些“信息”和“思路”,与自己掌握的江湖人脉和规则巧妙地结合起来,打出了一套绵里藏针的组合拳,一次次让杜明诚借助工部局施加的压力如同打在了棉花上,甚至反弹回去让自己吃了哑巴亏。
这天下午,又一次有惊无险地送走了一波来找茬的人后,陆震云和顾清翰难得清闲地坐在码头办公区的里间喝茶。
陆震云看着窗外逐渐恢复秩序的码头,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忽然转头对顾清翰说了一句:
“你这脑子,用来教书可惜了。”
他的语气听起来还是惯常的那种平淡,甚至有点冷硬,但仔细品味,里面却藏着一丝极难察觉的、压抑着的赞赏和肯定。他承认,顾清翰提供的那些看似书生的想法,在关键时刻,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顾清翰正低头看着杯中的茶叶,闻言抬起头,对上陆震云的目光。他看到了对方眼中那抹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他并没有显得多么激动或得意,只是微微笑了一下,笑容清淡温和,一如他平时那样:
“陆先生过奖了。我只是纸上谈兵,真正运筹帷幄,化解麻烦的,是陆先生。”
他这话说得谦逊,却也实事求是。两人之间,似乎找到了一种新的、更有效也更危险的合作模式。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一个动用江湖力量和实际手段,一个提供信息支持和策略思路。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共同的敌人。而在这个过程中,那条横亘在两人之间的界线,似乎变得更加模糊了。
喜欢沪上密云不降雨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沪上密云不降雨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